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美 譚薇
2種不同縫線在翼狀胬肉術后的臨床對比觀察
冉美 譚薇
目的 比較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結膜(帶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采用2種不同縫線術后眼部刺激癥狀及炎癥反應情況。方法 收集擬行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結膜移植術的133例單側翼狀胬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68)和觀察組(n=65),分別用8-0可吸收縫線與10-0非吸收縫線縫合,比較2組患者術后1d、3d、1周、2周、1個月及3個月的眼部刺激癥狀及炎癥反應情況。結果 術后1d、3d、3個月對照組的癥狀及體征評分分別為(21.41±2.25)分、(14.85±1.86)分、(0.79±0.62)分,觀察組分別為(21.33±2.12)分、(14.39±1.79)分、(0.71±0.59)分,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周、2周及1個月對照組的癥狀及體征評分分別為(10.24±1.18)分、(5.15±0.81)分、(3.25±0.55)分,觀察組分別為(9.39±1.32)分、(4.97±0.93)分、(2.91±0.5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翼狀胬肉手術用8-0線與10-0線術后前3d及3個月后的眼部刺激癥狀及炎癥反應無顯著差異,在1周~1個月時10-0線優于8-0線。
翼狀胬肉;縫線;刺激癥狀;炎癥反應
翼狀胬肉是極常見的角結膜變性之一,好發于常暴露于陽光下、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區域的居民,與紫外線照射、長期生活在干燥、炎熱及有塵埃的環境中有密切關系,呈三角形的纖維血管薄膜,常發生于瞼裂區球結膜向角膜內生長,如刺激癥狀較重,不能戴角膜接觸鏡,出于美觀或病灶向視軸區發展接近瞳孔區時,可考慮手術切除。目前主要的手術方式有翼狀胬肉單純切除術、翼狀胬肉切除聯合局部使用絲裂霉素、翼狀胬肉切除+羊膜移植術、翼狀胬肉切除+自體帶角膜緣干細胞結膜移植術等,而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通過干細胞移植來填補翼狀胬肉切除后的病變缺損區,進而重建該處的角膜表面以及角膜緣屏障功能,阻止異常組織和新生血管侵入,從而達到阻止翼狀胬肉復發的目的[1],目前是治療翼狀胬肉的一種方便、安全、有效而經濟的方法[2-3]。但不管采用何種術式,因角膜含有豐富的三叉神經末梢,術后患者多因角膜創面的暴露和創口縫線的存在而出現明顯的疼痛、異物感、眼癢、畏光、流淚等刺激癥狀,導致患者舒適度下降。本研究比較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結膜移植術采用8-0線與10-0線術后眼部刺激癥狀及炎癥反應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6月就診于湄潭縣人民醫院并行翼狀胬肉切除+自體結膜移植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n=68)和觀察組(n=65),分別采用8-0線與10-0線縫合。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43例,年齡38~75歲,平均(56.3±17.1)歲;觀察組男24例,女41例,年齡40~73歲,平均(55.6±16.3)歲。所有患者均為原發性鼻側單眼翼狀胬肉,均無感染征象及其他眼表疾病。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2組均由同一熟練操作的手術醫師完成。術前2d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4次/d,清潔結膜囊,術前1、5、10min分別滴用奧布卡因滴眼液行角結膜表面麻醉各1次,常規消毒鋪巾,開瞼器開瞼,2%利多卡因1mL行胬肉頸部結膜下浸潤麻醉,然后行常規翼狀胬肉切除+自體結膜移植術,取結膜瓣時均取自上方球結膜并分離至角膜板層,大小與鞏膜暴露區相若,隨機選用8-0線或10-0線連續縫合結膜瓣。術畢,取下開瞼器,點妥布霉素眼膏及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膠后加壓包敷術眼2d,術后第1天打開包敷檢查后予慶大霉素沖洗結膜囊,再點上述眼藥繼續加壓包敷。術后第2天打開加壓包敷后不再包敷,并在術后第4天改用典必殊眼液及眼膏抗炎治療,繼予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膠促進角膜修復,根據患者炎癥反應及角膜修復情況適時停藥。術后每天裂隙燈顯微鏡觀察并記錄2組角膜刺激癥狀,結膜、角膜創面修復情況,連續觀察3d至病情穩定后間斷復查。對照組一般不予拆除縫線,但對少數患者在術后2周以上反應仍較重、并且用藥不能控制者予拆除縫線;觀察組患者均在術后2周拆除結膜縫線。2組均至少隨訪3個月。其中角膜刺激癥狀(眼痛、眼癢、畏光、流淚、異物感、分泌物及球結膜充血)評分參照趙家良等[4]的分級評分標準。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的癥狀及體征評分統計術后1d、3d、3個月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周、2周及1個月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術后癥狀及體征評分統計(x±s)
目前,翼狀胬肉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式,如何降低術后復發率是所有手術醫師的共同目標,通過不同術式的改進,翼狀胬肉切除+自體帶角膜緣干細胞結膜移植術因為復發率低、并發癥少及取材方便已經成為主流[2-3],但是在手術細節方面如縫線的不同是否可以讓此手術達到更加完美的狀態,讓患者在術后刺激癥狀減輕、少受痛苦是本研究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縫線有8-0可吸收縫線和10-0不可吸收縫線,關于2種線的利弊仍有爭議[4]。8-0可吸收線的成分為90%的乙交酯和10%的L-丙交酯共聚物制成,可以在體內降解而被吸收和代謝,患者不用受拆線時的痛苦和恐懼[5-6];缺點是線較粗,2周時仍保持原線強度的75%,一般在56~70d內被基本吸收,吸收時間較長,可導致較長時間的炎癥反應,甚至紅斑和硬結[7]。10-0不可吸收線由聚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制成,線比較細,線結較小,眼部的不適感明顯較8-0線小。缺點:不可吸收,需拆線;表面光滑,易松脫;線較硬,如線頭短會加重眼部異物感[8]。
本研究結果表明,手術醫師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縫線,如患者對拆線有恐懼或復診不方便者,適宜選8-0線;若患者是過敏體質者,適宜選10-0線,并在手術中適當將線頭留長一點,讓其順向貼付與結膜表面,減輕刺激癥狀。
[1] 和二紅,葛戰雷,郝魯梅.翼狀胬肉的三種手術方法療效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1):83-84.
[2] 范惠雅,陳子林,宋青山.翼狀胬肉切除聯合帶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的結膜移植治療復發性翼狀胬肉[J].國際眼科雜志,2014(5):961-963.
[3] 譚瑾.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3):496-498.
[4] 趙家良,黎曉新,董冬生,等.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療白內障術后炎癥和非感染性眼前段炎癥的臨床評價[J].眼科研究,2000(6):560-564.
[5] 劉小勇,張曉玲,周清,等.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和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3):3517-3520.
[6] 王云娥,唐世云.顯微鏡下翼狀胬肉逆行切除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1):80-81.
[7] 俞洪濤,馬曉蓉,解正高,等.不同縫線方式對翼狀胬肉切除術后眼部舒適度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15,24(8):19-21.
[8] 王雅坤,王虹,解正高,等.顯微手術應用不同縫線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比較[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3,36(6):599-60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0.008
貴州省省長資金臨床應用課題專項研究項目(黔省專各字[2012]131號)
貴州 564199 湄潭縣人民醫院 (冉美 譚薇)
譚薇 E-mail:14040820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