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萬勇+劉紅麗+朱孔來
摘 要:從中國企業軟實力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需求出發,根據系統論原理,研究企業軟實力的系統特征,明確企業軟實力體系的耗散結構特點,探明企業軟實力和硬實力的邏輯關系并建立回歸模型,分析計劃管理、考核管理、信息管理對于企業軟實力體系建設的作用機理,并以此為基礎搭建企業軟實力建設體系的概念模型和建設結構路徑,從而構建起完整的理論與操作相統一的中國企業軟實力建設框架體系,對中國企業進行系統的軟實力建設提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企業軟實力;信息化;績效考核;計劃管理
作者簡介:姜萬勇,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高級工程師,博士(天津 300072)
劉紅麗,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山東 濟南 250100)
朱孔來,濟南大學軟實力研究中心教授(山東 濟南 250002)
一、引 言
近年來,軟實力研究從國家層面擴展到區域軟實力和企業軟實力研究層面,并取得眾多成果。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確立了文化軟實力在中國國家軟實力中的地位,軟實力的應用實踐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一戰略極大地推動了企業軟實力研究的深入與提升,并對企業軟實力研究與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實力的提升,離不開企業的發展壯大,隨著國家經濟實力越來越強,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主觀愿望與現實需求愈發強烈。但是,中國企業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三十余年所增益的硬實力,并沒有匹配于相適應的強大軟實力。目前對于企業軟實力的研究,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系統的理論與實踐指導體系,這種狀態嚴重制約了中國企業軟實力建設與提升的速度與質量。本項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企業軟實力建設理論與原理的分析,從系統論出發,探索以企業軟實力建設的系統特征、邏輯結構、回歸公式、概念模型和建設路徑為核心組成的企業軟實力建設框架體系,為中國企業軟實力建設進行有意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二、企業軟實力理論綜述
1. 國外軟實力理論研究與發展
冷戰結束后,基于美國政治、經濟和軍事世界唯一超級強國地位的確立、美國國際聲譽和被認同力下降的落差與擔憂的趨勢,美國學術界開始對美國霸主地位能夠維持多久并如何得到長久維持的戰略進行大討論,{1}由此,在1989年撰寫的《注定領導》一書中,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率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2}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首次對美國經濟“軟實力”進行系統闡述,隨后軟實力研究在美國得到廣泛開展。約瑟夫·奈對軟實力進行了系統研究,他認為,軟實力是指某一國家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對外影響力與形象等。{3}約瑟夫·奈的《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是他的軟實力思想理論體系成型并完善的代表作。在書中,他認為文化、政治觀和外交政策{4}是國家軟實力的三個源泉。另一美國學者斯拜克曼則把民族認同感、社會文明程度、政治制度穩定性、國民意志力等都視為軟實力。英國學者羅伯特·庫伯則提出,合法性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美國學者沃爾特·米德在《外交政策》雜志提出了“粘性實力”的架構與內涵。約瑟夫·奈進一步界定了軟實力的內涵和外延,他指出:硬實力資源轉化具有動態性,硬實力對客體影響力具有多變性。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與硬實力兩者互相依存、互相補充、互相作用,而非互相排斥,軟實力是硬實力連續或階段性的、動態的表現和延續的結果。{5}
綜合國外軟實力研究發展,到目前為止,國外軟實力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1989年到1996年,為軟實力概念提出和思想理論體系確立的時期;第二時期為1996年到2001年,期間發生重要影響的“9·11”事件,它直接對美國一強獨霸的政治思想體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沖擊,美國學者通過這一事件研究提出美國需要加強 “軟實力”體系建設與推行以確保美國未來的世界領導者與地位;{6}“9·11”事件之后到現在為第三時期,各國軟實力研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與不同國家的政治政策和經濟需求不同有關。{7}
2. 國內軟實力研究發展與特點
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在時任復旦大學教授時是最早開展軟實力研究的中國學者之一,他于1993年首次發表了“軟實力”研究的有關論文,由此開啟中國軟實力研究的時代。{8}
