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商二代”的創業故事
如果說浙江溫州盛產中國“猶太人”并不稀奇的話,那么從溫州走出的吳小暉在當地甚至整個中國保險業界則算得上是一個傳奇。本來在當地縣工商局謀到了一份不錯的差事,但受長期從商的父親的影響,吳小暉工作不久之后就遞交了辭職報告。不過,下海之后吳小暉沒有跟著父親干,而是獨自去了溫州,并在一家酒樓做了幾個月的采購。不久,吳小暉辭職來到了寧波,經過市場調查后,吳小暉向父親提出了希望在當地開一家汽車銷售與租賃公司的想法。
看著兒子如同自己一樣沸騰的商業情愫,吳小暉的父親一方面感到自豪,同時也憑添了不少的擔憂。不同于全國其它地方,浙江尤其是溫州地區民間創業基因非常活躍,小型企業之間競爭異常激烈,對于像吳小暉這樣的青年,沒有一定的啟動資金支持,即便是能夠建立起自己的企業,但也未必能夠長久。因此,為了能夠讓兒子平穩度過創業陣痛期,吳父決定慷慨解囊。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并將自己手中的生意打理得有聲有色,最終成為了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汽)在寧波得最大的銷售商之一。
在汽車銷售行業浸淫了近10年后,吳小暉注冊成立了名為安邦財產保險的一家新公司,雖然注冊資本為5億元,但最原始的股東中卻閃現出了上汽和中國石化等央企闊佬和地方少帥的身影。按照資料顯示,當時安邦財險的董事長為上汽集團前總裁胡茂元。吳小暉擔任副董事長兼總裁一職。盡管如此,吳小暉實際掌管著安邦日常工作的實際決策大權。
安邦成立的第六個年頭,市場業務進入加速擴身的快道。2010年,安邦財險接收瑞福德健康險公司,將之更名為和諧健康險;同年底,安邦財險設立安邦人壽;第二年5月,安邦資產管理公司開業;同月,和諧保險銷售有限公司獲批。2013年初,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一躍成為國內保險行業大型集團公司之一。同年6月,安邦持股51%的北京瑞和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成立。僅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安邦集團迅速完成財險、壽險、健康險、資產管理、保險銷售、保險經紀以及銀行等業務架構的搭建。2013年9月,中國保監會第一次核準了吳小暉在安邦保險公司高管的任職資格,兩個月后,胡茂元退休,吳小暉正式以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身份亮相公共場合。觀察發現,國內幾個金融保險集團中,吳小暉是將董事長和總經理兩個要職集于一身的唯一一人。
在國內保險界,吳小暉一直保持著異常的低調,如果不是最近一年多的時間里安邦保險在資本市場上的激進表現,外界可能很難知道和了解吳小暉。觀察發現,從安邦財險成立以來的整整10年中,吳小暉從不接受媒體采訪,因此坊間自然就找不到對他個人生活與工作的蛛絲馬跡。而對于新聞報道,吳小暉還采取了一些“特別”的應對辦法。據悉,在去年年初國內著名的網絡媒體《財新傳媒》刊出《黑馬安邦》的報道之后,安邦員工被派上街,大量收購這期雜志。另外,安邦對員工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公司事務也做出嚴格限定,內容包括不允許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非公司的微信群等地方討論安邦;規定出臺前,發的微博、微信朋友圈,要求刪除;如違反規定,公司可予解聘等等。
對外刻意低調的同時,吳小暉在安邦內部卻非常“高調”。安邦的中層以上主管都知道吳小暉是一個“工作狂”。除了一些不定期會議外,吳小暉一般會在每年的五一假期和十一假期給公司管理層開比較大的會議,從早上七點一直開到凌晨,而且連續數天。有一年假期開會,突然一個電話打過來,吳小暉接起電話后說“我和家人在外面度假”,掛完電話后,吳小暉繼續開會。另外,如果有些會議內容是適合全體員工的,那么會議的內容的錄音會在公司內部播放,員工一邊處理手中的事情一邊可以聽吳總的開會。
