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林
農村地區感染性腹瀉的防控對策研究
陳小林
目的 針對農村地區腹瀉發病特點及流行病學特征探討控制感染性腹瀉的預防及控制對策。方法 回顧性分析109例農村地區感染性腹瀉病例的臨床資料,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結果 2012~2014年感染性腹瀉中以2012年最高占總病例數的48.62%,且3年發病率呈逐年降低趨勢。發病月份比較集中在春冬兩季;所有病例病原學檢測結果以細菌性感染為主,細菌性腹瀉占總病例的63.30%,病毒性腹瀉占36.70%。其中10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占25.69%(28例),31~40歲年齡組發病5.50%(6例),發病率最低。結論 農村地區感染性腹瀉主要為細菌和病毒感染,這與農村生活衛生環境較差,人民缺乏個人衛生習慣和意識有關。采取適當的防控管理措施可有助于農村地區感染性腹瀉的預防及治療。
農村地區;感染性腹瀉;預防;控制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彭澤縣醫院收治的農村地區感染性腹瀉病例109例,其中男63例,女46例;年齡2~72歲,平均(38.3±8.4)歲。臨床表現:所有患者均表現為腹瀉,每天大便3次以上,且常表現為稀便、水樣便、膿血便等異常糞便性狀,部分伴發有發熱、惡心、食欲不振及不同程度脫水等全身癥狀。其病情嚴重程度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規定分為輕型53例,中型39例,重型17例。
1.2 調查方法 所有感染性腹瀉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及臨床資料均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2-4]。
2.1 時間分布 2012~2014年感染性腹瀉中以2012年最高占總病例數的48.62%,且3年發病率呈逐年降低趨勢。發病月份比較集中在春冬兩季,發病人數最多的是2、12月,分別占15.60%(17例),11.93%(13例),發病最少的為4、6月,分別占總病例數的1.83%(2例)、2.75%(3例)。
2.2 病原學檢測 所有病例病原學檢測結果以細菌性感染為主,細菌性腹瀉占總病例的63.30%,病毒性腹瀉占36.70%。其中2012年細菌性感染和病毒性腹瀉均最高,細菌性檢測占總細菌感染病例的67.92%,病毒性腹瀉占中病毒感染病例的32.08%。見表1。

表1 2012~2014年感染性腹瀉病原學檢測情祝[n(%)]
2.3 人群分布 109例患者中男63例,女46例,男女比例1.15∶1;患者年齡2~72歲,其中10歲以下、11~20歲及61~70歲范圍的患者發病率較其他年齡組患者高,分別占所有病例的25.69%(28例),18.35%(20例)和17.43%(19例),其中10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31~40歲年齡組發病6例,發病率最低,占5.50%。

表2 2012~2014年感染性腹瀉人群分布情祝
3.1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 有研究報道顯示[5-6],農村患者感染性腹泄發病率構成比遠高于城市地區,分析其原因主要與農村生活衛生環境差,醫療水平落后,飲食習慣不好等因素有關,從而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機會[7]。此外,農村老百姓生活水平相對低下,防病治病意識較弱,發病時不治療或者治療不及時,從而導致農村地區發病率較高。因此,針對農村地區重點進行相關衛生知識的宣傳,加強健康教育,定期進行健康知識教育講座,使患者了解感染性疾病的相關預防和保健知識,指導患者改變其日常生活中的不健康行為,幫助患者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及習慣。培養農村地區人民自我健康意識和及時就醫習慣,對于發現出現腹瀉異常現象,要求在第一時間就醫接受治療。
3.2 提高農村衛生水平 制定質量標準化體系,當地醫院可根據國家衛生部要求,制定針對于農村地區的防治質量績效評價體系,定期組織基層衛生人員開會討論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總結,制定相應措施,并及時糾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大農村衛生建設投入,增加農村地區老百姓的收入,堅持開展以改水改廁建沼氣為一體的農村衛生基本建設[8]。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協調運作,全方位保證各項項目的具體落實到位,從而提高農村整體衛生水平。
3.3 提高免疫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109例患者中10歲以下、11~20歲及61~70歲范圍的患者發病率較其他年齡組患者高,分別占所有病例的25.69%(28例),18.35%(20例)和17.43%(19例),其中10歲以下幼兒、兒童及60歲以上老年人發病率最高,這與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有直接的影響關系。因此,應嚴格控制幼兒及老人等自身免疫力低下人群接觸病菌的機會,切斷傳播途徑,部分感染性腹瀉具有很強的病原傳染性,因此一旦發現存在傳染性感染性腹瀉癥狀,必須立即將其隔離處理。家庭成員亦須嚴格注意個人衛生,做到從源頭消除隱患。此外,疫苗接種也是幫助預防感染性腹瀉的重要手段,尤其是2個月齡至3歲按程序接種完3劑輪狀疫苗是預防小兒秋季腹瀉最有效手段[9-10]。
綜上所述,感染性腹瀉的發生及防控存在多種影響因素,衛生法制是否健全、衛生設施水平是否完善、群眾衛生素質高低等均可影響感染性腹瀉的發病率。因而在確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時必須首先明確病原感染情況,并結合全面的健康教育,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防控,能有效控制農村地區的感染性腹瀉發病率,提高農村地區健康水平。
[1] 張應濤,劉康康,陸家海.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熱流行狀況與防控研究[J].暨南大學學報,2014,12(5):432-434.
[2] 黃芳,張世英.深圳市2009—2013年含麻疹成分疫苗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分析[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5,5(1):234-236.
[3] 王芳,高天君,藥晨.一起醫院內疥瘡感染暴發的調查及防控對策研究[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4,43(11):435-436.
[4] 李群,周小濤,張曉蓉.2006-2010年深圳市寶安區其他感染性腹瀉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2,3(8):532-534.
[5] 林玫,董柏青,李永紅.入戶調查與常規疫情報告腹瀉病例流行特點的比較[J].疾病監測,2010,6(3):949-951.
[6] 呂旭,宋明明,張曉.濰坊市其他感染性腹瀉疫情分析當代醫學,2013,19(28):162-163.
[7] 張昕,高永軍,馮子健.2008年全國其他感染性腹瀉報告病例信息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6(32):854-856.
[8] 吳霞.感染性腹瀉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7(7):843-845.
[9] 陳霞.農村社區醫院感染性腹瀉的預防及護理管理探討[J].黑龍江醫學,2013,6(6):322-324.
[10] 嚴波.新生兒腹瀉的相關因素及臨床治療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35):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2.110
江西 332700 彭澤縣黃花鎮衛生院(陳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