隨后二十余年來,在中國持續的改革開放政策、快速的經濟發展需求和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影響下,“軟實力”研究在中國得到廣泛和深入的開展,涌現出大量研究學者和研究機構,眾多研究論文和著作被發表和刊印。隨即軟實力理論開始引起中國最高領導層的關注。200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明確提出新一屆領導集體需要從戰略高度加速推進中國的“軟實力”建設;2007年十七大上提到中國國家“軟實力”政策,這表明“軟實力”在中國已經從最高領導層關注提升到國家關注,關注的焦點是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與此同時,大量高級別的軟實力研究組織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得以建立或確立,如北京大學軟實力課題組、“美國的文化軟實力研究”、“文化軟實力中的哲學問題研究”等。隨著國家級軟實力研究的相關課題開展,地方政府和企業也開始參與到這一研究中來,從而開啟了區域軟實力和企業軟實力研究的新時代,這是軟實力研究在中國的新發展,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在區域軟實力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機構及文獻如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的《中國城市“十一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北京大學浙江金華軟實力課題及成果《區域軟實力道德理論和實施》等,企業軟實力研究課題組如中央黨校海航軟實力課題、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石油企業軟實力課題組等。
綜上分析,中國軟實力研究呈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鮮明特征。對此,美籍華人學者王紅纓有精辟的總結:對于軟實力的內涵及外延的研究,中國學者的研究范圍已經遠超約瑟夫·奈所提出的概念。約瑟夫·奈主要針對國家軟實力特別是處理國際關系中的軟實力進行定義,而中國學術界將軟實力的研究范圍擴大到國家、地區和企業層面,由此派生出國家軟實力、地區軟實力和企業軟實力等不同分支;而在國家軟實力層面,中國學者對軟實力的討論則涉及外交政策和國家內政兩個方面。此外,約瑟夫·奈主要圍繞文化影響和政治模式來討論美國的國家軟實力,但中國學者則是關注傳統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并擴展到國家凝聚力、社會公平、政治改革、道德水準、反對腐敗等。軟實力概念對于國家政策影響在中國似乎比在美國大。{9}王紅纓的總結全面揭示了目前中國軟實力研究所體現的百花齊放的局面。
3. 企業軟實力研究的有關理論
根據上述分析,軟實力研究在中國派生出國家軟實力、區域軟實力、企業軟實力等不同實體層次,特別是企業軟實力研究是中國在軟實力研究領域獨有的特色,這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息息相關。到目前為止,與企業軟實力研究有關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內容。
企業軟實力的內涵。國內學者的觀點有三種:一是企業文化要素構成企業軟實力總體;二是企業軟實力是企業特定能力的總體;三是企業軟實力是企業硬實力以外的要素總體。{10}本文認同觀點三,即企業軟實力是除企業技術專利、固定資產、資金存量等硬實力之外的實力總量。企業軟實力不是單一資源作用的產物,而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一結果就是企業軟硬實力結合達到企業所期望目標的能力。{11}
企業社會資本理論與企業軟實力。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Coleman)首次明確提出社會資本理論框架,他指出,企業的社會資本是指能夠被企業使用、控制從而達到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所有資源的集合。只有那些在一定條件下能夠有利于企業目標實現的,而不是約束和限制企業目標實現的網絡資源才能稱為企業的社會資本。{12}綜合相關學者研究,企業社會資本與企業軟實力的關系可以總結為:企業社會資本是企業軟實力作用的基礎;企業社會資本與企業軟實力產生作用的根本在于信任和互動。{13}
企業文化理論與企業軟實力。對于二者的關系,目前理論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企業文化力就是企業軟實力;第二是企業文化力是企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國內外學者觀點和作者本人的研究與實踐,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軟實力構成的核心要素之一,但不是企業軟實力的全部。本文認為,企業文化的基本構成有五個層次:精神文化、形象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這五個層次中,最核心的是精神層面的企業核心價值觀,這是企業發展的方向和價值取向,是企業的文化特質,無法篡奪與轉讓。{14}
企業軟實力與硬實力。國內學者鄧正紅曾對企業軟實力與企業硬實力的關系進行過研究,他選取具體的企業樣本,經過分析論證,給出理論模型。他提出的理論模型為:Cs=Hp+Sp。本文認為,企業實力由企業硬實力和企業軟實力構成,互相組成企業的整體實力。企業硬實力通過物質性元素表現出來;企業軟實力則通過非物質要素表現出來,如無形資產,企業文化、綜合能力等;企業軟實力是企業硬實力發展的必然產物,從而反過來推動企業硬實力的發展與提升。
