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鉆均
摘要: 《公共藝術·音樂》體驗教學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親歷審美過程,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的活動。開展體驗教學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感受欣賞,體驗感悟—實踐活動,拓展延伸”教學模式,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體驗教學;教學策略;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6-0091-02
《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美育、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并要求要“加強中等職業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與藝術鑒賞水平,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由此可見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藝術課程不同于其他公共課程,它有著明顯的自身特點。因此,研究中職學校藝術教育規律,探究藝術課程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一、問題提出及分析
(一) 教學現狀分析
2013年教育部頒發《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我校從2014年開設《公共藝術·音樂》課程,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按大綱要求的“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與藝術鑒賞水平,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很大距離。下面我們從學生、教材和教法三個方面分析藝術教學現狀。
首先,學生音樂基礎比較差,但比較喜歡音樂。一方面,中職學生幾乎都是農村孩子,農村中學音樂教學質量比較差,很多學校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師,所以學生音樂知識比較貧乏。另一方面,中職學生天真活潑,喜歡藝術活動,特別是流行歌曲、街舞,具有天然的藝術學習動機。這就是《公共藝術·音樂》教學的基礎,也是音樂藝術教育的出發點。
其次,教材內容注重系統性,忽視了學生的可接受性。盡管學生音樂知識基礎比較差,教學只有36課時,但教材內容并沒有減少,要求并沒有降低。古典音樂、現代音樂、中國音樂、歐洲音樂、名曲、戲劇、舞蹈無所不至。缺乏必要的整合,結果事與愿違,嚴重地影響了音樂藝術教學效果。
再次,教學方法枯燥單一,忽視了學生的感受體驗。很多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以講授法為主,把生動活潑的音樂藝術課變成了枯燥單調的知識講授課,致使很多學生愛好音樂,但不愿上音樂課。在教學目標上關注知識,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方法上關注知識的講授,忽視學生的體驗;在教學模式上仍然是傳統模式,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這是音樂教學缺乏有效性的重要原因。
(二) 教學基本要求
研究《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可以發現藝術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教學目標上首先強調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興趣。“使學生了解不同藝術類型的表現形式、審美特征和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興趣”。其次才是鑒賞能力和理解與分析評判的能力。
第二,在教學內容上強調選擇名曲佳作,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音樂教學應通過中外不同體裁、特點、風格和表現手法的音樂作品,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進一步學習音樂基礎知識、技能與原理,掌握音樂欣賞的正確方法與音樂表現的基本技能,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素養”。
第三,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公共藝術教學要遵循藝術規律,注重感知體驗。“要遵循藝術感知規律與學生認知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其情感體驗。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積極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營造濃郁的藝術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藝術實踐,開展合作學習,感受藝術魅力,愉悅身心”。
由此可見,無論是《公共藝術·音樂》教學實際,還是《大綱》的基本要求,都需要摒棄知識傳授式的教學方法,研究突出感受體驗的教學方法。
二、體驗教學及其教學策略
體驗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體驗為基本特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或重復經歷的情景和機會,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的活動。音樂藝術體驗教學可以突出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音樂情感。在教師創設的音樂情境中,學生會隨著音樂感知而自然產生的情緒體驗,甚至會結合自身的經歷,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音樂體驗教學通過創設音樂情境,給學生以感受,讓學生在進行音樂對話過程中,體驗、感悟音樂語言與情緒,實現與音樂的融合,獲得美的享受。因此,在音樂體驗教學中,要研究體驗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 教材整合策略
為了有效開展《公共藝術·音樂》學科的體驗教學,我們需要對音樂課程進行整合,包括相關學科課程資源、課程內容及方法的整合,已達到創設情景,開展活動的目的。教材整合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把生活中鮮活的題材引入課堂,重組富有生活氣息的音樂教學內容。要注意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有趣,化陌生為熟悉。教材內容整合要注意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以直觀、形象、生動的形式讓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和創造音樂,豐富音樂知識。如,以地域劃分、音樂體裁為專題的形式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把《經典交響》和《樂海泛舟》整合在一起,把《祭獻之舞》與《婆娑舞姿》整合在一起,提高教學效益。
(二) 情境創設策略
音樂體驗教學要創設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審美情境中,感受美、體驗美、理解美和欣賞美,引起情緒和情感變化,促進學生的審美活動。正如夸美紐斯所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創設音樂作品的情境,并以此為線索設計音樂欣賞環境,引導學生投入音樂的欣賞氛圍。音樂教室是學生欣賞音樂的殿堂,音樂教室環境將影響學生的欣賞效果,優美的音樂氛圍會帶給學生美好的享受。
(三) 主體活動策略
學生是藝術活動的主體。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活動反映了作為主體的人在社會生活所有領域中的積極行為。活動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親身操作、感受體驗、主動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獲得知識、提高素質與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活動教學的意義在于把知識、能力和行為溶于一體,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提高。體驗教學可以通過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如傾聽、合唱、舞臺劇等形式來進行。
三、體驗教學模式的構建
《公共藝術·音樂》是以聆聽、欣賞和表現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學生通過音樂、舞蹈和戲劇等活動,感受、體驗和認識音樂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根據中職學生學習規律和音樂教學特點,筆者構建了中職《公共藝術·音樂》教學模式,即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感受欣賞,體驗感悟—實踐活動,拓展延伸”。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好之”、“樂之”,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創設情境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情景一是要創設自由、民主、平等、富于情感的學習氛圍。恰如貝爾納說“沒有情感的教育不會成為成功的教育;沒有情感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學生才會愉快地、主動地學習。二是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鑒賞情趣。在音樂課堂上我們應當創造性的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大膽質疑。
(二)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小組學習的前提是有效的個體學習。在創設好的藝術情景下,在每個學生都進行了自主學習、欣賞后,就可以進行小組學習。小組學習要注意組內分工合作,組間公平競爭。組內合作,解決問題,每一位學生都要被指定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而且輪流擔任,實現角色互換,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組間競爭,互動交流,組與組之間水平比較均衡,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和競爭熱情。通過多項互動交流,使學生有了音樂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既讓每一位學生都發表自己的見解,又養成注意聽取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三) 感受欣賞,體驗感悟
情感是人心理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伴隨著認知過程而產生的,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的反映。音樂是最善于表現情感、最容易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在《黃河》協奏曲第三樂章《黃河憤》的音樂欣賞中,此樂章以《黃水謠》的曲調為骨干,中間插入《黃河怨》的素材,全曲規模宏大,情緒變化劇烈,鋼琴在樂隊的呼應和交織下,從憤恨的高潮滑落,在帶有無奈傷痛的漸弱和弦中結束。其間,我們結合播放南京大屠殺的一些畫面片段,使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現實,在作品聆聽中引起強烈共鳴,并且對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有所感悟,體會到和平的價值。
(四) 實踐活動,拓展延伸
音樂欣賞活動可以延展到歌唱、朗誦、演奏、舞蹈等其它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可以讓學生經歷更豐富的審美過程,獲得更深刻情感體驗,把課堂上的知識拓展、延伸更廣泛的領域。如在《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鑒賞中,可以組織學生觀摩銅管樂隊、交響樂隊的訓練和演出,了解交響曲隊的編制以及各種樂器在樂隊中扮演的角色,使學生對樂隊的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中各種樂器的特點有所了解。增加學生接觸高雅音樂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總之,開展《公共藝術·音樂》教學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積累審美經驗,掌握審美方法,提高審美能力。通過獨立思考、合作學習、討論分享等多種形式,培育學生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與職業素質。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