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為快】
在鳥類王國中,你可以看到兩個溫馨的鏡頭:一個是母鳥啄開蛋殼,迎接小寶寶的出生;一個是母鳥哺育自己的孩子。
人類的嬰兒從父母那里得到了諸多關愛,花頸鴿也一樣,從父母那里得到了無限的溫暖和寵愛。對于小鳥來說,食物是必不可少的,那些關愛也是必不可少的。
從出生后的第二天起,小花頸鴿就開始進食了。每當它的爸爸媽媽從外面飛回來時,小花頸鴿就會鼓起身子,張大自己的嘴巴。這時,鴿爸爸或者鴿媽媽會把自己的嘴伸到它的喉嚨里,把一些牛奶似的黏稠食物倒進去,那是它們吞下谷粒后,在自己的身體中消化形成的。
小鴿子長到一個月大的時候,它的爸爸媽媽就可以給它喂谷粒吃了。但是在喂它之前,鴿爸爸或鴿媽媽會將谷粒在自己的嗉囊中放上一段時間,讓谷粒軟化,然后再給小鴿子吃。
花頸鴿的食量很大。鴿爸爸和鴿媽媽分工合作,一個在旁邊看護它,另一個四處去尋找食物。它們常常換班兒,一直忙得不亦樂乎。在爸爸媽媽的辛苦撫育下,小花頸鴿漸漸長大,變得強壯起來。它的身體也漸漸由肉紅色變成了黃白色,這意味著它的羽毛就要長出來了。
花頸鴿長到五周時,已經能夠跳出鴿巢,到附近的盤子中找水喝了。它依然靠父母喂養,但已經開始憑借自己的力量尋找食物了。有時,它會站在我的手腕上,從我的手掌中啄食幾顆谷粒。每當此時,花頸鴿就像變戲法的人拋彩球那樣,將食物在喉嚨里轉上幾圈,然后才吃掉。每次這樣做的時候,它都會看看我,似乎在等待我的夸獎。它好像在說:“你看,我多么棒啊!等你見到我的父母時,可一定要當面夸獎我一番。”事實上,在我喂養的所有鴿子中,花頸鴿的成長是最慢的。
(選自《穿越喜馬拉雅山的信鴿》)
【閱讀手記】
《穿越喜馬拉雅山的信鴿》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市有一個小男孩飼養了一只叫奇特拉·格力瓦的小鴿子,它因頸子上有一圈彩虹般的羽毛而被稱為“花頸鴿”,可不幸的是這只花頸鴿很早就失去了哺育它長大的雙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小男孩一心想把花頸鴿訓練成信鴿王,并因此歷經很多磨難。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和精妙的構思為讀者展現了一只由柔弱的小鴿子成長為沖擊藍天的信鴿王的冒險經歷,讀后令人回味無窮。
【提升空間】
1.細讀選文,說說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介紹花頸鴿的?
2.第六段中的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