企業軟實力和員工軟實力。李春生是國內較早關注員工個人軟實力的學者,他的代表作是《修煉與發揮你的軟實力》;張兆娟則關注領導者軟實力運用問題;{15}總結有關學者的研究,員工硬實力主要指教育培訓、學歷學位、從業資格、職業經歷等,員工軟實力則包括關系資源、家境資源、人文修養、智力智商、世界觀等。員工軟實力是企業軟實力的構成要素之一,是企業軟實力發揮整體效能的策動源。
軟實力模型研究與理論體系。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在2006年提出、2008年完善的六力模型和丁政、張光宇于2007年提出的四力模型,這兩類模型研究的基本視角相同,都是基于能力視角進行研究。北京大學軟實力課題組則建立了“中國企業軟實力評價體系SPES1901-04”,該評價體系對于理論研究、實踐認知和思維模式研究都有所拓展,代表中國軟實力研究的新高度。
企業軟實力建設評價的有關理論。根據國內學者的不同研究成果及企業實踐經驗,本研究認為目前可以用于對企業軟實力建設過程、結果和效果評價的理論主要是績效管理理論、平衡記分卡理論、標桿理論、六西格瑪理論、EVA理論、KPI理論、目標管理理論和素質管理理論等。從中國企業實踐經驗看,績效管理理論是對企業軟實力建設進行評價綜合效果最好的理論體系,既符合中國企業管理與文化特點,又具有實踐應用的長期經驗和員工基礎,因此,本文將績效考核這一核心要素納入到企業軟實力框架體系中。
4. 企業軟實力研究的問題與不足
根據上述綜述與研究,可以看出,中國企業軟實力建設的研究存在以下問題與不足:一是重理論,輕實踐。不論是四力模型還是六力模型或者鄧正紅的公式,都是從企業軟實力研究的一個或多個角度進行的理論研究,沒有給予有價值的實證研究。二是研究視角重局部,輕整體。許多研究的視角是以企業文化或企業能力的角度切入,而對于企業軟實力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研究涉及較少,這影響了企業在軟實力建設實踐上的可操作性。三是重原理,輕方法。企業管理是一門實操科學,任何理論運用于企業管理都要最終轉化為實操路徑。針對這些不足進行的基于系統化的企業軟實力框架體系探索正是本項研究的基礎。
三、企業軟實力的系統性
目前企業軟實力研究的視角主要為“企業文化”視角和“企業能力”視角,但是在企業實踐過程中發現,企業實力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而不是一種或幾種要素的集合。因此,企業軟實力是所有非硬實力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本節主要從系統論理論出發,厘清企業軟實力系統與社會系統的關系、企業軟實力系統的特征、明確企業軟實力與企業硬實力的關系模型和企業軟實力系統的指標體系。這是進行企業軟實力系統建設框架體系搭建的軟實力理論之外的理論基礎。
1. 企業軟實力系統與社會精神系統、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的關系
(1)社會精神系統、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的關系
貝塔朗菲在《一般系統論》中對系統的定義是“當我們講到系統,我們指的是整體或統一體”。系統按照其所處的狀態,呈現出動、靜、時間、空間和時空等不同結構。社會系統是復雜的巨系統,企業系統是社會復雜巨系統中的子系統。企業軟實力系統是企業系統的核心要素之一,呈現出明顯的系統結構特征。從根本上說,社會系統又是一個自組織系統,社會系統是以社會關系的總和為整體性的基本內容,同時它又以物質生產為基礎進行分層和演變。社會系統的核心是人,也是其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精神活動、經濟行動和政治活動都通過社會系統中的精神、政治和經濟活動來交叉表現,即社會系統是由社會政治系統、社會精神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三個子系統組成,三個子系統的關系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適應,互相相對獨立又同時融為一體,反復進行著復雜的作用關系,共同構成人類發展的壯闊歷史。{16}
(2)企業軟實力系統與社會精神系統、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的關系
中國學者魏宏森、曾國屏提出社會是一個自組織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社會系統最終又與自然系統內在地聯系在一起。一個良好的社會系統要實現科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而企業是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子系統中最具活力的組織形式。{17}因此,企業是社會系統這一巨系統中的復雜子系統,是社會經濟系統的核心組織形式,是社會組織形式中的基本構成形式之一,{18}企業以硬實力和軟實力變化為核心的經營管理活動時刻依賴于社會系統的運行,離開社會系統企業就失去生存的基礎和目標;而社會系統則依賴于高度市場化的、發達的、高效的企業系統運行;作為企業系統兩極中一極的企業軟實力系統本身就是社會經濟系統的核心構成要素之一,并與社會各系統進行信息與能量交換,以此帶動企業發展;當這種能量交換停止,企業的非平衡性被打破,企業硬、軟實力系統處于平衡狀態時,企業倒閉。因此,企業軟實力系統是社會復雜巨系統中,與社會精神系統、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運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9}
2. 企業軟實力系統的基本特征
