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俐 董俊華
摘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下稱“兩化”融合)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時代命題,在“兩化”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挑戰與機遇并存。文章在文獻分析基礎上,分別從人才培養內容、培養模式和評價標準等方面探討了職業教育的發展與變革方向,旨在適應“兩化”融合對信息人才和工業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兩化”融合;職業教育;變革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6-0016-03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嶄新命題”,要求我國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全方位、多層次、跨領域地融入信息化,實現一體化。信息化在技術、產品、管理、資源等多個層面實現與采購、設計等多個環節的融合,在技術支撐、管理手段與自主創新等方面挖掘潛能,達到管控一體化,加快實現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兩化”融合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其關鍵是對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之一,有義務變革自身特質,肩負起“兩化”融合所需人才的培養任務。
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現狀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命題的提出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工業發展過程的問題,智能化、精細化以及高效率等關鍵要素的缺失阻礙了工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推進“兩化”融合是我國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戰略選擇。
現階段,我國實現“兩化”融合是可能的,我國不斷推行新型工業化機制,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方式與效率,使工業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以互聯網絡、高新科技等為主導方向的信息產業的發展加快了信息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發達國家產業演變等都為“兩化”融合提供了經驗借鑒。
我們也清晰地認識到實現“兩化”融合還有諸多制約因素:第一、我國信息技術水平較低,尤其是包括信息安全在內的核心信息技術的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不高,缺乏信息化產業的支撐環境;第二、“兩化”融合所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信息等主導資源的缺乏;第三、缺乏全新的管理體制與績效評估體系。
二、“兩化”融合對我國職業教育的要求
(一)信息化產業方面
信息產業是基礎性的產業,是推進“兩化”融合的戰略基礎,我國的信息產業增長迅速,從GDP所占比重,到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都逐年增加,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如關鍵技術自給率低、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尚未形成、高層次復合人才缺乏、核心產業基礎落后等。信息化產業是職業教育服務一大產業,信息技術人才也是職業教育所重點培養的人才,在“兩化”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教學不僅僅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等基本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技術研發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學校層面成立“兩化”融合技術研發中心,創新研發核心信息技術,提升信息化產業。
(二)勞動者信息素養方面
“兩化”融合需要不同崗位的勞動者、管理者都要提升個人的信息素養,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甚至技術研發能力,基于勞動者信息素養提升的需求,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對學生的基本信息檢索、處理與加工、信息傳輸與共享等能力與意識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與訓練。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內容、學習手段與認知工具三個層次,通過課程教學、網絡教學、移動學習、第二課堂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干預,在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以應對“兩化”不斷深入的融合。
(三)信息技術發展方面
“兩化”融合不僅對勞動者、管理者的個人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生產力的提升手段,用于企業生產的各項信息技術也要不斷進行換代升級,在生產各個流程環節都融入信息技術,用信息技術替代傳統生產工藝或者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這是一項龐大的信息技術更新換代的系統工程。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發展密不可分,職業教育不僅僅為社會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更要承擔起企業轉型升級對信息技術的多方面需求,隨著通訊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快速發展,企業轉型升級對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所以,信息技術的自我發展要求職業教育積極投身到對技術發展與應用的研究中。
(四)管理與評估手段方面
管理與評估是企業提高生產績效的重要手段,但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企業對管理與評估的準確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便于對生產流程、人力資源實施準確干預。如何優化企業管理與評估手段,作為與企業具有產教融合、深度合作關系的職業教育應該加強研究,把信息技術手段與企業的管理理念與評估策略進行融合,形成一套高效的管理與評估信息化系統。
三、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兩化”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挑戰
信息化融入工業化,不斷實現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培養新興產業。電力電子、汽車電子、汽車美容、金融電子、信息通信、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移動銀行等與先進信息技術結合可以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擴大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迎接產業發展的新形式,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招生規模要發生變化、學生的培養標準與方向要進行調整,開設新專業,淘汰舊專業;加強師資引進與新技術培養,以適應新專業與人才培養需求;對現有實訓資源的改造以及新資源的重新購置,等等。只有努力適應市場規律、順應經濟發展趨勢,職業教育才能辦出特色,才能助推“兩化”融合進程實現工業化的升級改造。
(二)“兩化”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
“兩化”融合也給職業教育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我國大力推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將不斷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廣逐漸深入,在質量、計劃、財務、生產、設備、人力資源、安全保障、績效管理等環節加強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在“兩化”融合進程中,人才隊伍建設是最重要的一環,國家也依托高校、研究所等建立一批培訓基地圍繞兩化人才需求加強人才培養,面對這良好的機遇,高職院校要努力創辦人才培養基地,針對周邊行業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企業信息化進程中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使職業教育在順應社會發展歷程中占據有利位置。
