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飛
摘 要:該文根據江巷水庫壩址的水文氣象條件、地形地質條件、工程布置特點,提出了導流方案、導流程序及度汛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江巷水庫;導流方式;導流標準;截流;度汛
中圖分類號 TV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9-125-02
1 工程概述
江巷水庫位于安徽省定遠縣南部池河上游,壩址位于合(肥)蚌(埠)公路以西、連江鎮上游約4km處。現有連接合蚌公路的支線公路沿大壩下游(壩腳外30m)通至蔣集,全長16km,為鄉村4級公路,混凝土路面。壩址至定遠縣城35km,至合肥市75km。
江巷水庫為大(2)型工程,樞紐由大壩、溢洪道、泄洪涵洞、東/西2個灌溉涵洞等建筑物組成,最大壩高16.03m,壩頂高程46.7m,壩頂長度4 800m。為減少移民、征地和增加庫容,在庫內6塊區域采取挖庫取土墊高造地。工程布置示意圖如圖1。
圖1 江巷水庫布置
2 水文氣象特征
江巷水庫緊靠江淮分水嶺北側,屬北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梅雨顯著,雨量集中,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據定遠氣象站歷年實測資料統計,本地區年平均氣溫約15℃,夏季極端最高氣溫40.3℃(1966年8月7日),冬季極端最低氣溫-18.6℃(1969年2月6日)。多年平均年蒸發量1 064mm,多年平均無霜期為210d。平均風速3.2~3.5m/s,最大風速24m/s(1962年3月15日),風向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全年以偏東風最多,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多為偏南風。
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934mm,最大年降水量
1 561mm(1991年),最小年降水量499mm(1978年),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3倍。最大1d降水量147.4mm(1980年7月),最大3d降水量205.0mm(1954年7月),最大7d降水量318.1mm(2003年7月)。一般5月為春汛期,6~7月為主汛期,8~9月為副汛期,10~4月為非汛期。經水文分析計算,江巷水庫施工期設計洪水見表1、表2。
表1 江巷水庫設計洪峰流量成果(m3/s)
[重現期(a)\&5\&10\&20\&50\&100\&2000\&5000\&洪峰流量\&640\&930\&1240\&1720\&1910\&3100\&3400\&]
表2 江巷水庫施工期設計洪峰流量(m3/s)
[重現期(a)\&施工期\&10~3月\&10~4月\&11~3月\&11~4月\&3\&37\&49\&31\&37\&5\&73\&88\&49\&62\&10\&108\&123\&76\&101\&20\&149\&157\&104\&129\&]
3 施工導流方案設計
3.1 導流方式 經對本工程施工特性及河流水文特性分析,采取分期導流方案,1期(第1年11月至第2年3月)利用池河主河槽導流,在陳集河壩址處上下游分別填筑擋水圍堰,開挖陳集河至儲城河的導流明渠,陳集河上游來水經導流明渠進入儲城河至池河,在不改變池河主河槽泄流的條件下完成泄洪涵洞、東西灌溉涵洞、溢洪道、非主河槽段的大壩填筑施工;2期(第2年11月至第3年3月)施工初期進行主河槽截流,填筑主河槽段上下游擋水圍堰,利用泄洪涵洞導流,在一個枯水期將主河槽段壩體填筑完畢。
3.2 導流標準 江巷水庫工程規模為大(2)型,工程等別為Ⅱ等,主要建筑物均為2級,根據《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SL303—2004)的規定,施工導流建筑物級別為Ⅳ級,洪水標準為10~20a一遇。1期導流:陳集河上游圍堰擋水時段為第1年11月至第2年3月,標準為10a一遇,相應的洪峰流量為23m3/s,上游堰前水位35.93m。2期導流:第2個枯水期主河槽截流,上游來水經已建成的泄洪涵洞下泄,填筑主河槽段壩體,導流時段短,填筑方量小,采用10a一遇的洪水標準,選擇11月至次年3月枯水期作為施工時段,相應洪水的洪峰流量為76m3/s,經調洪計算,壩前水位為40.46m,下泄流量為40.4m3/s。各時段不同頻率洪峰流量、下泄流量及壩前水位見表3。
