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群英 黃斌龍
中西醫聯合治療重癥肌無力患者的效果觀察
羅群英 黃斌龍
目的 探討中西醫聯合治療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重癥肌無力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例。對照組給予單純的西醫治療,觀察組采用中西醫聯合治療,對比分析2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6%,對照組為79.6%,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復發率11.1%顯著高于觀察組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中西醫聯合治療重癥肌無力安全性高,治療效果好,并發癥少。
重癥肌無力;中西醫;治療效果
重癥肌無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出現全身疲勞、四肢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引起該疾病的主要原因有遺傳因素、自身免疫性因素、感染等。重癥肌無力患者若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或者治療方法不當,很容易出現肌肉萎縮、眼盲等并發癥,尤其是兒童。為了控制病情的進一步加重,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臨床上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單純的西藥治療,雖然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但存在較大的不良反應。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重癥肌無力,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上高縣人民醫院所收治的重癥肌無力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患者經診斷均被確診為重癥肌無力[1]。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每組5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28例,年齡8~66歲,平均(30.41±1.63)歲,病程20d~7年,平均(1.4±0.3)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7例,女27例,年齡8~68歲,平均(31.07±1.06)歲,病程21d~7年,平均(1.3±0.2)年。2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單純的西醫治療:在進行血漿交換或大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的同時,口服溴吡斯的明片(上海中西三維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080206),一般成人為60~120mg(1~2片),每3~4小時口服1次。兒童所用劑量根據兒童用藥原則進行使用。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中西醫聯合治療:西醫治療同對照組,同時服用中藥補中益氣丸(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批號:20070609),每次6g,口服。
1.3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能夠正常工作和生活;顯效:臨床癥狀基本全部消失,能夠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能夠作一些簡單的活動,活動后仍易疲勞;無效:全身疲勞、四肢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均未改善。總有效率=(愈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學分析軟件對各項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6%,對照組為79.6%,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34,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2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治療后,隨診半年,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癥狀復發,復發率為1.9%;對照組患者中有6例癥狀復發,復發率為11.1%。對照組患者復發率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由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補體參與、細胞免疫依賴等造成神經傳導功能障礙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疾病的發病原因與自身免疫能力、遺傳因素、環境、藥源性感染等因素有關。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重癥肌無力患者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在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就我國而言,南方重癥肌無力患者的發病率要略高于北方[3]。該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長、治療難度大、易復發等特點。患有重癥肌無力的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會出現眼皮下垂、視力模糊、咀嚼無力、飲水嗆咳、四肢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對此,臨床上通常采用藥物治療該疾病。
西醫治療主要是通過使用一些抗膽堿酯酶藥物、免疫抑制劑、丙種球蛋白等進行治療[4-5]。本研究中使用的溴吡斯的明片就是一種逆性抗膽堿酯酶藥,將其用在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能抑制膽堿酯酶的活性,使膽堿能神經末梢釋放的乙酰膽堿破壞減少,使得突觸間隙中的乙酰膽堿積聚,從而起到毒覃堿樣和煙堿樣膽堿受體興奮作用[6-7]。此外,該藥還能促進運動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從而提高胃腸道、支氣管平滑肌和全身骨骼肌的肌張力[8]。雖然該藥具有以上種種優點,但用藥后期會出現一些藥物不良反應,引發其他一些更加嚴重的并發癥。對此,可以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治療。
中醫理論認為,重癥肌無力與脾胃虛弱、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等有關。脾乃后天之本,津液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則津液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從而就會造成氣血兩虛,出現肌肉無力、四肢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脾腎陽虛,則肌肉筋脈不能得到潤澤,從而導致四肢肌肉痿軟無力。根據中醫辨證理論,可采用補中益氣丸、人參養榮丸、補中益氣湯等中藥進行治療。本研究中,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了補中益氣丸進行治療。補中益氣丸是由炙黃芪、黨參、白術(炒)、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炙甘草等中藥組成,炙黃芪性甘、溫,歸肺、脾經,具有益氣補中的作用;黨參具有增強免疫力、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強造血功能等作用;白術具有補脾、益胃、燥濕等作用;當歸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和血、潤燥滑腸等作用;柴胡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等功效;陳皮歸脾、肺經,具有健脾和胃、行氣寬中、降逆化痰等功效;炙甘草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效。該藥合用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功效。
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單純的西醫治療,觀察組在西醫治療的同時服用中藥補中益氣丸。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6%,對照組為79.6%,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復發率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聯合治療重癥肌無力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張偉萍,李志梅.中西醫結合治療50例重癥肌無力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7):150-152.
[2] 乞國艷.重癥肌無力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對乙酰膽堿受體抗體和CD4+CD25+T調節免疫細胞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1.
[3] 梁永,楚蘭,況時祥.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肌無力4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0,16(6):28-29.
[4] 乞國艷,李曉玲.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肌無力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2007,35(5):57-60.
[5] 陳來雄.補腎活血湯配合針灸治療重癥肌無力腎虛型60例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31(7):605-606.
[6] 李翠蘭,石其光.重癥肌無力患者血清乙酰膽堿受體抗體分類及自身抗體的檢測方法[J].實用醫藥雜志,2015,32(6):538-540.
[7] 李賽,周先愛,魏晶晶,等.頸椎術后格林巴利綜合征合并重癥肌無力1例報道[J].實用骨科雜志,2015,21(6):574-576.
[8] 崔新征,張清勇,李月菡,等.胸腔鏡胸腺切除治療重癥肌無力3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2):98-9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2.105
江西 336400 上高縣人民醫院 (羅群英 黃斌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