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紅鍵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中CT、MRI與MRA的診斷價值研究
白紅鍵
目的 探討分析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中CT、MRI和MRA的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4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分別采用CT、MRI、MRA進行檢查,并對以影像學資料進行觀察和分析。結果 4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中,CT檢查顯示陰性與陽性的患者分別是30例和10例,MRI檢查顯示陰性與陽性的患者分別是27例和13例,MRA檢查顯示陰性與陽性的患者分別是10例和30例;磁共振血管成像與前兩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確定中,MRA檢查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磁共振血管成像;診斷價值
眩暈性疾病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并且在近幾年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1]。但是,就目前我國對眩暈疾病的研究來看,進展卻不容樂觀,其診斷治療讓不少醫師都感到困惑。隨著醫學影像學的飛速發展,現如今影像學在眩暈診斷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2]。基于此,遼寧省綏中縣醫院從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3方面著手,深入探討其在缺血性眩暈診斷中的臨床效果,并取得了一定收獲,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遼寧省綏中縣醫院2013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48.0±6.7)歲。臨床以發作性眩暈為主訴,患者多有惡心、嘔吐、四肢無力、面部麻木等癥狀,符合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標準。
1.2 檢查方法 40例患者前期均進行CT、MRI檢查,在此基礎上,進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
1.2.1 CT檢查 儀器選擇美國GE公司生產的GE Light Speed16層或4層螺旋CT掃描儀,電壓保持在115kV,電流為220mA,檢查時間6~7min,檢查中將患者置于仰臥位,掃定位像主要包括頭頂至下領骨。
1.2.2 MRI檢查 使用Signa Excite 3.0T(產品編號:09000283779,批準文號:國食藥監械(進)字2003第3280719號生產廠家:GE Medical Systems)核磁共振成像設備,掃描序列依次為:TRNS位、SAGI位及CORO位上的T1WI和T2WI成像;根據快速掃描結果確定是否需注射造影劑進行增強掃描。
1.2.3 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 儀器選擇Signa Excite 3.0T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的具體步驟為:采用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對椎基底動脈顱內段血管進行檢查,檢查的部位為腦后循環的顱內段。
1.3 圖像分析 具體說來,CT、MRI與磁共振血管成像在眩暈腦實質診斷中有一定的區別[3]。概括的說,用CT、MRI對腦梗死進行檢查呈陽性,相反,沒有腦梗死就會呈陰性。但是,與之相反的是腦實質病變進行MRA檢查時卻呈陽性,無腦實質病變的呈陰性,兩者的診斷結果辨證矛盾;此外,由于近些年“三高”患者的數量與日俱增,如果這類人群進行CT和MRI檢查,就很有可能會出現比較小的梗死病灶。這種檢查結果與眩暈病患者的癥狀不存在必然聯系,這也就是說在診治過程中,醫生必須清楚的做出歸納和判斷,以免做出錯誤的診斷。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0例患者中,MRA檢查顯示陰性率與陽性率分別是25.0%和75.0%;CT檢查顯示陰性率與陽性率的患者分別是75.0%和25.0%。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影像診斷方法的結果比較(n)
后循環缺血是供應大腦的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引起的癥狀[4]。在臨床中我們根據缺血的時間和具體程度將其區分為后循環短暫性腦缺血和腦梗死。后循環缺血患者容易伴隨有不同程度的小腦或腦干癥狀,主要是由于多種原因對后循環產生影響,進而導致腦干、小腦等部位血供不良,使前庭神經系統這一高缺血敏感系統發生功能障礙而致病。后循環缺血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其機制為栓塞。
就CT、MRI與MRA的診斷結果比較來看,后者的優勢在于能夠提供比較大的信息量,對于傳導路徑也能夠很好的顯示出來,為潛在癥狀的病因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5]。CT、MRI的診斷率就相對較低,尤其是對<0.15cm的梗死灶更不容易診斷出來,并且也不能夠清楚的顯示出血管。例如在本院的研究過程中就出現過,用MRI檢查患者被診斷為小腦腦干梗死,但是用CT檢查卻顯示無任何明顯表現。在本院對40例患者的治療研究中,前期使用CT檢查,其結果為:有腦實質病變的患者為10例,MRI檢查腦實質病變的患者為13例,而MRA檢查腦實質存在病變的患者為30例,磁共振血管成像與前兩種檢查方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就磁共振血管成像對眩暈的診斷價值來看,其優勢在于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直觀性明顯強于另外兩者,且操作相對較簡單[6]。因此,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夠更為全面的判斷后循環動脈有無硬化現象及程度,以及炎癥血管對腦干造成的實質性壓迫;相比于CT和MRI,MRA的作用更加直接。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靜脈、動脈溶栓治療,抗暈藥物治療、改善微循環以及外科手術治療。在診斷過程中,醫護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來進行檢查。由于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威脅,因此,醫生應該將避免誤診放在第一位,采取MRA進行檢查,這樣有助于更早的發現病變,幫助治療[7]。此外,若患者出現雙側或單側耳鳴、聽力下降等,可能是由于基底動脈或椎動脈硬化性狹窄累及小腦前下動脈所致,需引起重視。
結合本院研究來看,相對于CT、MRI檢查,MRA能夠更加直觀的表現腦梗塞和早期的缺血改變;著眼于全局判斷后循環動脈粥樣硬化是否有硬化現象以及程度如何,這是CT所無法替代的[8]。換句話說,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其對臨床治療起到的作用也是決定性的,因此在實踐中值得推廣。
[1] 張燕卓,高國棟,徐鷗,等.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3,2(12):170-172.
[2] 屈銘恩.舒天寧煎劑對氣虛血瘀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TCD的影響[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3,1(11):155-157.
[3] 侯炳輝.CT血管造影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價值[D].青島大學,2013,1(14):68-73.
[4] 侯炳輝,張晨,趙仁亮,等.CT血管造影評價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價值[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3,2(12):163-165.
[5] 延曉勇,楊興亮,崔勝宏.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病因診斷中的應用[J].安徽醫學,2013,9(11):1389-1391.
[6] 高玉清,龍德云,嚴永興.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環缺血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4,14(5):425-427.
[7] 周愛國.CT、MRI和磁共振動脈成像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價值[J].當代醫學,2013,19(17):28.
[8] 陳長兵,梁鐘宇,田作軍.影響基底動脈狹窄常見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21):3235-323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2.011
遼寧 125200 遼寧省綏中縣醫院CT室 (白紅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