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剛
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
唐剛
目的 研究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80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2組(n=40)。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髖關節置換手術進行治療。經過治療以后分別對2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平均下地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和并發癥進行觀察和統計。結果 觀察組的平均手術時間和平均下地時間分別為(80±12)min和(5.3±1.3)d,對照組的為(106±10)min和(8.3±1.2)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中平均出血量為(185±62)mL,對照組的為(204±56)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2.5%,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的臨床效果十分理想,可以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效果
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大部分都是由于間接外力引起的,下肢突然扭轉、跌倒時強力內收或是外展,或受直接外力撞擊均可以發生,骨折多為粉碎性骨折[1]。股骨粗隆骨折是老年髖部最常見的骨折,由于粗隆部的血管非常豐富,骨折后很容易愈合,但是也很容易發生髖內翻[2]。因此如何更好的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現選擇永豐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患者,40例觀察組患者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然后將其隨機分為2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齡72~89歲,平均年齡(83.52±1.32)歲;騎車時摔傷14例,交通事故傷6例,行走扭傷或跌傷20例,均為閉合性骨折。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齡73~89歲,平均年齡(82.92±1.31)歲;騎車時摔傷13例,交通事故傷7例,行走扭傷或跌傷20例,均為閉合性骨折。所有患者按照Evans分類[3]均屬于不穩定型骨折。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史、臨床表現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限制其患肢的活動,完善各項術前常規檢查,盡快安排手術。對所有患者硬膜外麻醉后進行手術。
對照組:患者采取仰臥位,復位滿意之后選擇髖外側切口進入,將股外側肌剖離,露出股骨大粗隆,置入股骨近端鎖定鋼板即可。
觀察組:患者采取側臥位,選擇髖關節后外側入口,將轉子間骨折的位置暴露出來,按照常規的方法截骨,使骨折部位復位、固定,然后選擇合適的假體進行安裝,采用股骨加長柄進行遠端固定,假體股骨頭的中心要與大轉子的頂端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最終將雙動人工股骨頭置入即可。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的比較(x±s)
2.2 2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僅有1例出現感染、1例出現壓瘡,并發癥發生率為5.0%,對照組有5例出現壓瘡,8例出現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32.5%,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821,P<0.05)。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指股骨頸基底部與小粗隆水平線之間的骨折,是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3-4]。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率逐年增加[5],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積極采取手術進行治療已經成為治療該病的前提[6]。半髖關節置換采用人造股骨柄遠端固定及股骨頭裝置,能明顯縮短患者臥床時間,能極大限度地避免骨質愈合緩慢對康復的影響,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該裝置最早應用于股骨頭壞死等慢性股骨頭疾病的替代治療,近年來在臨床逐漸運用于老年股骨遠端的急性損傷并引起臨床的重視[7]。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評價手術時間、平均下地時間、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徐顯春,謝楊,李德性等[8-1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另外,由于提前下地,因此觀察組患者發生壓瘡和感染等并發癥的幾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結合本次研究所得結果,筆者發現:與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相比,髖關節置換手術對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療效果更理想。
由于高齡患者可能存在手術耐受力低的因素,因此在術前需要對患者基本資料進行詳細了解。若患者長期臥床,則需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測。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則需進行相應調整,讓患者耐受術后。服用利血平、阿司匹林等藥物的患者均需停藥1w才能進行手術,若患者出現肺部感染,則需至呼吸科診室會診,由醫師對患者心肺功能進行評價,判定患者是否耐受手術。本次研究中觀察組40例患者均在手術較短時間內恢復患肢功能,能下地行走,有效避免了長期臥床所導致的尿路、肺部感染以及患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縮短了住院時間。雖然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臨床效果非常理想,但術中需注意以下事項:(1)為避免對患者血壓和心率造成不良影響,應盡量選擇硬膜外麻醉方式進行手術;(2)術中操作力求穩定,避免應碎骨進入骨縫導致骨不連;(3)在骨質缺損區可進行骨水泥填充,保證假體柄穩定;(4)主刀醫師要具備熟練的技巧,保證手術質量,并力求減少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
綜上所述,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的臨床效果十分理想,并且可以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應用。
[1] 朱書濤,劉洋,張明輝,等.內固定物與人工半髖關節置換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 20(14):1272-1274.
[2] 樊健,俞光榮.半髖關節置換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7(6):494-496.
[3] 鐘貴華.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2):57-60.
[4] 穆文博,曹力,楊德盛,等.骨水泥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2):1134-1136.
[5] 李聰.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4,8(20):2651-2652.
[6] 周嗣盛.骨水泥型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98.
[7] 賀建軍.半髖關節置換與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老年人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4,32(7):1044-1045.
[8] 徐顯春,蔡程,唐強,等.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醫藥前沿,2012,12(36):42-43.
[9] 謝楊,譚中華,李長軍,等.DHS和人工髖關節置換對老年股骨粗隆不穩定骨折治療的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6):49-50.
[10] 李德勝,楊明貴,李光旭,等.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0):917-91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2.022
江西 331500 永豐縣人民醫院骨科 (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