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旭
摘要:默契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直接的心與心溝通交流方式,教師和學生合作配合的默契程度,決定著教學任務目標能否順利完成以及教學效果的大小。因此,默契教學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默契教學;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6-0086-03
《職業生涯規劃》是中等職業學校一年級新生開設的一門德育必修課。其教學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職業理想,學會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以此規范和調整自己的行為,為順利就業、創業創造條件。“樹立觀念、學會方法、規范行為”是《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主要任務。培養學生規劃職業生涯的能力,就是這門課程的總體目標。近年來,一方面由于中職學生素質不斷下降,學生理解接受能力差,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理論性較強的政治思想類課程不感興趣;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對其職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中職畢業生在求職就業、職業發展中出現不少新問題。因此,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顯得特別重要。對此,可考慮應用默契教學。
一、默契教學的內涵
“默契”,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我們可以將“默契”理解為對一種事物或一件事情雖然雙方的意思沒有直白地說出來,但彼此間的理解卻高度相同一致,或在某一限定場合下雙方都能做出同樣想法的事情。
因此,筆者認為默契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教學任務目標、教學目的要求以及教學模式方法等諸多方面的理解,教師與學生之間達成一致共識,心領神會而緊密呼應,協調配合,互助合作。
默契是心與心的接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能傳達一種特殊的意義,而這種特殊的意義只有他的學生才能理解。”師生之間一旦擁有了默契,課堂上只需教師一說一指、一顰一笑、一招一式,學生就能夠迅速心領神會,立即明白接下來應該做什么、應當怎么做,而無需教師再費時費力地去進行過多的解釋、說明和修飾。因此,默契教學可以促進和諧課堂的構建以及教學任務目標的圓滿完成和實現,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實效。
二、默契教學的價值
默契教學促進和諧課堂構建。傳統課堂的剛性管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持課堂秩序的作用,但暫時被控制住的課堂實際上卻掩蓋不住學生的情緒抵觸和師生關系的惡化,造成課堂氣氛緊張壓抑,教學時間流失乃至教學的低效。相反,融洽的默契教學不僅大大節約了教學時間和師生精力,而且也于默契中優化了課堂生態,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價值提升與個性發展之地。
默契教學促進有效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所形成的良好的教學默契有利于教與學的多邊互動和交流對話,激發了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和自我認同,同時也形成了學生自信而健康的學習心態并誘發了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如此一來,默契教學優化了課堂教學,形成了教學合力,創造了“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教學境界,最終將促進教學任務目標的圓滿完成,進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和質量。
三、默契教學的形成策略
1.具備良好的授課心境是默契教學的前提
授課心境是教師自控能力的一種表現。教師也生活在社會中,難免會有因種種原因而出現心情不好的時候。如果將課堂外的喜、怒、哀、樂不加控制地帶到課堂上,表現在學生面前,那是不堪設想的。因為以這樣的情緒授課,不是神不守舍,就是情緒波動,使學生覺得莫名其妙,以至于無心聽課。所以,教師必須在進入教室之前控制、調節好自己的心境,把一切憂愁和煩惱拋之腦后,丟在教室門外,免使學生受無名火、無端氣之苦。只要有了好的心境,講起課來就會精神飽滿,輕松自如。
2.尊重學生、了解學生、與學生交朋友是默契教學的基礎
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尤其是后進生。因為他們的學習成績總是提不高,所以心理壓力大,心理素質比較差,表現有自卑心理、畏難心理、逆反心理。作為教師就要注意不要傷害他們脆弱的心。要和學生溝通,做到堂上是師生,堂下是朋友,和學生打成一片,平等待人,以心交心,在交心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對學生的意見要及時進行改進或作適當解釋。只要師生之間關系融洽,學生就一定會喜歡聽教師的課,這樣就有了教學中相互默契的基礎。
3.教師備好課、授好課是教學默契的關鍵
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就算是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日復一日地使用它,學生也會覺得膩煩。因而,教師要不時變換多種教學法,如傳統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四步教學法、綜合分析法 、關鍵詞教學法等。
要做到師生配合默契,還要求教師的課講得形象生動,言之有物,恰到好處。所謂“形象生動”就是要用實物、圖片、簡筆畫、電化教學、演示等手段以及豐富的體態語言和面部表情 ,深入淺出地授課。同時還要使用成語、典故、笑話、比喻以及幽默的語言來授課,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調節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師生間的教學默契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默契教學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1.尊重學生,善用溫暖的語言,激活認同效應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這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愛默生也曾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敬人者,人恒敬之。”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困生乃至一般學生都強烈地渴望自尊以及他人的尊重,只有獲得這種需要的時候,他們才會重新抬起頭來審視自己以往的行為和思想,從而開辟一條學習的新路子,他們自身的潛力也能得以發揮。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了解他們的生活,搭準他們的脈搏,知曉他們學習的甘苦,以一位“謙謙君子”的身份參與到他們的學習活動中去。師生毫無心理距離,共同關注和探討某一問題,使得學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時產生認同效應。
例如,在講第一單元第一課的“面向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內容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進行自我定位,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通過列舉案例進行講授。