耗散結構理論是系統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1967 年比利時自由大學教授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當外界條件或系統的某個參量變化到一定的臨界值時,通過漲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就有可能從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時間、空間或功能有序的新狀態。這種在遠離平衡非線性區形成的宏觀有序結構,需要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以能形成(或維持)新的穩定結構,普利高津把這種需要耗散特質和能量的有序結構稱為耗散結構。耗散結構廣泛存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生態與經濟系統中。
“熵”的概念是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在1850年首次提出,用來表示任何一種能量在空間中分布的均勻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勻,熵就越大,反之越小。在社會科學中,熵有時指人類某種社會狀態的程度。當一個系統的能量完全均勻分布時,這個系統的熵就達到最大值。研究企業軟實力建設必須控制企業軟實力系統中熵的變化。耗散結構具有非平衡性、非線性、漲落有序性、開放性等若干特性。耗散結構的形成要有幾個必須條件,包括開放性、遠離平衡性、非線性、漲落有序、系統突變、正反饋等。耗散結構系統與環境不斷進行能量和物資交換,其演變規律可以用普利高津的總熵變公式表示:dS=di+deS
通過研究發現,企業軟實力系統具有以下明顯特征:一是企業軟實力系統具有開放性。借助于這種開放性特征,企業完成隊伍更替、企業創新、物化資源擴大等一系列助推企業發展的行為。二是企業軟實力系統遠離平衡。企業要發展,必須不斷重復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不斷越出非平衡區,達到遠離平衡態的區域。三是企業軟實力系統本身具有非線性特征。組成企業軟實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發生復雜的綜合作用,這些要素之間呈現出整體的非線性狀態,具體表現為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復雜與多變。四是企業軟實力系統具有漲落有序性。企業軟實力系統的上述特征完全符合了耗散結構的特征,因此,企業軟實力系統是一個典型的耗散結構系統。當企業軟實力系統中的正熵越來越高時,企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差,當正熵達到最大值時,企業進入衰落期,這時企業實體要么消亡,要么存在狀態被改變。{20}
3. 企業軟實力與企業硬實力的回歸關系模型
通過對企業軟實力系統的特征以及硬實力作用機制的分析,本文認為兩者是典型的線性關系。這主要因為以下四方面的原因。第一,企業硬實力是企業軟實力發展的物質基礎;第二,企業軟實力提升直接推動企業硬實力壯大;第三,企業硬實力壯大帶動企業軟實力內涵和外延擴大;第四,企業軟實力水平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
為研究企業軟硬實力線性相關性的關系,本文給出兩者的線性回歸數學模型。企業硬實力和企業軟實力是模型中的兩個指標,用來測定企業軟實力和企業硬實力的變化關系。為保證樣本回歸函數盡量接近總體回歸函數,對特定樣本依樣本回歸函數■i=■1+■2Xi,估計的Yi與實際值Yi的誤差需要盡量小。但由于ei有正有負,簡單代數和■ei會產生抵消,為便于處理,采用剩余平方和■ei2最小的準則:
min■ei2=min■Yi-■i2=min■Yi-■1-■2Xi2(1)
按照微積分求極值原理,為使■ei2達到極小,待定系數■1和■2需要滿足:
■=-2■Yi-■1-■2Xi2=0(2)
■=-2■Yi-■1-■2Xi2Xi=0(3)
以此得出如下方程組:
■Yi=n■1+■2■Xi(4)
■XiYi=■2■Xi+■■Xi2(5)
其中,n為樣本容量。
由(4)、(5)的方程組是最小二乘的正規方程組。解正規方程組,得
■2=■(6)
■1=■(7)
(6)式和(7)式是用樣本觀測值Xi和Yi表現的?茁1和?茁2的估計式。
令xi=Xi-X,yi=Yi-Y,則Xi和Yi分別成為Xi和Yi的離差形式。式(6)和式(7)可用離差形式分別表示為
■2=■=■(8)
■1=■-■2■(9)
式(8)和式(9)根據最小二乘準則推導而得,稱為線性回歸模型參數的最小二乘估計式。{21}
這一模型的給出為進行連續的企業軟實力和硬實力關系變化分析提供了測量理論依據,為企業進行軟實力建設實證研究提供了測量方法。
4. 企業軟實力系統核心要素指標體系
結合已有相關研究成果與企業實踐經驗,本文基于典型上市公司上升期企業軟實力建設指標規劃需求,從系統視角出發,給出企業軟實力建議要素指標體系范式,共12個核心要素、44個二級指標要素。12個核心指標要素分別為:戰略管理、企業文化、人力資源、品牌管理、制度管理、授權管理、商業模式、成本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研發管理、風險管理,并在實踐中對這12個核心要素進行分解,共分解出44個二級指標要素,不再一一列舉。
四、企業軟實力建設框架體系
1. 企業軟實力建設系統內部關鍵要素作用機理分析
打通企業軟實力建設實踐通道的最基礎內容是研究解決企業軟實力建設的控制方法、評價方法、信息渠道問題。基于企業實踐經驗和系統特征,本項研究認為,計劃管理是企業軟實力建設的控制方法,績效管理是企業軟實力建設的評價方法,信息管理則是企業軟實力建設的信息傳遞渠道。具體闡述如下:
(1)計劃管理與企業軟實力建設的作用機理
計劃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控制方法,是企業一定經營管理時期內確定和組織全部生產經營活動的綜合規劃。是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經營管理需要,合理利用人、財、物,組織策劃并控制企業全部經營管理活動,以達到預期目標并提高經營管理效益,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和有效工具。企業軟實力建設完全符合運用計劃管理的原理進行過程、結果和效果控制,是保證軟實力建設取得實質效果、長期效果、穩定效果的基礎途徑。沒有計劃管理,企業軟實力建設目標難以落地,企業的風險管理也就無從談起。
