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波

摘要:《初級會計電算化》是中職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按照“提出任務”“教師引導”“任務實施”“教學反饋”“拓展提高”等五個環節實施教學,注重教學任務的設計,注重知識的內化,能達到應有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中職;初級會計電算化;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6-0072-03
《初級會計電算化》是中職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它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會計學融合為一體,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應用性的綜合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會計電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知識;掌握電算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中《初級會計電算化》科目的考試。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一種學習實踐活動。這與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基礎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培養具備從事相應職業的知識和技能畢業生的目標相適應。
一、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意義及必要性
(一) 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意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用于操作類或技能類課程的學習。在《初級會計電算化》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很好的貫徹“以任務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二) 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必要性
(1)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上能更有效的保證考證目標的達成和《初級會計電算化》的綜合應用能力的訓練。教師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一整套模擬賬,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更加注重操作技能的訓練與學習。同時,將理論的學習融入到操作訓練之中。
(2)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當今科技日新月異,會計軟件不斷向多樣化、功能化發展。學生即使通過記憶掌握某個軟件的操作步驟,可能畢業后也已經不再適用。所以,學習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學工作者的關注。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在電算化軟件上操作,完成教學任務的學習,同時也鍛煉了他們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特別是視頻資源、網絡資源的能力。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初級會計電算化》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為了達到應有的教學目標,很好地貫徹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筆者把“任務驅動教學”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提出任務”,“教師引導”,“任務實施”,“教學反饋”,“拓展提高”。以下以《初級會計電算化》課程中“銀行對賬業務”為例探討“任務驅動教學”的具體實施。
(一) 提出任務
在教學實施前,教師利用、整合教學資源,形成一套模擬賬,作為總教學任務。
該套模擬賬包含一個公司一個月的經濟業務,如“華聯電子公司1月份經濟業務”。學生在完成這套模擬賬的過程中,可以學習會計電算化課程中的所有操作技能。我們該課程總的教學任務分解為系統管理、基礎檔案設置等12個子任務,共涵蓋增加操作員、設置部門檔案等54項操作技能。每次教學開始時,教師提出本次課的教學任務及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保證學生明確每次課的教學目標。
如“銀行對賬業務”屬于總賬系統出納管理中的一項操作技能,也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考綱的考點,而學會“銀行對賬”操作的基本步驟及相關理論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手工完成銀行對賬,編制 “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上課時,以會計電算化操作下銀行對賬業務如何處理,電算化處理過程是否更高效來設疑提問,以引出本次課的教學任務,并將任務具體化。這樣使學生目標明確,任務具體,學習興趣高。
(二) 教師引導
教師要進行必備知識的引導,從而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步驟。
學生受到強烈的任務驅動后,為了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教師有必要進行引導,“師傅先要領進門” 。
針對《初級會計電算化》課程重視操作技能培養的要求,結合中職學生愛動手操作的特點,教師可課前將電算化各個操作技能的操作演示錄制成視頻資源。我們將該課程的54項操作技能最終錄制成了大約200個小視頻,對應于每一個知識點。視頻資源可以進行必備信息的傳達,為學生的操作提供指導,這是保證學生完成各次教學任務的關鍵點。視頻資源短小好用,也為學生在課外進行學習提供了方便。