在日常管理中,與資本市場上動輒百億元投入完全不同,吳小暉“摳得要死”。一個例子是,在安邦搬遷到如今新的總部大廈時,曾籌劃入駐慶典。結果慶典前,突然宣布取消活動。但安邦不愿向負責策劃并執行該項目的活動公司支付已花掉的費用。雙方對簿公堂,一審和二審安邦均敗訴。其實被判賠付的也只有六萬元。事實上,吳小暉一直在安邦推行全面預算的管理理念。所謂全面預算,是利用預算對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單位的各種財務及非財務資源進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組織和協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完成既定的經營目標。因此,與許多企業財務管理基本上是有錢就用或者有預算不執行完全不同,安邦的財務管理能預算到一年中某一天資金的進出,這樣也可以為吳小暉的“摳門”提供實時監控依據。
A股市場的“野蠻人”
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6號,便是安邦集團的總部所在地。相比不遠處的國貿中心,這座并不算太高的建筑顯得很低調,甚至連大樓外墻的顏色都是灰黑色。不過,有一段時間從這里走過的人們發現,第12層一個房間的燈總是亮到深夜才熄滅,這個房間便是吳小暉的辦公室。在這里,安邦的高層就聚集在這里策劃與敲定了集團大規模的資本行動。幾天之后,安邦展開了凌厲的市場攻勢。
數據顯示,僅在2014年12月份,安邦保險旗下的安邦財險、和諧健康等先后連續8次在A股市場上大筆買進民生銀行股份,使其對民生銀行的持股比例達到15%,順利取代新希望成為民生銀行的第一大股東。不過,蠶食的腳步沒有停止。進入今年,安邦保險再度4次增持民生銀行,持股比重上升至22.51%,如果再加上舉牌之前安邦保險取得的民生銀行零零碎碎的股份,作為民生銀行的控股股東,安邦保險已將自己老大的位置完全坐實。重要的是,民生銀行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長期股權分散,即便是多年來的第一大股東新希望集團,其單一持股甚至從未超過10%。因此,安邦破門而入的一個重結果便是,民生銀行管理層多年來精心構建的均衡股權格局被無情撕破。
實際上,安邦保險的“土豪”作風并非僅表現在民生銀行身上。早在2013年12月初,安邦保險就以高于市價10.7%的價格吃進招商銀行11.33億股,金額高達136.78億元,成為當時A股史上最大筆大宗交易,也使安邦保險對招商銀行的持股直線上升至5%,首次觸及舉牌紅線。僅僅休停了半年之后,在2014年下半年,安邦保險又接連5次對招商銀行發起圈地行動,最終安邦保險占有招商銀行的總股份升至目前的10.72%,成為該行的第二大股東,與第一大股東招商局系相差9.28個百分點。
除了對銀行股情有獨鐘外,安邦保險還對A股市場上的地產股寵愛有加。資料顯示,在過去一年中,安邦保險旗下的和諧健康保險分六次共斥資22.85億元大口吃進金融街3.81億股,其中一次持有總股本達到5% 的舉牌線。與此同時,安邦保險門下的安邦人壽先后三次共計耗資20.15億元連續吞進金融街2.23億股。由此,安邦系持有金融街的總股本升至20.%,成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頻頻高調舉牌并持續增持金融街之際,安邦保險又與富德生命人壽保險就金地集團的控制權展開了激烈廝殺,期間安邦人壽和安邦財險先后兩次舉牌,共計增持金地集團8.9億股,使安邦系對金地集團的持股比例升至16.47%。不過,強龍的身邊還有地頭蛇。安邦舉牌的同時高德生命人壽絲毫沒有示弱,短短四個交易日耗資22.4元大口吃進金地集團股份,使其持股比例飆升至24.82%,并躍居金地集團第一大股東的席位,而安邦人壽和安邦財險分列第二和第四大股東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左右擁抱金融街和金地集團之時,安邦保險還買入了華業地產4.99%股份,并在去年三季度突擊進入萬科A,成為萬科A的第三大股東。
不難發現,與中國人壽等保險巨頭采取溫和的定增或協商方式實現跨界混業經營完全不同,安邦方面則是在二級市場高舉高打,強勢殺入,其中在對民生銀行股權發起進攻過程中,安邦保險三次觸及監管層規定的舉牌紅線,而對招商銀行股權的分食,也是三次撞到了紅牌,同樣,在金地集團股權的角逐之中,安邦保險更是在對方的刺激下屢屢撞擊紅線。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安邦保險目前共出現在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工商銀行、金融街、金地集團、中國電建等10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動股東名單中,持倉股票的總市值高達1300億元。
