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當,胡艷飛,楊麗雅,徐曉東
(金華市中心醫院,浙江金華 321000)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意義已被大家公認,餐后血壓作為餐后狀態也備受關注。餐后低血壓(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指在餐后2h以內收縮壓(SBP)下降≥20mmHg[1];或餐后2h內每15min測量血壓,餐前SBP≥100mmHg,餐后SBP<90mmHg,或餐后血壓下降輕但出現心腦缺血癥狀(心絞痛、暈厥、意識障礙)[2]。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餐后出現血壓下降伴有頭昏、乏力等不適癥狀,增加了護理風險。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筆者觀察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餐前餐后血壓的變化情況,分析餐后發生低血壓的相關因素,并針對性提出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入組標準: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診斷標準[3]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排除1周內使用過抗抑郁藥物、鎮靜止痛藥物、麻醉藥物、抗精神病藥物以及抗帕金森病藥物的患者,有繼發因素引起的血壓和血糖增高、活動受限患者,合并嚴重心臟疾病、嚴重腎臟疾病以及外周大血管畸形等疾病的患者。符合入組標準患者96例。
1.2 方法
1.2.1 血壓監測方法 對96例患者進行24h動態血壓儀監測血壓和心率,當日晨7∶00于右上臂佩戴無創傷攜帶式動態血壓檢測儀測量血壓,8∶00~22∶00每30min 1次,22∶00~8∶00每小時1次。監測期間允許患者進行一般日常活動,避免劇烈運動,并做當日日常生活記錄。以就餐前血壓儀自動測量完畢時間起開始就餐,觀察并記錄當日進食三餐前、餐后30 min、餐后60 min、餐后90min、餐后120 min 血壓及脈壓的變化情況。檢測當日進餐以本院營養科統一配制糖尿病飲食,碳水化合物占55%~60%,蛋白質占15%,脂肪占25%~30%,清湯100~150ml。本次調查根據進餐后2h 內出現SBP 下降≥20 mmHg判斷為PPH[1]。
1.2.2 資料搜集 搜集96例患者的病史,包括吸煙量(規律吸煙≥10支/d者為大量吸煙),臨床實驗室檢查結果,動態血壓報告,神經肌電圖報告,血清胰島素及C 肽檢驗報告,動脈硬化自動檢測分析報告或B超檢查動脈斑塊形成等。
1.2.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PPH發生情況96例患者中發生PPH 39例,發生率為40.63%。其中發生在早餐后30例次(31.25%)、中餐后19 例次(19.79%)、晚餐后15例次(15.63%);伴有頭昏癥狀21例,伴惡心癥狀10 例,伴乏力、思睡31 例,伴心慌不適11例。
2.2 患者一般資料 根據是否發生PPH,分為PPH 組 和 無PPH 組。PPH 組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59.2±5.2)歲;病程4~26年。無PPH 組57例,其中男28例,女29例;年齡36~71歲,平均年齡(52.3±4.4)歲;病程3~19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96)
3.1 糖尿病患者發生PPH 的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96 例患者中發生PPH 39 例,發生率為40.63%;一日三餐中,早餐后發生率高于中餐后和晚餐后;患者大多伴有頭昏、乏力等不適。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胰島素抵抗、合并植物神經病變及周圍神經病變、年齡大、病程長、合并多種疾病的患者PPH 發生率更高(P<0.05),大量吸煙、合并高血壓、并發動脈硬化與是否發生PPH 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顯示[4],老年PPH 患者較無PPH 者頸總動脈血流速度減慢、阻力增大,左右頸動脈竇部斑塊面積大,不同因素、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對餐后血壓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本研究不足之處未對動脈硬化這一因素進行詳細分類,如動脈內膜厚度、動脈有無斑塊,硬化動脈部位等因素對餐后血壓變化的影響。今后筆者將就不同因素的動脈硬化與糖尿病患者餐后低血壓是否相關做進一步研究分析。
3.2 護理對策
