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華
山東省郯城縣農業局
麥田蚜繭蜂優勢種控蚜效應的研究
李廷華
山東省郯城縣農業局
麥蚜是小麥上最主要的害蟲,人們為了防治麥蚜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造成了環境污染、農藥殘留、害蟲抗藥性等問題。因此,對麥蚜的生物防治已勢在必行。筆者從郯城縣黃樓村麥田對麥蚜的主要天敵之一--蚜繭蜂作了更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以便為蚜繭蜂的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選有代表性的麥田2塊,每4天調查1次,5點取樣,調查1米雙行中20株上的蚜蟲總數、僵蚜量,并網撲記錄此面積內蚜繭蜂成蟲數。計算百株蚜量、寄生率,并鑒定蜂種。
2.自麥田采回足夠量的蚜繭蜂成蟲和蚜蟲,于三角瓶內保溫飼養,測定單雌寄生量。
1.麥田蚜繭蜂種類
麥田蚜繭蜂共4種:燕蚜繭蜂(Aphidius evenae Haliday)煙蚜繭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無網長管蚜繭蜂(Aphidius ervi Haliday)和菜少脈蚜繭蜂(Diaeretiella rapae Curtis),此前2種為優勢種,占90%左右。
2.麥田蚜繭蜂寄生能力測定
由表1看出,當蜂蚜比為1:15~20時,即可對麥蚜起自然控制作用,不需再進行化學防治。

表1 麥田蚜繭蜂寄生能力測定(2014年郯城縣黃樓村)
另外,由田間調查和盆內測定得知,蚜繭蜂對不同種類,不同發育階段,有翅和無翅蚜蟲具有選擇性,其主要寄主是麥二叉蚜和麥長管蚜,二者占田間總寄生量的95%以上,在同種蚜蟲中,對初期若蚜、有翅蚜寄生率低,對后期無翅蚜寄生率高。
3.麥田蚜繭蜂種群消長情況
影響麥田蚜繭蜂種群數量變動的因子,主要有如下3個。
(1)與寄主蚜蟲的數量變動有關。蚜繭蜂的發生與麥蚜的消長趨勢基本一致,當麥蚜處于低密度時,蚜繭蜂因食物缺乏也處于低密度水平,在適宜條件下隨麥蚜數量的上升,蚜繭蜂數量也不斷增加,但由于蚜繭蜂的繁殖速度 慢于蚜蟲,而表現出明顯的跟隨現象。
(2)與氣候條件有關系。溫度:早春氣溫回升早晚及快慢直接影響著蚜繭蜂出現的時間及田間寄生率的高低,回升早的年份,蚜繭蜂出現的早,反之則晚;另外,蚜繭蜂發生期間,溫度的高低影響其活動性的強弱,過高域過低對其活動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降雨:降雨對蚜蟲具沖刷作用,特別是暴雨對降低蚜蟲作用更大,但對牢固附著于植株上的僵蚜及能隨時隱蔽起來的蚜繭蜂影響較小,因此,雨后調查蜂蚜比、僵蚜率偏高。
(3)與田間施藥治蟲的關系。高濃度噴霧、噴粉對天敵殺傷力很大,但對僵蚜基本無影響,因此也導致當時調查的僵蚜率偏高,但此后一段時間會因其食料不足而蚜繭蜂量降低,亦使寄生率降低。據此,可確定在麥田僵蚜多而蚜繭蜂成蟲量少時進行化學防治,有效地防治效果蚜蟲保護天敵。隨后由于蚜繭蜂數量相對增多,可充分發揮其自然消滅殘留蚜蟲的作用,不再進行化學防治。
1.本次研究發現,麥田蚜繭蜂對麥蚜的跟隨現象十分明顯,為有效地利用天敵治蚜,可在蚜蟲高蜂前人工繁殖釋放蚜繭蜂,同時解決好重寄生問題。
2.進行化學防治時,為減輕對蚜繭蜂等天敵的毒害,充分發揮其在害蟲防治中的作用,建議應注意幾點:
(1)適期合理用藥。綜合考慮蚜蟲、天敵等因子,確定防治適期,當蚜繭蜂與蚜蟲比為1:15~20時,可暫不防治。
(2)選擇用藥。選對蚜蟲效果好且對蚜繭蜂等天敵殺傷力小的農藥,如抗蚜威等。
(3)嚴格掌握用藥量。避免高濃度噴霧、噴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