(2)信息管理與企業軟實力建設的作用機理
信息管理既是企業軟實力建設的功能要素,也是企業軟實力建設的信息技術路徑,這兩項功能最終轉化為企業軟實力建設的信息傳遞與渠道控制作用。企業軟實力建設實際是軟實力系統與硬實力系統發生作用并產生復雜整合的過程,這一過程只有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才能完成。信息技術手段是企業軟實力建設過程的手和腳,手決定舉多重,腳決定走多遠。
(3)績效考核在企業軟實力建設中的作用機制
計劃管理建立并引導企業遠離平衡態并保持開放,績效考核管理是控制與評價企業遠離平衡態程度和開放程度的核心手段。績效考核對于企業軟實力建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建立激勵機制;二是建立約束機制,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體系一定是既有激勵,又有約束,激勵與約束實現動態平衡,互相促進;三是建立持續改進機制。激勵和約束的結果需要通過考核結論來體現,這種體現既表現為經濟形式,也表現為精神形式,是對企業軟實力建設過程、結果和效果進行評價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系統方法和具體應用。同時,評價結果的應用也促進企業完善軟實力建設的持續改進機制,保證軟實力建設長期、長效、長遠。
2. 企業軟實力建設系統的框架體系結構模型
通過以上分析,根據以上企業硬實力與企業軟實力的關系,企業軟實力的耗散結構特征,企業系統與社會系統的邏輯關系,計劃管理、信息管理、績效考核對企業軟力系統建設的作用機理和核心要素矩陣表,構建出基于系統的企業軟實力建設框架體系結構,如圖1 所示。
根據這一模型,企業軟實力的指標庫建立后,根據長、中、短期提升目標,納入到計劃管理過程中,形成公司級、部門級、員工級計劃,再進行年、季、月、周、天及崗位的分解,同時通過建立企業的績效考核體系和信息傳遞渠道,形成對企業軟實力建設的邏輯控制,通過計劃管理、信息反饋機制和績效管理的綜合控制作用,引導企業軟實力要素指標矩陣向著不斷提升企業軟實力系統負熵水平的方向發展,使企業軟實力不斷增強,從而推動企業硬實力的不斷提升,它們長期相互作用,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系統同時不斷與外界的社會精神系統、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等進行信息、能力和物質交換,當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時,就反過來為國家實力的增強產生正向推動作用。這一體系框架構建出企業軟實力建設的基本實踐結構,并與企業經營管理過程緊密結合,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
3. 企業軟實力建設系統的路徑結構
構建出企業軟實力系統框架體系結構模型后,對于如何進行企業軟實力建設問題的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提升企業軟實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統籌規劃,整體設計,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各項工作,扎實有效地向前推進。根據企業運營管理的規律,結合計劃管理、信息管理、績效考核對于企業軟實力系統的關鍵作用,按照上述框架模型的內涵,本文構建出四類路徑:戰略決策路徑、運行實施路徑、過程測控路徑、持續改進路徑四大類。四類路徑分別涉及了前期、過程、結果和效果的不同過程控制,如圖2所示。
這一路徑結構圖為企業進行軟實力建設提供了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系統集成的路徑結構。通常來講,企業軟實力建設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內容,比如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技術創新建設、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等,不論哪種建設目標,都可以通過這一結構路徑得以實現。
五、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根據企業軟實力的耗散結構特征,基于系統論理論,探明了企業軟實力系統中關鍵要素的關系,研究明確計劃管理、績效管理、信息管理對企業軟實力建設系統的作用機理,給出了企業硬實力和企業軟實力系統的線性關系回歸模型以及企業軟實力測試的數學公式,勾勒出企業軟實力建設的路徑結構,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完整的企業軟實力建設框架結構體系。這一體系為企業進行軟實力建設實證提供了具體的思路和方法,對于當代中國企業軟實力建設具有典型的參考意義。當然,限于研究視角和篇幅,本文對于企業軟實力研究的著眼點主要是企業軟實力系統內部的資源轉化控制與評價,有關模型與框架體系的實證,以及對于外部系統比如社會系統的影響原理、信息與能量交換的途徑與方法,以及企業軟實力建設的家國制度安排等內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繼續探索。
注 釋:
{1}鄭偉民:《衰落還是復興-全國經濟中的美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25-26頁。
{2}郝鴻毅:《企業軟實力》,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年,第33-42頁。
