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平
多排螺旋CT診斷原發性肺動脈肉瘤的50例回顧性分析
陳賢平
原發性肺動脈肉瘤(pulmonary artery sarcoma,PAS) 在臨床中較為罕見,是在發生肺動脈主干腔內的惡性腫瘤,該類疾病腫瘤大部分惡性程度高、發展快,但臨床表現不典型,患者容易被誤診為肺血栓栓塞以及肺動脈高壓等疾病[1],大部分患者往往在手術或死亡后經過病理診斷才確診。臨床確診時超過半數患者已出現肺和縱隔轉移[2],1/4的患者已出現遠端轉移。目前,隨著計算機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 以及多排螺旋CT(MDCT)等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極大地提高了診斷準確率。本研究回顧性分析50例肺動脈肉瘤患者CT及臨床資料,觀察多排螺旋CT(MDCT)在診斷原發性肺動脈肉瘤(PAS)中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5月邵陽市中心醫院確診并納入治療的50例肺動脈肉瘤患者CT及臨床資料,研究此類疾病的臨床癥狀以及MDCT特征。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14~63歲,平均年齡(47.2±9.3)歲。所有患者在術前均行CT檢查,并且經過手術病理確診。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胸悶、發熱、痰中帶血以及心悸等癥狀。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Brilliance64層螺旋CT掃描,檢查結果上傳至Philips工作站,經過圖像后處理。MEORAO雙筒高壓注射器。掃描條件:120kV,500mAs;探測器寬度0.625mm、螺距0.3mm、層厚0.67mm、間距0.33mm。掃描范圍:胸廓入口至心臟膈面下處。80mL對比劑流速設置為4.0mL/s,20mL生理鹽水,流速設置為3.5mL/s,通過肘正中靜脈注射。使用跟蹤觸發掃描技術分3期進行掃描,動脈期觸發掃描,檢查肺動脈腔內腫瘤狀態;靜脈期注射造影劑40s后掃描,檢查腫瘤增強生長現象;延長期:注射造影劑60s后掃描,檢查腫瘤灌注現象。每期掃描間隔時間10s。利用重組圖像以及采用容積重組、多平面重組、最大密度投影法和曲面重組等措施。
1.3 圖像分析 全部患者均由3名以上主治醫師級別的CT診斷師進行閱片,對患者CT圖像經仔細研究結合臨床資料進行診斷。對存在爭議的病例在科室討論后進行臨床診斷。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前后PAS患者病變位置及范圍分析 所有患者均呈中央型變化,即腫瘤均在主肺動脈或兩側肺動脈干內。50例 PAS患者,有46例腫瘤在主肺動脈同時向左、右肺動脈干延伸者,累及右室流出道及肺動脈瓣者10例,左肺門結構模糊者11例;腫瘤在右肺動脈干并同時累及右上肺動脈者15例;腫瘤在雙側肺動脈起始部者8例;腫瘤在主肺動脈同時累及肺動脈瓣者6例,與手術前診斷結果比較,準確率為100%,說明CT診斷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41例縱隔淋巴結變大,10例出現側支血管。受累肺動脈發生擴張及動脈內保持軟組織充盈,肺動脈界限模糊。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PAS患者病變位置及范圍比較(n)
2.2 病變形態、密度以及肺動脈改變情況分析 50例PAS患者主要表現為多呈息肉狀,表面形態無規律。全部PAS患者肺動脈內充盈缺損的密度均呈不均勻變化,延遲增強能夠發現不均勻輕至中度強化。50例PAS患者均能夠發現病變段肺動脈顯著擴張,且病變段肺動脈段界限模糊。見圖1、圖2、圖3。

圖1 顯示病灶呈結節狀改變

圖2 肺動脈肉瘤CT成像圖像

圖3 左上肺動脈內肺動脈肉瘤病理圖片
原發性肺動脈肉瘤在臨床中屬于較為罕見的肺血管惡性腫瘤,病理機制尚未明確[3]。肺動脈瘤指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動脈壁變薄,從而出現肺動脈局部管腔擴張,往往出現于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多發性大動脈炎等,二者屬于不同疾病。原發性肺動脈肉瘤極為少見,男女發病率基本一致,發病年齡在12~79歲,平均年齡(50.1±1.7)歲[4]。原發性肺動脈肉瘤的主要特點為缺乏特異性、起病早期不典型,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胸痛、咳嗽、暈厥以及乏力等[5]。由于原發性肺動脈肉瘤臨床表現與PTE非常相近, 因此在臨床上極易被誤診為PTE[6]。對于原發性肺動脈肉瘤與PTE間的判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PAS患者無下肢靜脈血栓出現[7];(2)PAS患者一般伴發熱、體重下降等癥狀,PTE患者一般無此現象;(3)PAS患者胸部增強CT肺動脈造影往往呈為主肺動脈及左、右肺動脈流出道內大塊充盈陰影,腫塊界限無規律,該類特征在PTE中較為罕見;(4)PAS溶栓抗凝治療后基本無明顯變化[8]。
本研究發現,50例PAS患者中,有46例腫瘤在主肺動脈同時向左、右肺動脈干延伸者,累及右室流出道及肺動脈瓣者10例,左肺門結構模糊者11例;腫瘤在右肺動脈干并同時累及右上肺動脈者15例;腫瘤在雙側肺動脈起始部者8例;腫瘤在主肺動脈同時累及肺動脈瓣者6例;41例縱隔淋巴結變大,10例出現側支血管。受累肺動脈發生擴張及動脈內保持軟組織充盈,肺動脈界限模糊。
綜上所述,采用多排螺旋CT診斷原發性肺動脈肉瘤,時間、空間以及密度分辨率良好,具有臨床價值,能夠明顯表現出病變的范圍、程度及流出道的受累現象,還能檢測肺、支氣管及縱隔現象,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Restrepo CS,Betancourt SL,Martinez-Jimenez S,et al.Tumorsof the pulmonary artery and veins[J]. Semin Ultrasound CTMR,2012,33(2):580-590.
[2] 張麗君,黃小勇,杜靖,等.先天性單側肺動脈缺如25例影像學診斷[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3,32(3):305-308.
[3] 竇瑞雨,張兆琪,黃小勇,等.采用160排螺旋掃描模式肺動脈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2,31(4):444-447.
[4] 沈凌,嚴秀娟,徐如君,等.原發性肺動脈肉瘤[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0,9(5):542-544.
[5] 汪靜皎,楊國儀,張麗華,等.原發性肺動脈肉瘤臨床病理觀察[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2,19(2):129-131.
[6] 宋修芹,隋星,李傳紅,等.原發性肺動脈肉瘤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1例[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2,21(1):48.
[7] Linden PA,Morgan JA,Couper GS.Seven-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after radical pneumonectomy for a pulmonary artery sarcoma[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3,146(5):17-18.
[8] 辛慶紅,閆春艷.原發性肺動脈肉瘤1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10):1936-193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1.009
湖南 422000 邵陽市中心醫院(陳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