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 馬衛剛 盧豫
2013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提出與中亞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緊接著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在訪問東盟國家時,又提出中國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美好愿望。之后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要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并將“一帶一路”寫入“全會決定”成為國家戰略。在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各國的經貿投資合作已經有了新的發展,雙邊的市場融合度進一步提高,未來中國與中亞之間是否有條件加快構建自由貿易區?如何構建自由貿易區?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一帶一路”戰略下構建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優勢條件
(一)地緣優勢
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相鄰,擁有相似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和消費結構等,在資源、貿易、技術與服務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具有同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地緣優勢。與中國新疆相鄰的周邊國家安全穩定,形勢日益改善,經濟呈穩步上升趨勢。2013年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等國家之間陸續開放18個通關口岸,其中通往與中亞五國相接壤的口岸有10個,并且在口岸實施“通關便利化”、“綠色通道”等政策,簡化通關手續,縮短通關時間,便于貨物及水果、蔬菜等綠色食品的迅速輸出輸入。此外,亞歐博覽會已成為中國新疆搭建中亞區域進行世界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地緣優勢更突出的區域市場。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的地緣優勢,可以促使中國在更大范圍參與中亞區域合作分工和資源配置,更加有效地利用比較優勢及經濟結構互補性發展有競爭力的產業提供了極佳的機遇。
(二)資源優勢
從資源稟賦看,中亞五國能源儲量豐富,油氣、石油、煤炭、鐵、錳、鉻、銅、鉬、金、銻、鋅、鋁土等礦種的儲量和產量均位于世界前列,資源潛力巨大。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較多,分別為42.8億噸和11.8萬億立方米。在中亞國家領域內,鈾礦分布較多的是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儲量為41.22萬噸;煤礦、鐵礦石、錳礦石、鉻鐵礦、鋅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鋁土礦探明儲量為3.6億噸,哈薩克斯坦的儲量最為豐富,居世界第十一位;銻礦儲量達5萬噸,是塔吉克斯坦唯一在世界范圍內占優勢的礦種,居世界第五位;金礦探明金礦儲量達4333噸,占全球總量的8.5%,在中亞地區廣泛、成群帶分布。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中亞國家經濟的恢復帶來動力,為中國同中亞國家的資源合作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貿易互補優勢
中亞五國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進口市場,中亞國家的能源和原材料儲量較大,可以補充中國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中亞國家出口到中國的主要商品有: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氣、化工及塑料制品、鋼鐵、銅及銅制品、貴金屬等無機化合物、礦物、礦物燃料、礦砂、礦渣及礦灰等。中國在輕紡、機電、通訊等領域發展較快,技術水平相對較高,可以滿足中亞國家的市場需求。中國出口到中亞國家的主要商品有:紡織品、服裝、鞋帽等日用消費品、機械和通訊設備、小型農機、交通設備、建筑材料、五金工具、瓷制餐具、家電等。由于受資源的豐裕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中國與中亞國家在開展進出口貿易時存在貿易互補優勢,有利于推動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構建。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建立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制約因素
(一)中國與中亞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自由貿易區戰略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大趨勢,是一個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深層次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舉措。雖然中國與中亞國家地域范圍廣,但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主要體現在整體工業發展規模和水平上。2005年-2014年期間,盡管土庫曼斯坦的GDP年增長率平均在9%以上,烏茲別克斯坦的GDP年增長率平均在8%以上,哈薩克斯坦的GDP年增長率平均在6%以上(吉爾吉斯斯坦的的GDP年平均增長率最低,為3.6%),但主要體現油氣等資源經濟優勢上。中國與中亞五國相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于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低于中亞其他三國,由于經濟發展不在一個水平上,各國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合作就會出現目標不同、方式不同的局面,最終制約整個區域的經濟合作。
(二)對敏感產業的保護
在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內,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要求中國與中亞國家通過在原產地規則中提高敏感產業的增值標準和加工工序標準,以保護本國敏感產業。由于中國對敏感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高于中亞國家,這就加劇了中亞國家對本國敏感產業的過度保護。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的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如服裝、家用電器、小百貨等,而中國主要從中亞五國進口石油、天然氣等原料性產品以及棉花、櫻桃等農產品。基于這種經貿合作模式,導致中國對中亞五國的能源產品產生剛性需求,增強了對中亞五國的貿易依賴性。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的發展,中亞五國將加強對本國能源的控制,把能源產業帶入平衡大國關系的外交領域,有可能將開發難度大、成本高、回報不明顯的區域交給中國,加大中國在能源領域的投資風險,一定程度上將不利于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建設。
(三)美國的“亞太戰略”的影響
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俄羅斯經濟實力的下滑,以及中國、日本、印度等亞太地區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政治地位的提高,美國將其戰略重心移向亞洲及環太平洋地區。 “9.11”事件后,美國大力培植民間親美勢力,擴展在中亞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影響,進而達到在亞太地區建立親美政權和牽制中國的戰略目的。此外,美國不斷強化與中亞國家的經貿關系,加大對中亞國家的投資和援助,爭奪中亞地區能源。此外,美國利用反恐這一契機,大舉進軍中亞,實現了在中亞地區的軍事存在。美國高調重返亞太地區,中國無疑成為受影響最大的國家。美國在亞太地區鞏固同盟關系,提升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對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區域合作帶來壓力,不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