當然,安邦對上市公司標的股份的大舉吃進也讓市場對其產生了是否存在敵意收購的猜想。跟蹤發現,在安邦首次對招商銀行持股占比達到5.00%之后,當年安邦曾嘗試進入招商銀行董事會,但很快被對方否決;此后,安邦不斷在二級市場上進行增持。而在民生銀行身上,安邦的確派駐了高管,并獲得了在民生銀行董事會里的一個席位。特別是在今年3月民生銀行行長毛曉峰被查后,安邦保險的下一步圖謀更是引人關注。然而,在前不久,吳小暉特地致電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表示,安邦只做財務投資者,并會全力支持民生銀行董事會工作。民生銀行高管們一顆懸著的心這才安穩著地。
踏上全球的資本“鐵蹄”
美國當地時間2015年1月31日,哈佛大學科技中心禮堂座無虛席,一場“與夢想同行”的大型招聘演講會正在這里舉行,演講的嘉賓便是吳小暉。在長達3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吳小暉神采奕奕而且慷慨激昂地向海外學子講述了安邦的戰略和愿景,同時發布了安邦保險在全球招攬200個國際性人才的計劃,并開出了5萬元人民幣的誘人月薪。令吳小暉沒有想到的是,次日,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正式批準了安邦保險對美國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的收購一案。
2014年10月,安邦保險斥資19.5億美元(約合120億元人民幣)從希爾頓手中接盤了擁有83年歷史的華爾道夫酒店,創造了美國酒店業史上最高的成交紀錄,同時也成為目前中國公司在美最大一筆地產交易。數據顯示,華爾道夫酒店共有1413個房間,據此計算,華爾道夫酒店每間客房成交單價高達138萬美元,安邦保險的收購也創下了美國酒店交易中單個房間定價的最高紀錄。公開資料顯示,希爾頓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全球性酒店管理集團,擁有11個世界級的品牌,酒店遍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華爾道夫酒店則是其旗下全球著名的五星級酒店,常年入住率超過90%,至今已有122年的歷史,也是許多國家領導人下榻過的住所。根據協議,安邦保險將授權希爾頓在未來100年繼續經營華爾道夫酒店,安邦隨后會拿出一筆不小的資金對華爾道夫酒店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修。
距離收購華爾道夫酒店僅僅一周,安邦保險再次出手,而這一次收入囊中的獵物則是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據悉,安邦拿出了2.43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1.58億元)取得了FIDEA的全部股權,這是中國保險企業首次100%股權收購歐洲保險公司。資料顯示,經營歷史長達一百多年的FIDEA保險公司是比利時保險市場的知名品牌,其不僅在全球擁有全面的網絡、豐富的產品線、完善的風控體系,以及專業的產品設計能力,而且長期以來保持充足的償付能力。
還未等收購FIDEA的塵埃落定,兩個月后安邦保險又下重手,出資2.1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9.40億元)拿下了比利時久負盛名的金融機構德爾塔·勞埃德銀行100%的股權。資料表明,德爾塔·勞埃德銀行開業至今已260多年,主要面向高端私人銀行和企業客戶,提供存貸款和資產管理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還是FIDEA保險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在將德爾塔·勞埃德銀行收入麾下之后,安邦保險將對其與FIDEA保險的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值得注意的是,比利時是歐盟總部所在地,以此為起點,安邦表示將把對個人和中小企業提供的全面金融服務逐步覆蓋到整個歐洲。
資本的鐵蹄還在繼續前行。在今年2月斥資17億歐元吃進了荷蘭VIVAT保險公司之后,安邦保險又旋風般地與韓國東洋人壽簽署了備忘錄,準備出資1.1兆韓元(10.1億美元)收購后者的控股權。據《韓國經濟新聞》報道,東洋人壽為韓國第八大人壽保險公司,且已在韓國上市。另據相關媒體最新報道,安邦保險正就收購破產的德國房屋貸款銀行Hypo Real Estate AG旗下大型房地產子公司進行談判,安邦為此將出資15億歐元;另外,安邦保險準備拿出40億歐元收購購葡萄牙第三大銀行Novo Banco,如果成功,這將是中國企業在歐洲金融服務業的最大規模收購。
