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元 肖新蘭 尹建華
磁共振成像在胰島素瘤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
劉元元 肖新蘭 尹建華
目的 探討磁共振成像(MRI)在胰島素瘤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收治的54例胰島素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首先對54例患者行多層螺旋CT(MSCT)檢測(MSCT組),然后再使用MRI進行診斷(MRI組)。對比分析2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效果、診斷敏感性。結果 本組患者均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且經MRI檢測,54例胰島素瘤患者中,病灶位于胰頭18個,胰體16個,胰尾18個,胰頭+胰體+胰尾2個。腫瘤直徑在0.3~2cm,平均(1.2±0.2)cm。本組患者經CT檢查靈敏度為59.1%,特異度為78.1%,陽性預測值65.0%,陰性預測值為73.5%,準確率為70.4%;經MRI檢查靈敏度為
86.4 %,特異度為87.5%,陽性預測值82.6%,陰性預測值為90.3%,準確率為87.0%。結論 相比于MSCT檢測來說,MRI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
胰島素瘤;MRI;臨床價值
胰島素瘤屬于功能性胰島細胞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發病率高,臨床診斷較難,很容易被誤診為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等[1]。臨床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是手術切除治療,但在手術切除治療之前必須要保證診斷正確。臨床上用來診斷胰島素瘤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方式有B超、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等。本研究分別采用MSCT和MRI對胰島素瘤進行檢測,對比分析兩種影像學檢查方式的檢測效果,探討MRI的臨床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54例胰島素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病理診斷為胰島腫瘤。其中男42例,女12例,年齡23~77歲,平均(48.71±7.34)歲,病程0.5個月~15年。
1.2 方法
1.2.1 MSCT組 采用德國西門子Definition AS 64層螺旋CT機進行容積掃描,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160~200mA,層間距1~1.25mm,螺距1.5mm,重建層厚1.5~2.5mm。掃描前30min對患者進行造影劑過敏試驗,為了增強掃描效果,可采用高壓注射器進行肘靜脈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濃度300~320mg/mL)。掃描時采用團注觸發掃描,以肝門平面腹主動脈為觸發區,當該區的CT值大于100Hu時,開始啟動掃描,掃描的主要位置包括肝、膽囊、胰腺等。
1.2.2 MRI組 采用PHILIPS Interal 5T磁共振掃描儀,橫斷面掃描具體規格包括:T1WI WATS序列(T1FFE序列,TR/TE=218ms/5ms,激發角度80,層厚/層間距=5mm/1mm),T2WI壓脂序列(TSE序列,TR/ TE=1600ms/70mS,ETL=10,激發角度90°,層厚/層間距= 5mm/1mm),距陣=256×256。冠狀位掃描:T1WI WATS序列(T1FFE序列,TR/TE=192ms/5ms,激發角度80°,層厚/層間距=5mm/1mm)。MRCP序列(TSE序列,TR/ TE=8000ms/800ms,層厚為45mm)。掃描前可肘靜脈注射替酸葡甲胺(magnevist sehering,Gd-DTPA,0.1mmol/kg),注射流速為3.5mL/s。掃描時采用團注觸發掃描,共動態掃描5個期相,每個期相間隔15~20s。掃描的主要位置包括肝、膽囊、胰腺等。
1.3 觀察指標 以CT、MRI的影響表現、診斷效能等為觀察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種檢查方式所顯示出的腫瘤部位和大小 經
MSCT檢測,54例胰島素瘤患者中,病灶位于胰頭17個(31.5%);胰體18個(33.3%);胰尾18個(33.3%);胰頭+胰體+胰尾1個(1.9%);腫瘤直徑在0.3~2cm,平均(1.2±0.2)cm。經MRI檢測,54例胰島素瘤患者中,病灶位于胰頭18個(33.3%),胰體16個,(29.6%),胰尾18個(33.3%);胰頭+胰體+胰尾2個(3.7%);腫瘤直徑在0.3~2cm,平均(1.2±0.4)cm。
2.2 2種檢查方式的影像表現 經MSCT檢測,54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的影像表現為密度高于正常胰腺實質,病變表現為增強后動脈期;經MRI檢測,54例胰島素瘤患者中,有28例患者的影像表現為密度高于正常胰腺實質,其中有8例病變在多層螺旋CT上表現為中等強度。
