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目標】
學會合理運用聯想和想象的表現手法行文。
【技法指津】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經說過:“沒有想象,就沒有文學;沒有想象,就沒有佳作。”想象,就是沿著同一種事物設想下去,創造出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新事物的具體形象。但是,想象必須合情合理。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定的客觀邏輯存在,而人物的行為也要有其性格和思想基礎。因此,同學們要根據這些內容來進行合理的想象,這樣才不至于讓文章變得千篇一律,才能使文章在寫作上有真正的創新。
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手法行文,可以使文章的內容更加具體豐富;但必須注意,聯想和想象要自然、合理,與文章內容密切相關。比如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中描寫的泰山景物之所以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作者進行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看到松樹扎根在懸崖絕壁的縫隙中,枝干屈曲盤旋,便形象地將其描繪為“身子扭得像盤龍柱子”;看到松樹在“半空展開枝葉”就想象成“像是和狂風烏云爭奪天日”“和清風白云游戲”。再如郭沫若在《爐中煤》一詩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塊燃燒著的“爐中煤”,而把經過“五四”運動洗禮的新生中國想象成一個“年青的女郎”。
在這里,有幾種關于想象寫作訓練時可以用到的方法以供同學們借鑒:
一、博喻訓練
博喻,就是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共同描寫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的狀況。如郭沫若的《石榴》便是中國近現代狀物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描寫了石榴從花骨朵到果實的“妙幻的演藝”的全過程,先后用“紅瑪瑙的花瓶兒”“希臘式的安普剌”“中國式的金罍”等作比,逼真傳神地刻畫出石榴在這一“妙幻的演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形態特征。
二、補寫與續寫訓練
補寫,就是故意提供一些結構不完整的文章,然后根據文章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文章缺少的部分補充完整;而續寫則是根據老師所提供的材料,繼續寫下去直到寫完全篇。這兩種訓練方法都要求同學們以現有的材料為基礎,將想象的部分與原文契合在一起,讓人產生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覺。
三、情節構思訓練
作文取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但它不是對生活的原生態反映,而是要進行一定的提煉、加工,使其能夠更鮮明地表現文章主題。因此,同學們在構思情節時,不能只遵循千篇一律的套路,而要根據事件發展的邏輯與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行合理的想象,選擇有價值、有波瀾的內容來寫,文章自然會打動人心。
【牛刀小試】
樹與藤
□楊 琳
有一根藤,一根軟弱無能的藤,它生長在一片草地上,生活得很好。唯一使它不滿足的是太寂寞了。它多么渴望和大樹一樣看一看蔚藍的天空,望一望迷人的景色。它幾次想直立身子,但是,每次都失敗了。它痛苦地翻了個身,無可奈何地躺下了。
驀地,一棵參天的大樹吸引了它的目光。剎那間,一個計劃在它腦海中形成了。哈哈,我何不攀在樹身上往上爬呢!
藤開始行動了。它盤曲在大樹的腳下,仰起一副奴性十足的面孔,贊美大樹的偉大。然后,它又可憐巴巴地乞求大樹帶領它看一下藍天。大樹枝繁葉茂,根深蒂固,它看看腳下的藤,一種自豪感涌上了心頭,同時也產生了憐憫之情,便點點頭,答應了藤的要求。
藤欣喜若狂,它爬上了大樹的身軀,開始一圈一圈地纏繞、攀援,它越纏越緊,越攀越高……
歲月在慢慢流逝,樹與藤同生共長……一陣大風刮來,樹左右搖晃不定,身子發出吱吱的聲音。大樹明顯感到自己比以前憔悴多了,正處在搖搖欲墜的地步。
于是,樹低下頭觀察身子。哎呀,不好,藤把自己的身子弄得傷痕累累,并且已經勒進自己的皮肉幾寸深了。大樹憤怒了,大聲地呵斥藤,怒罵藤,企圖趕走藤。但藤毫不理會,繼續勒緊樹的身子向上攀援、攀援……
一陣暴雨打來,樹與藤同時折斷了。在短暫的一瞬間,藤,似乎若有所悟……
點評:作者運用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塑造了一個借助樹不斷向上攀爬的藤的形象。藤不甘寂寞,向往自由,但它實現夢想的途徑卻是以樹的痛苦為代價。結尾處,藤的若有所悟反映了它對自身自私行為的反思,發人深省。
【誤區警示】
一、想象要有創造性、獨立性和新穎性。要敢于想象前人從來沒有想象過的內容,并勇于從新的角度去想象。
二、想象要合情合理。想象要勇于“出人意料”,但這絕不是說可以亂想、瞎想。一般情況下,“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是最正確的想象。
三、要圍繞文章中心展開想象。脫離中心的漫無邊際的想象,于文章無益。
【延伸訓練】
請以“假如我會七十二變”為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思路點撥:首先,題目中的限制詞“我”說明了同學們在寫作過程中要以第一人稱行文。其次,“假如”這個限定詞表示這不是現實中發生的事情。同學們在寫作時,務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及聯想,但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與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