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2015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俄羅斯,中俄兩國元首共同發表了《中俄兩國關于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和《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提升和充實了中俄兩國合作的內容,強化了中俄區域的合作。在面臨西方嚴厲制裁、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相對接的時機下,俄羅斯加快了遠東地區開發開放的步伐,致使中俄毗鄰的經貿合作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一、俄羅斯遠東開發戰略的新藍圖
(一)政府積極規劃開發遠東及外貝加爾地區
俄羅斯遠東及外貝加爾地區面積共計699.87萬平方公里,約占俄羅斯總面積的41%;人口數量僅有874.2萬人,約占俄總人口的6.14%。俄遠東及外貝加爾地區共包括12個俄羅斯聯邦主體,它們分別是:薩哈共和國(雅庫特)、布里亞特共和國、勘察加邊疆區、薩哈林州、馬加丹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濱海邊疆區、赤塔州、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楚科奇自治州和阿加布里斯特自治區。
1996年俄政府開始規劃和發展遠東和外貝加爾地區。2007年,俄政府公布了《2013年前遠東及外貝加爾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聯邦專項規劃》。該規劃客觀分析了遠東地區和外貝加爾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明確了地區的發展定位。2009 年底,俄政府批準了《2025 年前遠東和貝加爾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2012年5月,俄政府在哈巴羅夫斯克專門成立了遠東地區發展部,以促進遠東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俄政府通過實施遠東地區一系列的振興規劃和發展戰略,為俄東部地區與其他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機遇,指引了方向,加速了俄東部地區開發開放的步伐。
(二)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明顯加快
俄羅斯政府已出臺優惠政策,大力支持遠東地區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普京主張建立國家公司或100%國有股份企業,負責港口、道路、通信、機場和地方航線的建設以及自然資源的開發,提出并監督執行遠東和外貝加爾地區的重大投資項目,包括招商引資,重點吸引外國投資。俄羅斯政府計劃投資420億盧布用于完善遠東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帶動遠東地區經濟的發展。
同時,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俄遠東地區經濟已加快復蘇,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增速明顯(詳見表一)。2001年—2010年間,遠東地區工業產值和固定資產投資指標增速明顯,分別達到118.7%和 284.3%,分別為全俄平均水平的1.98和1.73倍。2009年,俄遠東地區成為俄國內經濟唯一呈現增長態勢的地區,經濟增長率位列第一,經濟同比增長3.5%,超過俄全國平均水平。2014年俄遠東地區的工業生產指數增長5.9%,在俄羅斯各聯邦區中名居首位。此外,2014年遠東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農產品產量指數也都比較高。
(三)俄羅斯遠東開發戰略帶來的新機遇
一是進一步擴大了遠東對外開放程度。2012年9月,俄羅斯遠東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APEC) 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為此俄羅斯政府投資210 億美元進行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改善城市面貌。俄羅斯總統普京指出,俄羅斯允許利用外國勞動移民開發遠東地區廣袤的土地資源,歡迎更多的資本開發遠東地區農業。此外,俄羅斯自2007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資本完全自由流通政策,投資者可以將利潤帶走,不受任何限制,并不斷采取措施減少行政壁壘,改善遠東地區投資環境。
二是加強吸引外資儲備。俄政府通過實施投資發展規劃、稅收優惠政策和預算補貼政策來吸引外資,支持遠東地區發展。2012年遠東地區吸引外資135億美元,在俄遠東地區各聯邦主體中,外資占遠東總投資額的59%。2013年10月,按投資者對投資項目的布局需求,遠東地區批準建立了14個超前發展區,設計了38個優先發展項目,其中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11個,濱海邊疆區9個,馬加丹州4個,薩哈共和國、猶太自治州、堪察加邊疆區、薩哈林州各為3個。超前發展區的建立創新了遠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促進了遠東地區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往來。
三是擴大與中國和其他國家合作。2014年美國、歐盟等西方國家開始對俄羅斯進行多輪制裁,西方制裁和油價下跌致使俄羅斯總計損失了250億歐元,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1.5%的增長速度。在西方的制裁下,俄羅斯加緊與拉美國家、金磚國家、亞太地區國家和中國開展合作。韓國作為俄羅斯在亞洲第四大貿易伙伴,積極擴大與俄的合作領域,2013年,俄韓雙邊貿易額252億美元,同比增長1.5%。中國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經濟體之一,中俄毗鄰地區的開發合作為共同打造國際化增長極提供了機遇,雙方可以利用邊境地區自然資源,加強科技、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中俄區域國際化產業集群,發揮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二、俄羅斯實施遠東地區開發規劃的制約因素
(一)基礎設施落后。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影響了遠東地區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制約了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往來,限制了遠東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據統計,遠東和外貝加爾占俄羅斯疆土的40%,交通運輸網欠發達。與俄羅斯的平均數相比,按1萬平方公里計算,該地區公共使用的鐵路經營長度比全國少2/3,硬面公路長度比全國少4/5。在遠東地區的公路中只有 1/3 符合世界銀行的質量標準。
(二)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由于歷史原因,俄遠東及外貝加爾地區地廣人稀,經濟實力和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西部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以2009年為例,俄羅斯分聯邦區經濟總量排名中,西伯利亞聯邦區和遠東聯邦區分別位列第5位和第7位,與西部聯邦區差距較大。2009年遠東聯邦區地區生產總值約占俄國內生產總值的5.4%,西伯利亞聯邦區約占10.6%,而俄中央聯邦區約占全國總量的35.7%。
