林 敏
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臨床對比分析
林 敏
目的 對比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臨床結果。方法 選取住院并施行剖宮產手術的患者共230例,其中瘢痕子宮患者115例,非瘢痕子宮患者115例。瘢痕子宮患者設定為試驗組,非瘢痕子宮患者設定為對照組。2組患者均進行相同的剖宮產手術。對2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腹腔黏連情況及新生兒Apgar評分進行對比。結果 對照組手術時間(51.87±5.65)min,術中出血量(189.24±33.75)mL,腹腔黏連0例;試驗組手術時間(64.29±6.52)min,術中出血量(276.37±41.59)mL,腹腔黏連58例;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腹腔黏連發生率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新生兒Apgar評分為:對照組(7.78±1.72)分,(7.86±1.69)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瘢痕子宮剖宮產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手術時應多加注意。
瘢痕子宮;非瘢痕子宮;剖宮產;腹腔黏連
剖宮產術中可能出現子宮異常出血,也可能對膀胱、輸尿管造成損傷[1]。而手術之后,產婦出現盆腔炎、月經不調、腰痛、異位妊娠的比例也會增多。有研究表明,瘢痕子宮剖宮產手術風險遠高于非瘢痕子宮剖宮產[2]。本研究選取行剖宮產手術的瘢痕子宮患者115例,非瘢痕子宮患者115例,分別為試驗組與對照組,2組患者均進行相同的剖宮產手術,并比較各項臨床指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桂洲醫院住院并施行剖宮產手術的瘢痕子宮患者(試驗組,n=115),非瘢痕子宮患者(對照組,n=115)。其中試驗組患者年齡28~42歲,二次妊娠的產婦100例,三次妊娠15例。對照組年齡19~30歲,均為首次妊娠。2組患者年齡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手術麻醉方式相同,采用硬膜外麻醉。試驗組患者在原腹部瘢痕上進行切口,若腹壁為縱切口,術者可沿用原切口或者切除原瘢痕進腹,至腹膜層,有個別患者可能有腹膜與腹壁粘連,可以將其剝離后,打開腹腔。若腹壁為橫切口,切除瘢痕組織后,在脂肪層開一小口,鈍性剝離后打開腹腔。對照組患者采用子宮下段橫切口的方式進行剖宮產手術。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新生兒Apgar評分[3],手術時間。
1.3 剖宮產并發癥中異位妊娠療效標準 HCG檢測值至正常,盆腔包塊縮小50%以上,臨床癥狀消失即治愈;盆腔包塊明顯增大,劇烈腹痛等情況,需手術治療者為治療無效[4]。
1.4 新生兒Apgar評分觀察指標[5](1)皮膚顏色:全身皮膚呈粉紅色為2分,手腳末梢呈青紫色為1分,全身呈青紫色為0分。(2)心搏速率:大于100次/分鐘為2分,小于100次/分為1分,聽不到心音為0分。(3)呼吸:呼吸規律為2分,呼吸節律不齊為1分,沒有呼吸為0分。(4)肌張力及運動:肌張力正常為2分,肌張力異常亢進或低下為1分,肌張力松弛為0分。(5)反射:對彈足底或其他刺激大聲啼哭為2分,低聲抽泣或皺眉為1分,毫無反應為0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較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多,試驗組腹腔黏連58例,對照組0例。以上數據2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2.2 2組患者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 2組患者新生兒Apgar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組別 例數 A p g a r評分試驗組 1 1 5 7.8 6 ± 1.6 9對照組 1 1 5 7.7 8 ± 1.7 2
剖宮產是產科常見的手術,是對部分產科并發癥及難產予以解決,對產婦和圍生兒生命予以搶救的有效方法。近年來在諸多因素影響下,我國瘢痕子宮剖宮產率呈現明顯增高趨勢。
瘢痕子宮剖宮產患者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患者相比手術風險更高。瘢痕子宮患者再次行剖宮產時,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時首次剖宮產術后所遺留的黏連問題。
本次研究通過對非瘢痕子宮的對照組剖宮產產婦與瘢痕子宮的試驗組產婦腹腔黏連情況[6-8],發現對照組均無腹腔黏連,而試驗組有58例患者出現腹腔黏連,由此可見,與非瘢痕子宮患者相比,瘢痕子宮患者腹腔黏連發生風險更大,這就給患者再次剖宮產造成了極大困難。研究結果同時發現,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瘢痕子宮剖宮術中手術時間較長是因為瘢痕子宮患者易發生腹腔黏連,在術中術者會花大量時間剝離,因此加大了患者的手術時間,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術中風險。另外,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76.37±41.59)mL,對照組為(189.24±33.75)mL,說明瘢痕子宮患者再次剖宮產時術中出血的風險較大,為保證患者安全,在手術中應注意觀察患者的血壓,心跳等各項生命體征,做好因大出血急救的準備。瘢痕子宮剖宮術中出血量過多可能因為瘢痕子宮質脆易撕裂,子宮收縮乏力而引起大出血,或者由于腹腔黏連,術者因剝離而延長手術時間而引起的出血量的增加。若子宮收縮乏力可以適當應用縮宮素止血。若患者因子宮撕裂而引起出血可以用鉗夾方法止血。若患者由于胎盤等因素發生大出血,術者可以向患者宮腔內塞入紗布加壓止血,此法可以促進斷裂的血管斷端迅速封閉,促使凝血因子的聚集從而起到止血的作用。
另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組新生兒Apgar評分為:對照組(7.78±1.72)分,(7.86±1.69)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對于瘢痕子宮患者于非瘢痕子宮患者而言,只要及時展開剖宮產手術,并做好術中對癥處理,可以確保新生兒的安全。
綜上所述,瘢痕子宮剖宮產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手術時應多加注意,做好大出血搶救準備,以便保證母嬰安全。
[1] 姜春鳳.剖宮產瘢痕妊娠的臨床特點及不同臨床類型治療結果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0):576-577.
[2] 劉紅閣.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聯合宮腔鏡監測下清宮術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0):463-164.
[3] 胡小柳.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38例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7):157-158.
[4] 章慧玲.2種方式二次剖宮產82例臨床體會[J].當代醫學,2010, 16(31):100-101.
[5] 柴靜蘭,柴秀蘭.再次剖宮產90例臨床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9, 9(11):1098.
[6] 夏嘉紅.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2):33.
[7] 張潤玉.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討[J].廣西醫學,2010, 32(10):1197-1198.
[8] 陳曉紅.瘢痕子宮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9):23-2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8.027
廣東 528305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桂洲醫院(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