表3 各時段不同頻率洪峰流量、下泄流量及壩前水位
[導流標準
(%)\&導流時段\&洪峰流量
(m3/s)\& 主河槽過流 \& 泄洪涵洞過流 \& 泄洪涵洞+正溢洪道 \&壩前水位(m)\&下泄流量(m3/s)\&壩前水位(m)\&下泄流量(m3/s)\&壩前水位(m)\&下泄流量(m3/s)\&20\&10~4月\&88\&36.71\&88\&40.57\&42.9\&\&\&10~3月\&73\&36.55\&73\&40.36\&38.7\&\&\&11~3月\&49\&36.29\&49\&39.95\&33.8\&\&\&全年\&583\&39.5\&583\&\&\&\&\&10\&10~4月\&123\&37.05\&123\&40.89\&56.6\&\&\&10~3月\&108\&36.92\&108\&40.76\&50.5\&\&\&11~3月\&76\&36.58\&76\&40.46\&40.4\&\&\&全年\&807\&39.87\&807\&\&\&\&\&5\&10~4月\&157\&\&\&41.12\&69.5\&\&\&10~3月\&149\&\&\&41.07\&66.1\&\&\&11~3月\&104\&\&\&40.77\&50.9\&\&\&全年\&1074\&40.14\&1074\&45\&119\&43.5\&540\&2\&全年\&1720\&\&\&\&\&44.3\&770\&1\&全年\&1914\&\&\&\&\&44.61\&861\&]
3.3 截流及施工期渡汛
3.3.1 截流 河道截流安排在第2年10月下旬,根據《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SL303—2004)的規定,選用5~10a一遇的旬平均流量,5a一遇旬平均流量為0.72m3/s,10a一遇旬平均流量為1.40m3/s,由于5a一遇和10a一遇旬平均流量均不大,且相差較小,選用10月下旬10a一遇旬平均流量作為截流設計流量。采用立堵法進占,龍口設于河槽處,采用袋裝土拋填,10t自卸汽車運輸,74kW推土機推進填筑,圍堰(戧堤)閉氣后將圍堰填筑至設計斷面。
3.3.2 施工期度汛 壩體施工期要經過2個汛期,第1個汛期由原主河道泄流,壩體攔蓄庫容約396萬m3,小于0.1億m3,按《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SL303—2004)須選用20~50a一遇標準,本工程一期采用原河槽泄流,泄流潛力大,采用20a一遇洪水標準,最大入庫洪峰流量為1 074m3/s。由于底部庫容小,削峰能力小,主河槽段泄流能力大,基本以入庫最大洪峰流量下泄,相應上游水位為40.14m,考慮安全超高和風浪爬高,要求第1個汛前完成壩體兩岸41.5m高程以下土方填筑;河口處平均流速約1.1m/s,預留缺口兩側壩體采用塊石或袋裝土護砌防護,并下放泄水涵洞和灌溉涵洞進口閘門渡汛。第2個汛期原河道已截斷,但尚未下閘,按《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SL303—2004)要求,須選為50~100年度汛標準。在不控泄條件下,泄水涵洞和溢洪道聯合泄洪。50a一遇全年洪水標準下,最大入庫洪峰流量為為1 720m3/s,經調洪計算,最大下泄流量為770m3/s,上游水位為44.3m,相應庫容為0.81×108m3;100a一遇最大入庫洪峰流量為1 914m3/s,經調洪計算,最大下泄流量為861m3/s,相應上游水位為44.61m,對應庫容為0.92×108m3。50a和100a一遇度汛標準,上游壩前水位相差不大,本工程選用50a一遇標準。第2個主汛前應完成壩體45.0m高程以下上游護砌工作和全部土方填筑。按采用的壩體分期填筑導流方案和施工總進度安排,第一個枯水期先填兩岸壩體土方,第1個汛期期間可繼續進行兩岸壩體填筑,第2個枯水期進行河床段壩體填筑,兩岸壩體繼續施工,在第2個主汛期前大壩填筑已基本完成,并完成壩體迎水面45.0m高程以下護砌工作,溢洪道和泄洪涵洞具備過流條件,水庫已初步具備正常的運行條件,可滿足施工期渡汛要求。工程的設計標準為100a,達到100a標準時,已不是施工期的度汛問題了,涉及到水庫的運行調度,應按照水庫的防洪調度方案進行控制運行。
3.4 下閘蓄水 主體工程在第3年的9月份基本結束,大壩具備下閘蓄水條件,下閘蓄水安排在第3年的9月底至10月初進行,按月平均徑流量,到第4年6月下旬可蓄至正常蓄水位43.0m,但已進入主汛期,只能按汛限水位42.4m控制運行。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