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茹
摘要:現在很多的小學語文老師最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于語文“學困生”的教育和培養,如何轉變這些學生對學習的排斥心理,使他們對語文的學習產生興趣,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在小學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困生的問題雖然有了一定的解決,但是也會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學困生的原因,討論了轉化小學語文學困生的一些具體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語文學習 學困生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語文學困生。如何轉化小學語文學困生,是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和總結的問題。本文從一個小學語文教師的實際角度出發,就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探討和分析。
1小學語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1)每一個學困生都不是天生的,他們只是對學習產生了排斥的心理,又沒有得到過老師和家長的支持和鼓勵。長期下來,他們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對自己失去信心,放棄了好好學習的念頭,干脆做一個“壞孩子”、“壞學生”。所以產生惡性循環,他們的學習態度變得越來越差,學習欲望越來越小。
(2)學生對語文知識和文學知識不感興趣。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學困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沒有興趣,勢必會感到枯燥,從而不注意聽講,和老師的互動就會減少,對語文的問題也不會用心思考,這就更造成了他們對語文的厭惡。
(3)學困生學習語文的方式不對,沒有學好語文的信心。有的學困生不是不愿意努力學習,有時候他們付出的努力比其他人還多,但是受到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時候就應該考慮是不是學習方法的問題了。學習方法不當讓學生容易產生挫敗感,學習效率低,時間長了,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從而厭惡學習。
(4)大多數的學困生都比較貪玩,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專心。好動,自控能力不強是他們的普遍特點。而作業就成了他們的一大難題,不管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后作業,他們完成的質量都不高。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往往前面所學的東西和后面的知識有著很大的聯系,一般的農村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關注較少,在孩子退步的時候也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溝通,導致孩子所欠下的知識越來越多,到最后沒有辦法來彌補。
(5)家庭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學困生的學習成績不好,雖然有一部分是智力、心理和生理的原因,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外界造成的。比如單親家庭的孩子的成績容易收到影響,家庭條件特別困難的學生等等。這些孩子在這些特殊的環境下成長和學習,慢慢的就會對學習產生厭倦,不愛學習,不按時完成作業等等。而由于學生不喜歡學習,沒有對大腦進行一定的鍛煉,所以就會影響其自身的智力開發,形成惡性循環。
(6)學困生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學習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但是顯然學困生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沒有預習和復習,作業完成情況不理想,態度不認真。而且家長不明白學生的培養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只是單純的把孩子交給學校,讓學校教孩子考出好成績。時間一長,學困生的學習習慣變得很差,導致他們的知識體系極度不完整,從而更加的厭學。
2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方法
2.1運用激勵機制,體會成功的快樂
給予學困生關懷和愛,鼓勵他們積極去學習和思考,這對他們是一種強烈的激勵和支持。有時候,老師的一個眼神都會在學生的心里留下痕跡,所以,多給他們一些善意和友好,多一些親切和關懷,對這些學困生來說,這就是明媚的陽光。黃非就是這么一個具有普遍特點的學困生,這個學生不愛學習,小動作很多,不按時完成作業,這些都讓我在一開始的時候感到很沒有辦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跟他談話:“我一直覺得有些問題你思考的很好,你很聰明,反應很快,所以如果你上課多舉手,你就會專心很多,你可以試一試。” 慢慢的,每次他回答問題時,我都試著用一些鼓勵的話來回應他,“很好,這么難的你都說對了。”看每當他的表現比以前好了,我都會在下課的時候對他說一句“最近表現的很好。”這樣過來大概一個星期,出乎我意料的,他養成了主動完成作業的習慣,再也不用去催了。
2.2耐心地進行思想指導工作
有一部分學生的表現不只是在學習上不好,在很多方面都是不盡如人意的。這些學生也要加強教育,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對他們的思想要進行修正。只有行為和風氣好了,成績才可以上去。
不要時常用一個批評的語氣去教育學生,鼓勵要比批評更加有效。不要那一個學生去和另一個學生比,要教會他們,和自己比較,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進步,就是值得鼓勵的。對于那些有進步的學生,我們要在課堂上予以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到自豪,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平時批改作業或者試卷的時候,多一些鼓勵的話語,或者一些引導,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懷,讓他們對及時獨立完成作業變成是一種期待。當然,有時候一些必要的批評還是要有的。正面的適時的批評會給學生一種壓力,讓他們盡快的找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
2.3加強家校合作,家長學校雙管齊下
要和學生的家長做好溝通工作,通過多種渠道,比如電話、短信、網絡、家訪等等。這樣做有利于學校和家長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學生在學校和在家里的表現,并且針對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的表現,和家長能共同調整教育的方法,采取更加正確的方式。只有老師對自己的學生足夠的了解,并且能夠和學生家長有足夠的溝通,就能夠適時改變策略,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
2.4尊重學困生,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
一個老師不能因為一個學生的成績和作業就對這個學生加以評判,成績只是一個方面,引導學生進步才是老師的職責。如果不加思考的對學生加以否定,就會嚴重的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對學習沒有了興趣,讓學生抬不起頭。正確的做法是給予這些學困生更多的幫助和關懷,使他們走出對學習的偏見和誤區。
我有一個學生很聰明,性格也很活潑,但是他上課的時候不夠專心,所以在上學期的時候語文成績不是特別好。所以這學期我把他的座位調到了前面,并鼓勵的對他說:“上課搞小動作我都能看見的,現在我要上課監督你。但這不是主要目的。我很喜歡你的聰明,你想法很獨特,我希望你能在上課時多舉手回答問題,可以嗎?”后來我不斷的鼓勵他,慢慢的,他的成績提高了,這兩次的成績都變成“優”。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是長期的任務,也很艱巨。只有廣大老師和家長都堅持這項工作,才能最后幫助學生們。
參考文獻:
[1] 黃燕.學習困難學生的轉化:以康定中學為研究對象[D].四川師范大學,2013.
[2] 仵敏.小學學困生轉化的個案研究[M].陜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