對于安邦保險在全球范圍的收購行動,吳小暉毫不遮掩地對外表示,就是要“通過收購合作,搭建全球金融服務網絡,以實現全球客戶服務的戰略協同效應。”按照吳小暉的投資理念與思路,安邦保險的投資都會執行“PB(市凈率)低于1,ROE(股本回報率)高于10%”的商業原則,因此,安邦保險未來在全球內將以生命科技、不動產、汽車和基礎設施、能源和資源、互聯網等5個方面為戰略投資方向。根據吳小暉的設想,十年是一個輪回,十年后的安邦將會完成它的第二個輪回。屆時,安邦不僅在全球各大洲有自己的企業,而且會在世界上很多資本市場上市,安邦將會是一個全球開放的跨國公司。
有錢就“任性”
在國內一次高級別的投資策略論壇上,有關注安邦保險的財經人士在吳小暉面前算了這樣一筆賬:最近兩年,因在市場上的多次舉牌,安邦保險累計支付資金總額約為400億元,再算上安邦2014年末增持招商銀行、金融街、金地集團以及今年再度對民生銀行的增持,也加上國外投資支出,安邦動用的資金超過千億元。該人士隨后問詢吳小暉,安邦保險如此大規模的可支配流動資金來自何處?對此,吳小暉只是笑而不答。
公開資料顯示,安邦保險的資產規模為7000億元,僅次于中國平安的3.8萬億、中國人壽的2.12萬億、中國人保集團的8103.6億元,位居國內保險行業第四。依照保監會相關規定,保險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賬面余額,合計不高于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30%。因此,按照安邦保險現有的總資產核算,其手中還可以騰挪的資金依然高達1000億元以上。
注冊資本金的迅速大量增加為安邦保險發動資本戰車輸送了源源不斷的能量。一般而言,保險公司在業務快速發展期都會遭遇償付能力不足問題,因而會不斷需要增資,以補充償付能力、滿足日后業務擴張需求。跟蹤發現,自成立以來,安邦保險共進行了7輪增資,其中去年就頻繁兩次增資,先是從180億元增加到300億元,然后又從300增加到619億元,增幅之大和頻率之快為其史上罕見。比較表現,安邦保險注冊資本金規模已遠遠高于中國人保195億元的數額,躍居全行也第一。
對于保險業而言,保費收入直接形成了增量投入資金,同時支撐著自己的償付能力。數據發現,安邦保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一直處于高企狀態,其中安邦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678.44%,和諧健康險也擁有702%的償付能力充足率,而更夸張的是,安邦財險擁有5152%的償付能力充足率,而業務剛起步的安邦養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甚至達到了8320393.84%,分別遠遠高于保監會的150%要求。這種狀態說明安邦保險的保費收入不僅穩定,而且處于量(資金量)加戶(客戶)增的良性狀態。根據保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安邦人壽保費收入198.9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8億元,同比增長約為103%,超行業平均增幅,同時高于4家A股上市保險企業。4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中,中國人壽保費收入1534億元,同比增長16.1%;平安壽險實現810.04億元,同比增長14.8%;新華保險實現519.97億元,同比增長7.5%;太保壽險實現379.18億元,同比下降1.1%。
除了保費收入外,安邦保險投資資金的另一個來源就是安邦財險手下的儲金業務。所謂儲金,是指保險企業與銀行合作,在辦理保險業務時,不是直接向投保人收取保費,而是向投保人收取一定數額的到期應返還的資金。以儲金產生的收益作為保費收入的業務即為儲金業務。數據顯示,目前經保監會批準的安邦發行的的儲金計劃產品涉及1年期到10年期的10個產品,而僅去年安邦保險獲得的儲金收入就高達622億元,位列全行業第三。
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照2014年保險行業4.5%的資產投資收益計算,過去一年中安邦保險至少進賬310億元;除此之外,安邦保險手上持有著民生銀行629萬張可轉債,以及在二級市場上增持得到的存量股權。只要需要,安邦可以隨時將這些金融資產轉手變現,其資本底氣異常充足。
