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萍
烏司他丁對肺癌放療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分析
邱慧萍
目的 探討烏司他丁在改善肺癌患者放療后肺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110例肺癌患者,隨機雙盲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n=55)。治療組從放療開始前4天至放療開始后6天給予烏司他丁治療,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觀察比較2組患者放療后的肺功能變化。結果 第8周時治療組FVC下降程度為(-4.03±1.4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75±1.71),在20周時FEV1、DLCO和FVC下降程度分別為(-3.36±1.41)、(-2.30±1.75)、(-2.10±1.55),明顯低于對照組,上述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8周和第20周時,治療組放射性肺損傷超過了Ⅰ級發生率分別為23.64%和38.18%,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烏司他丁能有效降低肺癌患者放療后肺功能下降程度。
烏司他丁;肺癌;肺功能
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目前肺癌已經上升到腫瘤發病率及死亡率的第一位[1]。對于肺癌中晚期患者須進行放射治療,因此如何降低放化療對肺癌患者的肺功能造成的損傷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烏司他丁是由男性尿液中分離出來的對多種糖類、脂類及蛋白水解酶均具有抑制作用的糖蛋白[2]。同時具有抑制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炎癥介質釋放的作用[3]。本研究通過比較使用烏司他丁對肺癌患者放療前后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肺一氧化碳彌散量(carbon monoxide diffusion in the lung,DLCO)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指標的影響,旨在探究烏司他丁能否有效降低肺癌患者放療后肺功能的下降程度,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江西省胸科醫院2013年10月~2014年9月接收放療治療并符合納入標準的110例肺癌患者,隨機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n=55)。治療組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65~83歲,平均年齡(74.8±5.7)歲,Ⅲ階段患者28例,Ⅳ階段患者27例。對照組中男39例,女16例,年齡65~82歲,平均年齡(75.1±5.8)歲,Ⅲ階段患者25例,Ⅳ階段患者30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分級等方面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2組患者同期進行放療。
1.2 患者的納入標準 (1)年齡在65~85歲之間;(2)預計存活時間至少6個月;(3)不能進行手術的Ⅲ期腫瘤患者;(4)一氧化碳彌散度≥50%,1秒鐘肺活量≥50%;(5)Karnofsky(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狀態評分標準評分超過70分;(6)肝腎功能及骨髓造血功能正常;(7)無其他惡性腫瘤史。
1.3 方法 通過直線加速器對患者進行常規調強放射治療。治療組從放療開始前4天至放療開始后6天給予烏司他丁治療,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
1.4 放射性肺損傷評估[4]0級:治療后的臨床表現與治療前無明顯差異;1級:只有氣促和咳嗽的癥狀;2級:出現需要鎮咳藥物治療的持續性咳嗽、輕微氣促;3級:出現鎮咳藥物治療無效的嚴重咳嗽,并且合并有氣促(靜息情況下出現);4級:出現需要持續吸氧或者進行輔助通氣的嚴重呼吸困難癥狀。在放療開始后第8周和第20周記錄2組放射性肺損傷發生率及分級情況。
1.5 肺功能評估 包括FEV1、DLCO和FVC3項檢測項目。將放療開始前的檢測數值確定為基線數值,然后在放療開始后的第8周和第20周進行第2次與第3次檢測,并比較3次之間的差值。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放射性肺損傷發生率及評估情況 放療結束后2組患者均出現干咳、少痰、胸悶等情況。第8周和第20周時的檢測結果,治療組放射性肺損傷超過了Ⅰ級發生率分別為23.64%和38.18%,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放射性肺損傷超過Ⅰ級發生率對比[n(%)]
2.2 肺功能改變情況 放療結束后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均較正常值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第8周時,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相比,FVC的降低量較低(P<0.05),但2組患者之間的DLCO與FEV1的變化差距并不明顯;第20周時可觀察到,雖然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中的FEV1、DLCO與FVC均有明顯的下降,但對照組患者的降低幅度已經明顯大于治療組(P<0.05)。見表2。

表2 肺功能改變情況(x±s)
放射性肺損傷是正常肺組織因受到放射線照射而發生的損傷[5]。肺損傷病變包括早期的炎癥,可見肺泡毛細血管充血、栓塞、通透性增強及肺間質增厚。晚期出現肺部充血、肺泡纖維蛋白身處增多或透明膜形成,最終導致肺間質纖維化[6]。因此對于接受放射治療的肺癌患者,往往在放療結束后的第6周到6個月間由于發生放射性肺損傷而導致肺功能迅速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7]。因此尋找有效的預防放射性肺損傷藥物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
烏司他丁對多種酶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發現它能夠抑制肺泡溶酶體酶及各種炎性因子的產生,穩定溶酶體膜而穩定肺臟[8]。在之前的研究已經證實其可抑制大鼠體放射性肺損傷的發生發展。
本研究結果表明,烏司他丁對減輕肺癌患者放療后肺功能的下降程度同樣有較為良好的效果。在用烏司他丁的治療初期,治療組的超過Ⅰ級放射性損傷患者所占的比重(23.64%)明顯低于對照組(60.00%)(P<0.05)(P<0.05);盡管放療后隨著時間的延長,2組患者的肺功能都有明顯的下降,但是治療組患者肺功能的下降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P<0.05)。從而說明烏司他丁對肺癌患者放療后的肺功能起到了保護作用,有效的降低了肺功能的下降程度。
綜上所述,烏司他丁對肺癌放療患者肺功能有明顯改善作用,可應用于臨床。
[1] 許厚仁,魏福生,杜建維,等.烏司他丁對右肺癌切除患者術中炎性因子的影響[N].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3(8):38-41.
[2] 胡建軍,姜曉陽,劉甚紅.烏司他丁減少放化療后肺癌根治術患者肺損傷效應的臨床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2):371-379.
[3] 胡安強.36例創傷后急性肺損傷的救治體會[J].當代醫學,2011,17(31):42.
[4] 陳榮輝,彭玉龍,龐偉,等.非小細胞肺癌放療所致放射性肺炎相關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7):81.
[5] 闕維敏.放射性肺損傷患者血清TGF-β1的檢測及臨床意義[M].中國社區醫師,2012,14(36):106-107
[6] 張燕,王曉萍.放射性肺損傷的預防和治療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3):526-527.
[7] 保鵬濤,趙衛國,李蕓,等.烏司他丁防治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放療后放射性肺損傷的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14,23(17):2066-2070.
[8] 陳名智,林名瑞,肖雄箭,等.烏司他丁對膿毒癥大鼠臟器保護的代謝組學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30):8-1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0.099
江西 330006 江西省胸科醫院 (邱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