(三)人口數量下降,人力資源匱乏。遠東及外貝加爾地區乃至整個俄羅斯的人口問題是俄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遠東及外貝加爾地區的人口問題尤甚,遠東聯邦區面積約占俄國土總面積的36%,人口不足全俄人口總數的4.6%。僅1995—2005年,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人口數量就減少230萬,占全俄人口減少總量的40%。據俄專家預測,俄東部地區至少需要再增加1500萬勞動力以保障俄經濟以7%--8%的速度增長。如何做出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防止人口外流及吸納外籍勞動力的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將成為遠東地區未來發展的關鍵。
(四)吸引投資的規模和數量不大。由于基礎設施落后、法律保障不健全、投資風險高、利潤低、貸款能力差等原因,俄羅斯遠東地區吸引投資水平不高,外資規模和數量不大。2013年在俄羅斯吸引西方國家投資中,僅有6%-7%分布在遠東地區。出臺優惠投資政策,改善投資環境,降低投資風險是俄遠東地區提升地區投資吸引力的重點。
(五)區域性開發內在源動力不足。俄遠東地區開發以政府主導規劃和投資為主,企業參與實施不足,具體項目沒有落到實處,缺乏內在源動力。中國作為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開放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雙方于2009年制定并開始實施《規劃綱要(2009—2018年)》,但由于種種原因,中俄許多合作項目進展緩慢。
三、進一步拓展中俄經貿合作的新途徑
(一)加快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會晤俄蒙總統時指出,要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同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進行對接,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不僅有利于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發展,而且有利于促進跨境物流的發展,進而帶動區域貿易、投資、旅游、環保等領域的互動發展。屆時中國東北地區的機電產品、華南華東地區的輕工業產品、日韓地區的電子產品,可以轉運到俄羅斯和歐洲地區。俄羅斯的能源產品、蒙古國的資源產品、農牧產品也可以便捷地運到中國及日韓地區,形成新的貿易發展途徑。
(二)加大遠東境外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結合現階段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實際,充分發揮中國東北三省在裝備制造、礦產資源開發、電力、建材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加快在俄遠東地區建立境外工業園區。境外工業園區的成立有利于企業形成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加速優勢產業集聚效應的形成,增強企業競爭力。同時將俄遠東地區科技中心的科技資源和人才優勢有效地結合起來,增強相關產業的科技含量,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實現雙贏局面。
(三)建立中俄毗鄰地區經濟聯動機制。其一是加強在金融領域的合作。逐步擴大以人民幣和盧布形式進行雙邊貿易結算的范圍,擴大中俄銀行間的合作范圍。縮短中俄雙邊貿易的流程,降低金融風險,減少交易費用,增強中俄貨幣的流通性和穩定性,促進中俄毗鄰地區經貿往來的開展。其二是加強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新西伯利亞擬建國家級科技中心,以提高俄羅斯東部地區的科技水平,增強地區科技創新實力和影響力。中俄可以通過投資和技術研發等形式,共同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基地,開展航空、核能、環保、生物科技等領域的合作研發,提高科技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其三是加強農業領域的合作。俄羅斯遠東地區擁有廣袤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缺乏。中國農業技術水平先進,勞動資源富足。雙方優勢互補,農業合作發展潛力巨大。中俄可以合作生產非轉基因農產品和綠色有機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四)進一步落實俄中俄兩國的戰略與產能合作。俄羅斯遠東開發戰略切合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發展構想。2015年3月中國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提出要“打造中俄蒙國際經濟合作走廊”,“發揮內蒙古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完善黑龍江對俄鐵路通道和區域鐵路網,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與俄遠東地區陸海聯運合作,推進構建北京-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中國應發揮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優勢,與遠東地區加強產能合作,共同開展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遠東地區機場和港口的開發建設,黑河、洛古河、東寧等界河公路橋以及黑河索道等項目的開發建設等。中俄應充分發揮各自資金、技術、資源、人力等優勢,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共同打造完備的區域產業鏈條,加速優勢產業集聚效應的形成。
(五)大力扶持中國企業“走出去”。 中國東北地區擁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裝備制造、建材、電力、冶金、化工和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比較優勢突出,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科技實力和人力資源堅實。積極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通過技術、設備、產能的輸出,在俄羅斯進行資源和價值鏈的整合,有利于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利用俄遠東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機,擴大中國企業在遠東地區的投資規模,支持中國企業參與俄遠東地區的基礎設施開發建設,與俄合作開采鐵礦、多金屬礦、采伐森林和林產品深加工,不斷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和產業鏈,培育新的經貿增長點。通過進行國際合作,擴大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郭力:《俄羅斯經濟發展戰略東移的新舉措及中俄區域合作新機遇》,《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J],2013年3月19日.
[2]張弛:《中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貿易發展態勢分析》,《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J],2012年第2期.
[3]周延麗、王兵銀,《中俄在東北亞地區戰略協作方向探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