實際上,配合保險業的新“國十條”,管理層也在不斷拓寬保險公司的資本補充渠道。根據保監會對外披露的《保險公司資本補充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保險公司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補充實際資本,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股;優先股;資本公積;留存收益;債務性資本工具;應急資本;保單責任證券化產品;非傳統再保險。另外,前不久央行、保監會發出最新通知,允許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資本補充債券是由保險公司發行,期限在五年以上(含五年),清償順序列于保單責任和其他普通負債之后,先于保險公司股權資本的債券。由于目前國內尚未有保險企業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此種金融產品的創新推出無疑為包括安邦在內的國內保險公司獲取更充分的資金開辟了一條寬闊的渠道。
打造全能金融王國
作為一家集團型的保險公司,安邦保險業務的實力相比于國內其他八大保險集團而言明顯顯得有些尷尬,截至目前,不僅安邦旗下的財險和人身險在行業的排位都未躋身第一梯隊,而且其最初起家的車險業務也處于虧損狀態。正是如此,吳小暉決定悖逆國內險企“負債驅動資產”即投資被動迎合負債端變化的傳統路線,反其道而行,踐行一條“資產驅動負債”以最終實現“投資反哺承保”的新路。這條路徑的基本線條是,先將投資做大,再驅動總資產規模的擴張,進而反過來在承保端吸引客戶資金的流入。如此看來,安邦保險在投資上倍顯積極甚至激進就不足為怪了。
財務投資的確讓安邦獲取了巨額的回報。以在萬科A身上的投資安排為例,安邦保險在去年三季度增持萬科A股票的平均交易價格為9.28元/股,今年一季度減持1.77億股,交易均價為13.1元/股,一進一出,安邦獲利6.8億元。同樣,對招商銀行的增持,安邦保險的財務進賬高達70多億元,同時民生銀行產生的收益也超過30億元。也正是如此,2014年安邦保險的業績搭上“直升機”。數據顯示,安邦保險壽險和財險去年合計實現凈利259.49億元,同比增長了5.87倍。對比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的凈利潤可知,兩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12.45億元和64.07億元,安邦已遠超兩者凈利潤之和。
不過,相比于投資收益尤其是在金融業領域的投資收益而言,吳小暉更為在意的是通過資本布局最終完成其綜合性金融控股集團的建立。目前,國內保險企業都在為能夠集齊信托、銀行、保險、券商、基金、期貨和租賃7張金融牌照而絞盡腦汁,在保險公司看來,只要能夠拿到這樣的一手順牌,怎么打都舒服。不過,除了中國平安已將7張牌照悉數收入囊中外,其他保險公司手中都是短缺不一,而對于資產規模已經躍居全行業第一大的安邦保險而言,如果在牌照掌控上再步后塵,不僅難補弱于他人的保險主業短板,還會落得個貽笑大方的尷尬。
公開資料表明,在去年年初獲準開展養老保險業務后,安邦目前已然實現產險、壽險、健康險和養老險的全覆蓋,旗下也相繼建立起了財險、壽險、健康險、保險銷售、保險經紀和養老險等七個子公司。在銀行業方面,四年之前,安邦保險就斥資56億元拿下了成都農商行35%的山頭,成為其控股股東,如今又取得了對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銀行大腕發聲發力的資格,外加海外銀行業的并購助陣,安邦在銀行業已站穩腳跟;在證券領域,安邦保險去年9月斥資17億元收購了世紀證券91.65%股權,獲取了券商牌照;再稍微往前,安邦牽手成都商行在天津合資成立了邦銀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安邦持股49%。至于安邦旗下的兩家具有基金公司性質的資產管理公司更是人所共知,而且“安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經獲得中國保監會的批復。這樣,在7張金融牌照中,安邦至少已集到了5張。據悉,安邦保險正在積極接洽天津信托,并意圖收購。這也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中,吳小暉還會引領著安邦保險馬不停蹄地繼續沿路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