案例一:陳紅和李靜是研究生同班同學,陳紅認真、冷靜、做事有計劃,李靜靈活、圓滑、辦事有沖勁。畢業后兩個人同時到了南方的同一所高校任教,并且還在同一個系。在迎新教師的座談會上,院長殷切地希望年輕人樹立人生目標并為之奮斗。會后,兩人開玩笑說,咱倆比試看誰先能當上院長。5年后,李靜當上了系副主任,陳紅仍是普通老師。15年后,果然有一人當上了院長,你們猜:誰當上了院長?結果是陳紅當上了院長,李靜卻仍然是一名副主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陳紅自立下目標便制定了詳細的職業生涯規劃并付諸實際。前3年專心教學,第4-7年準備考博士并就讀博士,第8-12年潛心做研究,成為知名學者,從第13年起,不僅教學、科研成績突出,還注重加強各方面人際關系和綜合能力的提高。第15年老院長退休,陳紅不負眾望當上院長。而李靜一開始關注仕途,3年就當上系副主任。但后來由于不甘大學清貧,下海經商。先后開過咨詢公司、美容院、服裝廠,可干一個虧一個,4年后才發現自己不適合經商。等到重新回到教學、科研上來,已經過去10年了,與陳紅已拉開了差距。分析本案例,得出的結論:陳紅與李靜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有著一致的目標,但最終結果相距甚遠,根本原因在于有沒有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
案例二:講述課本案例。主要講述小陳由于家庭原因選擇報讀中職學校,在校期間是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優秀學生,畢業后是怎樣從一名普通員工當上一名項目經理的。分析本案例得出的結論:小陳之所以能當上一名項目經理,是因為在入學初期就制定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第一步,在校期間努力學習,成為一名優秀的中職畢業生;第二步,畢業后爭取進入某一家大型企業工作,盡快熟悉業務;第三步,努力鉆研業務,爭取成為技術能手和部門主管,最終實現職業目標。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更應有寬闊的胸懷、力戒急躁,運用“自制——冷靜——引導”的公式,心平氣和地和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壓抑發作的脾氣,給學生以信心和鼓勵,達到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成長的目的。
2.傾聽學生心聲,促成課堂默契
作為一名任課教師,筆者習慣課前課后逗留在班上,對教學過的內容經常找一些學困生進行詢問:哪些你感覺比較難?是否還有不理解的知識?你希望老師怎么講?他們反饋回來的信息對于設計第二節課的鋪墊或者階段性的練習和復習都很有價值。
例如,講授第四單元第三課的“創業是就業的重要形式”中,先講完本章節內容,然后為了強化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引用名人創業故事“富豪李嘉誠的創業史”,讓學生進行討論并設計出幾個問題:(1)李嘉誠是如何依靠智慧與努力主動改變命運的?(2)李嘉誠為什么能在創業的道路上成功?(3)從李嘉誠發展的職業生涯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教師將案例講授后,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選出小組負責人。分析案例時,先由學生個人分析發言,然后小組討論、總結,最后由每小組負責的學生發表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輔導。最后由教師結合學生的發言,將本案例中各個問題結合本課內容逐個分析,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內容的理解和鞏固,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同時,課堂上師生間默認的約定能促進彼此信賴,使教師期望與學生的自主自律渾然天成而達成教學默契。“因為有約定才有協同,協同到不再需要約定的時候便是默契。”“教師按約定教,學生按約定學,兩個積極性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發揮。”著名特級教師詹明道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提出教師要和學生有約定,“孩子一旦和老師有約定,被老師寄托了期望,在他的身上就會產生‘皮格馬利翁效應,他們的智力、情感、甚至個性都能順利成長,學生個個都可雕琢的神話就變成了現實。”
例如,教師可以和學生約定在課堂討論中一位學生站起來表達觀點時,其他學生要認真傾聽并可就其觀點加以補充完善或另提異議等,學生間這種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一旦“約定”,久之默契便自然會“俗成”。
3.捕捉閃光點,激發內驅力,促建立默契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我們應細心地探索學生的世界,審時度勢,掌握火候,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如何在學生尤其是學困生身上找出閃光點,點燃心靈的火花,化缺點為優點,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是最關鍵的。
在講授第四單元第一課第二節的“就業形勢與擇業”時,分別用兩個案例來說明面對就業和擇業應如何正確對待的問題,并設計幾個問題進行講授分析。
例如,講授就業形勢時采用的案例是:小王,男,23歲,學歷本科,北京某重點大學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同學對他的評價是勤奮好學,積極上進,性格堅強,成績優秀。個人職業目標是高級職業經理。面臨的問題是收到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同時收到國內著名rr企業阿里巴巴公司的錄用通知,小王必須作出選擇留學還是就業?在這個案例中設計如下問題:(1)根據當前就業形勢,如果你是小王選擇留學還是就業?(2)如果選擇留學,理由是什么?(3)如果選擇就業,理由又是什么?(4)根據當前的就業形勢應該怎樣正確選擇?本次講授分為這樣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引入案例;第二階段提出問題;第三階段分析案例;第四階段解決疑問;第五階段歸納總結,得出本課所要闡述的內容。
因此,教師要善于變換自己的角度,設身處地理解學生的心理,學會欣賞學生。要盡可能設計一些淺近的問題讓學困生回答,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要善于設計多種情景和機會讓學生能“表現自我”,施展自己的才華,盡量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快樂和滿足;要積極開展適應學生心理特點的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表現自我,受到啟發和教育;有關活動要優先考慮讓學困生參加,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在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在成功中體驗自身存在的價值。
無論教師還是學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個性特點和行為習慣,這種客觀差異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磨合,而這種磨合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夠得到順利實現。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并強化課堂實踐訓練,在教學實踐中師生彼此適應、相互配合,建立默契。
最后,默契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長期共同的課堂教學與學習活動中逐漸形成和建立起來的,是教師與學生直接的心與心溝通交流方式。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并采取多種舉措積極而主動地成功促成默契教學,促進和諧課堂建設和學生有效學習,提升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愛紅.課堂上,你和學生有默契嗎?[J].教育科學研究,2011(2).
[2]李宏偉,柳旭.教學新論:默契教學的原理和方法[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