四、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內容的重新梳理
“兩化”融合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需求,這就要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標準進行重新梳理,各專業不僅僅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還有加大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只有提升了信息素養,學生才能有技術再造和技術遷移能力,才能突破技術更新升級帶來的瓶頸問題。所以,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要緊密結合“兩化”融合的新背景、新要求,重新梳理課程體系和培養目標。
在非技術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增加信息技術相關課程,包括信息道德類課程、基于互聯網搜索有價值信息的課程、對信息進行有針對性加工處理的課程、利用應用軟件開展內容創新的課程以及傳輸共享信息的課程,等等。使學生在一定信息道德的基礎上,具有搜索信息、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傳輸信息的能力,努力提升個人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時代的高效學習能力。
在技術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在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基礎上,還要加大對學生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該專業的市場需求和崗位職責,加強學生專業軟件的技術創新和團隊協作,使學生能盡快適應行業企業的信息化進程,適應新興產業的技術要求。加強產教合作,加強與企業工作崗位的對接,讓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提升個人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創新能力。
五、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職業教育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形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主要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兩化”融合進程的深入,現代學徒制不斷創新發展,在學生培養中取得良好效果。
現代學徒制是對傳統學徒制和學校教育的重新整合,根據合作企業的崗位需求,學生從學校招生,并成為合作企業的學徒,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學生,最終考核由企業實施,即學生通過企業各項考核,尤其要完成企業綜合項目的考核后才能從企業畢業,并正式成為企業員工。
立足信息能力的培養,實施現代學徒制培養的學生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資源建設、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及教學手段的選擇等方面,都滲透著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聯合合作單位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按照崗位標準建設人才培養方案、聯合構建課程體系、開發崗位課程,增設信息技術專項課程,搭建校企共建共享的教學資源信息化平臺。同時加強對學生的信息化管理,現代學徒制培養的學生堅持企業的教育主體地位,但學校要參與到學生的教學與管理中,借助信息化手段監控學生的學習進程,實施遠程教學與管理,提供人才培養質量。
六、人才培養實施過程的信息化設計
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靈活性比較高,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做多樣化教學過程設計,但在“兩化”融合背景下,人才培養過程需要增加信息化成分,包括信息化教學環境的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建設、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手段的選擇等,學生只有在各個環節中盡可能多接受信息化熏陶,才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信息素養。
(一)教師以多媒體形式呈現教學內容
減少傳統文字形式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采用圖片、動畫、視頻、音頻、三維造型等形式呈現教學內容,信息化體系化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網絡課程、視頻公開課、MOOC等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載體。學生的學習對象不僅僅是課程內容,還包括課程內容呈現方式。
(二)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教學
在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前提下,教師還要通過組織教學活動實施教學,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技術得到普及,教師借助QQ軟件、微信、微博等技術實時發送教學活動組織指令,結合數字化資源實施教學活動。
(三)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學習
信息技術已經全方位實現與教育教學整合,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學習已經成為現實,包括因特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學生以喜好的方式學習,并進一步打破學習空間和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有學習行為發生,這不僅僅完成學習任務,還能提高自身信息素養。
七、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變革
職業教育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教學質量的評價也圍繞學生實踐技能的學習效果展開,但隨著“兩化”融合的推進,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與標準也要隨之變革,評價內容不僅僅是專業技能,還包括信息素養和學習方法等,評價標準要依據企業各個崗位的崗位要求,側重于信息技術相關規范,評價方式要立足于真實的綜合實踐項目,注重基于信息化管理平臺的過程性評價。
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跨領域的,信息化要與所有工業門類融合,滲透到工業企業的采購、設計、生產、銷售、管理等各個環節,成為企業管理的常規方式與手段,是工業企業走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關鍵。在“兩化”融合,大力推進現代產業的新形勢下,培養一批精通信息技術的工業技術技能人才和精通工業技術的信息技術技能人才成為職業教育的使命,所以,在“兩化”融合背景下,以市場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需要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實施全面的調整與變革,以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梁國浚.信息化工業化融合與高等職業教育[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11(9):9-11.
[2]李飛,陳煒,黃剛. 兩化融合視角下“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7):131-151.
[3]黃明,梁旭,董長宏等.基于“兩化融合”的復合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0(1):70-73.
[4]杭永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標準體系問題研究[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12):5-12.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