如在“銀行對賬業務”學習時,教師課前錄制好“銀行對賬初始化”、“輸入或導入銀行對賬單”、“銀行對賬”、“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等4個知識點的小視頻。上課過程中,教師按照以下步驟完成教學引導:講述銀行對賬的概念、操作步驟的框架;引導學生看書,查閱資料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對“銀行對賬業務”的第一步“銀行對賬初始化”進行現場操作演示;發放“銀行對賬業務”第二、三、四步操作演示視頻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資源進行學習。
(三) 任務實施
“任務實施”是任務驅動教學的中心環節,決定著每次課的教學目標是否能夠達成。
通過前一個環節的引導,教師不再需要按部就班地告訴學生應當如何操作,而是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倡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加深每個同學對當前問題解決方案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適當輔導,幫助解決疑難問題,可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初級會計電算化》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參考視頻資源進行電算化操作。教學通過學生自主操作、合作學習,教師過程引導三個方面來落實,保證學生能順利達到本次課的學習目標。學生操作計算機進行相應操作技能的訓練,發現問題時,可通過觀看視頻等方式嘗試解決問題;當遇到難點而不能自行解決時,可采取合作學習,相互討論,進行突破;教師進行巡堂,發現問題可個別指導,而針對普遍問題,則集體輔導,或通過小屏幕廣播的形式演示和講授。
(四) 教學反饋
本環節為檢驗收獲環節。為了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相應的評價,評價形式可以多樣化。一方面,對學生完成當前操作技能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效果的評價。
如在“銀行對賬業務”學習時,針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銀行對賬”理論測試,完成該部分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相關知識點的理論測試。針對操作技能的完成情況,進行操作結果的核對,完成教學評價表的填制。會計電算化操作的結果具有唯一性,所以評標表的設計也以正誤判斷為基礎來設計。針對整堂課的學習情況,本節課有什么收獲,通過讓學生自己總結,談感想來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歸納總結能力,以此完成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效果的評價。見“銀行對賬”部分的教學評價表:
(五) 拓展提高
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任務驅動教學的課后拓展提高要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初級會計電算化》教學課后的任務拓展可分為兩部分來布置:第一,課后鞏固練習課堂所學任務;第二,課后再增加一套模擬賬。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完成。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可將自己錄制的相關視頻演示資源上傳在網絡上,讓學生的學習可以脫離課堂。學生在完成課外作業遇到困難時,教師也可以通過QQ群、微信群等現代化手段進行課外輔導,幫助同學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三、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效果
在《初級會計電算化》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達到“做中學、做中教”,強化課堂實踐性。把公司的每一個子任務,每一項操作技能要求融入到模擬賬中,形成總工作任務。這樣的任務設計注重了知識的實用性,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通過“提出任務” “教師引導” “任務實施” “教學反饋” “拓展提高”等五個環節實施教學。教師引導使學生具備了必備知識;而操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則需要同學之間、教師與同學一起進行研究解決;檢驗評價則從操作的正誤、個人談感想、理論測試、教師總結四方面進行,回歸教學目標。擴展提高部分的課后任務為不同層次同學提供了進步的空間,為鞏固所學知識,加強技能訓練提供幫助。
四、《初級會計電算化》任務驅動教學的相關思考
(一) 必須注重教學任務的設計
為了收到好的教學效果,運用任務驅動教學,必須注重教學任務的設計。教學任務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技能,從而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在《初級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利用“華聯電子1月份賬務處理”作為總教學任務,該教學任務要盡量能包含該課程所要求的知識點和操作技能。
(二) 課余進行手工賬處理訓練,體驗手工、電算化雙規運行
在課余時間要求學生將該套模擬賬利用手工賬處理方式完成業務處理,做到手工、電算化雙規運行。這有利于學生復習手工賬的會計核算方法;有利于手工賬操作與會計電算化操作做對比,體會兩種方式的優劣;手工賬核算數據結果與電算化數據結果可雙向對比和檢驗,體驗會計電算化替代手工賬的過程。
(三) 提升整理課堂筆記的重要性
學生在進行會計電算化軟件操作、觀看演示視頻資源等過程中,把操作步驟、操作重難點等內容當成課堂筆記來完成,利于操作技能更加內化為知識。
參考文獻:
[1]李志勇.“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互動媒體設計與制作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1).
[2]萬志堅,李家林,童玉清.高職《機械設計基礎》任務驅動式課堂教學改革實驗[J].職業技術教育,2013(2).
[3]黃祥淡.計算機應用課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85).
[4]樊永強.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技校汽修技能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1(2).
[5]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編寫組.初級會計電算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