{3}Paul 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New York:Random House,1987,pp.3.
{4}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制勝之道》,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第57頁。
{5}李鐵生:《重視全球化背景下的企業軟實力競爭——訪浙江大學教授徐金發》,《經濟師》2007年第7期。
{6}劉德斌:《軟權力說的由來與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4期。
{7}張小明:《約瑟夫·奈的“軟權力”思想分析》,《美國研究》2005年第1期。
{8}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實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9}鄭永年、張弛:《國際政治中的軟力量以及對中國軟力量的觀察》,《世界經濟》2007年第7期。
{10}朱孔來、馬宗國:《國內外軟實力研究現狀綜述及未來展望》,《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11}Joseph S Nye 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1991,pp.199.
{12}周小虎、陳傳明:《企業社會資本與持續競爭優勢》,《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5期。
{13}張其仔:《社會資本與國有企業績效研究》,《當代財經》2000年第1期。
{14}(美)威廉·大內:《Z理論》,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第3-5頁。
{15}張兆娟:《軟實力——中式成功領導品質》,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19-24頁。
{16}魏宏森、曾國屏:《系統論——系統科學哲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9年,第293-336頁。
{17}劉超:《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系統制度研究》,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22-35頁。
{18}譚日輝:《社會組織發展的深層困境及其對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1期。
{19}郭國紅、楊紅光:《中國共產黨執行意識形態創新的價值取向》,《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1期。
{20}張建衛、劉玉新:《企業家成長與發展的理論架構:生態系統論視角》,《企業發展》2011年第11期。
{21}趙利:《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研究——基于山東省的分析》,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51-55頁。
Research on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JIANG Wan-yong,LIU Hong-li,ZHU Kong-lai
Abstract:This paper,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needs of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enterprises,analyzes the system features of enterprise soft power by employing principles of system theory. It identifies the feature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of the enterprise soft power system and clarifies the logic relations between soft power and hard power of enterprises. It attempts to build a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how planning management,evaluation management,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soft power system,on the basis of which it hopes to set up a conception model and construction path so as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framework of soft power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theory with practical operation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Key words:enterprise soft power;informatization;performance appraisal;planning management
(責任編校:文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