(四)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的影響
蘇聯解體后,伊斯蘭主義在處于真空狀態中的中亞地區發展迅猛,僅僅經過十幾年,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思想在中亞已有一定市場,中亞地區已發展為“東突”勢力的活動陣地之一。面對因極端勢力活躍而出現的嚴峻挑戰,中亞國家一直保持高度警覺,在反恐等方面與美俄開展合作,尋求其幫助訓練反恐力量、提供反恐設備。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相鄰,民族宗教信仰具有相似性。在中國境內外的“東突”分裂組織為實現其建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國”的目的,策劃、組織和實施了在中國新疆的一系列爆炸、縱火、投毒、襲擊等恐怖暴力事件,嚴重危害了中國各族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是中國同中亞國家開展區域合作的阻礙,必須聯合打擊,為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構建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推進戰略
(一)構建中國-中亞經貿合作的共同意愿
構建自由貿易區不是單方面哪個國家就能完成的,需要參與國的合作,必須建立在參與國政府所持有的共同意愿基礎之上。共同意愿是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制度安排能否順利形成和實施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同中亞國家的共同意愿越強烈,制度安排的形成也就越容易,推動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就更加便捷。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市場進入和投資政策領域以及其他根本性問題上,如果國家間擁有共同的政策目標和意愿,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制度安排也就充滿強大的動力,有助于推動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構建。
(二)增強互信,建立和完善對話協調機制
相互信賴是國家間經濟合作的基礎和有力保證。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22年,與中亞五國有著非常深厚的傳統友誼。中國同中亞各國建交之后,雙邊關系得到大發展,打下了深厚的政治互信基礎。高層交往十分密切。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22年來共18次到訪中國,這在中國對外交往史上罕見的。在涉及雙方重大核心和戰略利益問題上,中亞五國堅定不移支持中國的立場,彼此之間的務實合作不斷深入。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中國須進一步完善同中亞國家政府層面的對話與交流,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推動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邁出實質性步伐。強化同中亞國家間各領域的合作,建立全面的經濟戰略伙伴關系。對于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建設中所涉及到的諸多問題,需要中國與中亞國家間開展對話協商,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動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新機制。
(三)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作為起點
中國與中亞國家應就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自由化積極開展磋商,對國際貿易制度和手續的進行簡化與協調,加速國際間要素跨境的流通。中國是區域合作的受益者,更是區域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推進者,中國應主動加強同中亞國家的經貿往來、改善同中亞國家的貿易不平衡狀態,逐步實施跨境人民幣結算。同時,各國遵守WTO承諾,修正本國相關法律法規,推進“大通關”、口岸國際化建設,推行綠色通道、直通放行等便利化措施。在投資領域,由于受到中國與中亞國家經濟規模的影響,很多主客觀因素制約著中國同中亞國家間的相互投資,雖然中國同中亞國家相互投資的領域和規模潛力巨大,但中亞國家對中國投資者設置了重重障礙,加之中國政府不能為中國企業在中亞國家投資提供擔保,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相互之間的投資。建立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可以消除相互投資的各種壁壘和障礙,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促進相互的經濟發展。
(四)借助上海合作組織平臺建設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
2013年9月13日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舉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三次峰會上,習近平提出了把絲綢之路精神傳承下去,開辟交通運輸走廊,商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協定,加強金融領域合作。中國與中亞國家應以上海合作組織為平臺,進一步積極拓展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進一步商談進出口關稅的減讓問題,擴大中國同中亞國家進出口商品的互惠種類與程度。為彼此間進一步貿易往來提供更多便利,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外貿企業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也為建立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創造條件,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推動實現中國和中亞國家建設“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愿望。
(五)加快重點領域合作,逐步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
中國與中亞國家相互尊重國家主權,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經貿合作潛力巨大。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中國應繼續擴展同中亞國家區域內交通運輸、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抓住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優先打通中國新疆與連接中亞的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提升道路的等級和標準。推進各國交通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協調國際通關、換裝的銜接,構建統一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物流的便利化;利用中亞各國在農業領域的潛力,推動在農機生產、灌溉、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通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信貸資金和絲路基金,啟動關系各國經濟發展的非資源和民生領域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加大各國多領域的人員培訓,在中小企業、勞動保障、扶貧等方面進行合作,促進就業等社會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