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波 張建
經腹腔鏡全腹膜外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觀察
荊波 張建
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的一類外科疾病,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是主要方法,隨著腹腔鏡設備及技術的發展,由于其具有術中出血少、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1],腹腔鏡疝修補術已被逐漸接受和推廣。本研究對沈陽煤業集團總醫院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實施經腹腔鏡全腹膜外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獲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沈陽煤業集團總醫院收治的150例腹股溝疝患者,均符合《外科學》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2];將150例患者按照不同手術方案隨機均分為2組(n=75)。觀察組75例,男62例,女13例,年齡29~73歲,平均(50.3±20.7)歲,腹股溝斜疝49例,腹股溝直疝18例,股疝8例;對照組75例,男68例,女7例,年齡31~76歲,平均(53.1±22.3)歲,腹股溝斜疝46例,腹股溝直疝20例,股疝9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分類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故具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術前均給予常規術前準備。觀察組:患者取頭低、偏健側臥位,插入導尿管,待麻醉滿意后在患者臍周做一長約1cm切口,轉而縱行切開腹白線直達腹膜前脂肪組織,食指沿腹白線鈍性分離出1個較大間隙,將10mm套管置入腹膜前間隙并縫合固定,此時于腹直肌和腹直肌后鞘間注入CO2以建立操作通道。此時可將腹腔鏡置入間隙中;將其他2個5mm套管按照同樣方法分別置于臍下4cm的腹直肌外側和恥骨聯合上約5cm處。操作過程中需辨清解剖標志,避免損失血管神經,充分分離疝囊,向上與髂前上棘平齊,將腹膜充分分離至盆腔壁;將直疝疝囊直接還納腹腔,對于較大斜疝疝囊,將精索和精索動靜脈分離開后,應用電凝鉤于疝囊頸上切斷并結扎;根據腹股溝實際情況,將大小合適的補片繞鉗卷曲,送入10mm套管孔內,將補片充分展開,使其足以覆蓋住股溝肌恥骨孔,外側接近髂前上棘,內側與恥骨聯合相近,上達疝環上界2cm,下界應能蓋住易發股疝的股管內口,應將補片充分置入腹壁與腹膜之間。補片置入完成后檢查術野出血及其他情況,而后緩慢放氣,使腹膜前間隙閉合,拔出套管,縫合切口。對照組:給予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手術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常規消毒,于下腹部做一傳統斜切口,長約6cm,而后逐層鈍性分離,直至找到疝囊,采用高位結扎的方式,根據患者疝的分型決定修補方法,修補完畢后逐層縫合關閉。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進行比較分析,同時觀察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觀察組在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對照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觀察組,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s,n=75)

表1 2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s,n=75)
組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疼痛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63.1±11.717.1±3.61.21±0.384.3±3.2對照組57.9±10.418.4±2.82.86±0.716.0±3.1 t值2.87682.468617.74433.3045 P值<0.01<0.05<0.001<0.01
2.2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發生并發癥共7例,包括血腫2例、尿潴留2例、局部疼痛3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9.33%;對照組患者中發生并發癥共16例,包括血腫5例、尿潴留4例、切口感染5例、局部疼痛2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1.33%,2組患者并發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股溝疝是由于腹股溝區腹壁薄弱或缺損后腹腔臟器向體表突起形成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股溝區疼痛、墜脹感,腹壓增加時尤為明顯[3]。開放式疝修補術在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后出現了諸多缺點,如患者術后舒適感不佳、術后傷口感染時常發生、住院時間長、復發率高等[4],腹腔鏡治療腹股溝疝逐漸進入主流,劉郁等[5]研究表明,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開放式疝修補術。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是最符合生物力學原理的術式,在遵循無張力修補的原則上,操作在腹膜前間隙進行,避免進入腹腔內而導致的一系列并發癥發生[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而觀察組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1)。完全腹膜外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腔鏡下進行,所需切開的傷口小,且操作仔細,避開了一些重要血管和區域,操作時出血少,造成的損傷小,在腹膜前間隙放置補片,能使補片與腹壁組織融合成一張具有極強抗張力的融合體[6],患者術后恢復快,由于操作未進入腹腔內,對腹部各臟器未造成損傷,并發癥自然少,但由于腹腔鏡操作空間小,需2人配合完成,對術者技術要求高,因此手術時間較長,王偉等[7]的研究亦證明了上述觀點。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術野開闊,操作相對簡單,手術時間短,但由于該操作易損傷神經、血管,造成出血量大[8],術后疼痛時間長,且操作需進入腹腔,不可避免地會對內臟器官造成損傷,使術后并發癥增多。
總之,采用經腹腔鏡全腹膜外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療效顯著,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玉華.完全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69例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22(18):149.
[2] 辛占良.成人腹腔鏡疝修補術與無張力疝修補術的療效對比[J].當代醫學,2012,4(11):52-53.
[3] 楊春,張偉,王康.腹腔鏡與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在復發性腹股溝疝治療中的對比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1(9):40-43.
[4] 孫勇,付金鴻,楊秀濤,等.腹腔鏡經腹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41例報道[J].當代醫學,2011,24(18):72-73.
[5] 劉郁,段紹斌,于亮.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復發性腹股溝斜疝的療效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1(32):63-65.
[6] 陳劍鋒,王波,黃俊偉.腹股溝疝的不同手術治療方式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35(31):108-109.
[7] 王偉,黃君.腹股溝疝修補技術的進展[J].西南軍醫,2014,3(7):291-292.
[8] 劉圣文,蔣佳福,李愛國,等.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28例[J].當代醫學,2013,19(19):82-83.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value of laparoscopic total extraperitoneal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 for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Methods 150 cases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were given laparoscopic total extraperitoneal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 therapy)and Control group(were given open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 therapy) ,comparative analysis were made on the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evide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one i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pain and complication rate(P<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total extraperitoneal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 has a definite therapeutic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wich is safe and can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deserve the clinical expansion.
Laparoscopic total extraperitoneal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 Open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 Inguinal hernia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1.016
遼寧 110122 沈陽煤業集團總醫院普外科(荊波 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