2.3 CT、MRI的診斷效能比較 本組54例患者經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顯示陽性22例,陰性32例;經CT檢查顯示陽性20例,陰性34例;其靈敏度為59.1%,特異度為78.1%,陽性預測值
65.0 %,陰性預測值為73.5%,準確率為70.4%;經MRI檢查顯示陽性16例,陰性38例;其靈敏度為86.4%,特異度為87.5%,陽性預測值82.6%,陰性預測值為90.3%,準確率為87.0%。MRI檢測的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明顯高于CT檢測(P<0.05)。見表1。

表1 CT、MRI診斷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胰島素瘤是一種胰島B細胞腫瘤,也稱內源性高胰島素血癥,屬于功能性胰島細胞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占胰島細胞腫瘤的70%~75%[2]。多發病于20~60歲的人群中,且男性多于女性[3]。胰島素瘤發病的原因與胰島素能力下降、低血糖以及病理改變等有關[4]。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正常血糖濃度的維持主要依靠胰島素及胰高血糖素分泌來調節,血糖水平是控制胰島素釋放的重要因素,當胰島素能力下降的時候,血糖濃度也跟著下降,從而會促進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胰島素的分泌,當血糖降至1.96mmol/L(35mg%)時,胰島素分泌幾乎完全停止,從而形成胰島素瘤[5-6]。
胰島素瘤能夠發生在胰腺的任何部位,腫瘤直徑在0.2~5cm。胰島素瘤的形狀多數呈球形,大部分腫瘤雖邊界清楚,但無明顯包膜。有一些腫瘤有包膜或假包膜,質地和正常組織比較相對較軟,血供豐富,手術中見到的活體腫瘤為紅褐色或藍紫色,而術后腫瘤切面呈暗紅或淡紅色[7]。胰島素瘤主要是由瘤細胞、結締組織和沉積于瘤細胞和毛細血管間的淀粉樣物質所構成,在光鏡下主要表現為局部胰島的體積增大或數量增多[8]。
由于胰島素瘤臨床癥狀體征不是那么突出,且密度與正常胰腺相似,使用CT掃描的時候,敏感度不是那么高,檢測結果和實際病理診斷結果有較大誤差。本研究中,經MSCT檢測,54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的影像表現為密度高于正常胰腺實質,病變表現為增強后動脈期。MSCT敏感度為66.7%。
MRI檢測具有多方位、多參數、多序列成像、軟組織分辨率高等特點,用在胰島素瘤的臨床診斷當中,能夠快速、準確的發現胰腺形態是否異常,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準確率。本研究中,經MRI檢測,54例胰島素瘤患者中,有28例患者的影像表現為密度高于正常胰腺實質,其中有8例病變在多層螺旋CT上表現為中等強度。
本組患者經CT檢查靈敏度為59.1%,特異度為78.1%,陽性預測值65.0%,陰性預測值為73.5%,準確率為70.4%;經MRI檢查靈敏度為86.4%,特異度為87.5%,陽性預測值82.6%,陰性預測值為90.3%,準確率為87.0%??偠灾啾扔贛SCT檢測來說,MRI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
[1] 張靜,林曉珠,陳克敏,等.MRI在胰島素瘤診斷中的價值[J].放射學實踐,2012,27(10):1104.
[2] 王英偉,葉慧義,王海屹,等.CT與MRI對胰島素瘤定位診斷的比較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11(3):260-262.
[3] 陳玥瑤,林笑豐,謝明偉,等.CT和MRI對胰島素瘤的診斷價值[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2,12(6):415-418.
[4] 張羲娥,涂媛,黃子星,等.胰島素瘤的影像學表現與病理對照(附8例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18(3):336-340.
[5] 覃山羽.超聲內鏡引導下瘤內注射無水酒精對胰島素瘤的治療價值[J].微創醫學,2015,10(2):121-123.
[6] 王晶晶,許春偉,張博,等.胰島素瘤的全外顯子組測序顯示轉錄因子YY1中頻繁出現T372R基因突變[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5,31(3):327.
[7] 孔媛,趙玉巖,溫晶,等.食欲素A調控INS-1胰島素瘤細胞的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5,44(2):119-122,126.
[8] 劉川,胡三元,劉少壯,等.胰島素瘤腹腔鏡切除與開腹切除的近遠期療效比較[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2(9):67-71,8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0.055
江西 330006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劉元元 肖新蘭 尹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