3.2.1 密切觀察病情 餐后血壓下降可使心、腦、腎等器官血流灌注下降,導致或加重靶器官功能損害。餐后30~60min加強巡視病房,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及時發現患者不適癥狀,給予相關指導及護理。PPH 的相關因素中,年齡及病程為不可干預因素,對年齡大、病程長的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加強餐后血壓觀察。糖尿病患者多合并自主神經病變,餐后血壓下降是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一種重要表現[5]。糖尿病合并神經病變患者,不能及時應對進餐后神經體液因素變化而不能維持穩定的血壓和心率。對于PPH 糖尿病患者,觀察血壓控制情況,觀察是否伴隨植物神經、周圍神經病變癥狀,及時發現PPH 發生的風險,并及時予以治療。有研究表明[6]餐前高血壓與餐前血壓正常者比較,餐前血壓控制不良的患者,餐后收縮壓顯著下降,說明餐前高血壓較易發生PPH。雖然本文結果中合并高血壓對發生PPH 并沒有明顯的影響,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對血壓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仍需加強服用降血壓藥物等宣教,積極控制血壓。
3.2.2 飲食干預 醫學營養治療是糖尿病患者的基礎治療。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進食習慣不良,進食速度快,胃容量迅速擴大,造成外周血容量減少,增加發生PPH 的風險。胃排空功能紊亂是影響餐后血壓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糖尿病合并PPH 患者,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結構來延緩胃排空時間,從而改善餐后血壓下降。告訴患者飲食的熱量負荷是影響胃腸排空及內臟血流的決定因素,大量進餐比少量進餐后血壓下降明顯,飲食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限制食量,少量多餐。
3.2.3 加強戒煙的健康教育 吸煙是可防可治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煙草煙霧所含的成分有4 000余種,對機體均有毒害作用,能使血管收縮,血液流變學異常及脈率、心肌耗氧量、肺血管阻力、肺動脈壓增高[7]。告知患者吸煙的危害,控制吸煙數量,合理安排飲食,分散其注意力,以達到逐步減少吸煙直至戒煙的目的。
3.2.4 做好用藥護理 α硫辛酸可抗氧化應激,保護神經血管,遵醫囑應用α硫辛酸靜脈滴注,應用中注意避光。甲鈷胺可促進神經軸索的再生及髓鞘的形成,遵醫囑靜脈注射應用,現抽現用,使用時注意避光。α糖苷酶抑制劑可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延緩胃排空時間,緩解PPH 發生,在進餐的同時口服。長期使用二甲雙胍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加胰島素敏感性,而不刺激胰島B 細胞分泌胰島素,不升高胰島素血癥及加重胰島素抵抗[8]。本次研究中PPH 患者遵醫囑應用以上藥物治療后,并結合飲食、活動指導,餐后頭昏、心悸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3.2.5 安全活動 運動治療在糖尿病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糖尿病患者進食后1h左右血糖相對較高,不易發生低血糖,因此運動宜選擇在餐后1h進行[9]。值得重視的是餐后血液積于內臟,使循環血量降低,此時突然站立可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10]。因此,建議患者以餐后1~1.5h為運動時間點,避免患者暈厥、跌倒等意外發生。本次調查研究中有2例患者餐后將餐盤送往洗碗間途中發生頭昏、黑朦,立即臥床后癥狀緩解,經強調安全活動方法后,2例患者未再次發生進餐后頭昏、黑朦癥狀。
[1]朱丹,姜一農.餐后低血壓的研究新進展[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4(34):73-75.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指南(2010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2.
[3]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1):S1-S36.
[4]劉學員,喻智,盧水煥,等.頸動脈硬化對老年人餐后血壓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1):7-10.
[5]張潔,郭立新.餐后低血壓與糖尿病[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4):269-271.
[6]劉學員,盧水煥,黃心元,等.進食和慢性疾病對住院老年人餐后血壓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2):147-150.
[7]凌曉霞,于文江.吸煙對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電風暴患者近期預后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3):98-99.
[8]周偉宏,吳永華.二甲雙胍治療老年人餐后低血壓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12,14(9):1086-1087.
[9]吳麗琴,胡朝暉,陳育群,等.糖尿病運動治療新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2,11(3):224-226.
[10]金玉萍.老年直立性低血壓患者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10):87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