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懋
21世紀,科技的發達推動了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信息載體以及信息的傳播途徑等有了新的變化;知識成為生產資料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人們加大了對知識、文化的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的圖書館必然有新的發展來迎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圖書館的文化特性
圖書館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文化有著不可解的親緣關系。圖書館是知識密集的社會組織,負有存儲、管理、傳播文化知識,提升社會知識水平,滿足用戶知識和文化需求的職責,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有直接的推動作用,為人類文明、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圖書館資源建設發展趨勢
(一)館藏結構多元化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記載這些知識、技術的文獻大量產生,圖書館的館藏范圍日益擴展,內容不斷更新。這必然導致21世紀圖書館的館藏結構發生變化,由單一的印刷型文獻向電子文獻和網絡文獻轉化。不同的館藏又可以使讀者通過多種不同的手段獲得知識,來滿足讀者的不同需要,使圖書館的保存和傳遞職能能夠很好地發揮。
(二)資源建設特色化
豐富的館藏資源已經不再是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唯一目標,資源的特色化建設已逐漸提上日程。圖書館應視自身的具體情況,建設富有特色的館藏資源。目前,以大型圖書館為依托的中小型圖書館的特色化建設成為圖書館建設的一個新趨勢,一些全新的特色分館正在涌現,如依托上海中心圖書館的上海音樂學院特色分館,使得資源存放更加全面和集中,滿足讀者在特色資源方面博、精、深的需要。
(三)信息資源久存化
21世紀,采用方便有效的手段使信息資源長久保存也成為圖書館資源建設方面的一個重要趨勢。圖書館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既不占用太大的物理空間,又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將大量信息資源長久保存下來,便于信息資源的長久利用。
三、圖書館服務發展趨勢
(一)圖書館服務個性化
個性化(Customized Service)也稱定制服務,就是按照用戶需求提供特定服務,即根據用戶提出的明確要求,或通過對用戶個性、習慣的分析而主動向用戶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務。個性化服務的本質就是尊重用戶,研究用戶的行為和習慣,為用戶選擇更適合的資源,提供更周到的特色服務。
(二)圖書館服務人性化
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使服務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更加人性化,可以使讀者更方便地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合理地利用所需要的資源。例如:遠程服務可突破讀者地域的限制,全天候服務可打破工作時間的界限;多維服務可提供若干種館藏資源的組合式獲取;延伸服務可以為讀者提供圖書代購、資料代查、信息產品制作、專用軟件設計、專題培訓、文獻寄送等服務。如此多樣化的服務方式可以滿足讀者不同的服務需求,使服務更加人性化。
(三)圖書館服務多元化
21世紀,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由傳統的文獻服務向信息服務轉化,服務形式也多種多樣。現代圖書館服務將突破單一的館藏限制,綜合開發利用本館館藏、外館館藏以及其他網上資源,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將更為便捷,由文獻傳遞向網上信息資源導航轉變。
總而言之,與傳統圖書館相比,21世紀圖書館的服務正在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由提供簡單服務向提供多種形式服務轉變,由低效率、低速度向高效率、快捷的服務轉變,由手工操作向自動化、網絡化轉變。
四、文化強市的內涵
就文化建設的發展效果而言,無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層面建設,還是思想文化層面建設,都要有宏大的氣魄,取得令人信服的成就。在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制度、社會規范、公民素質、價值觀念、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各個方面具有超強的、領先于其他市的綜合文化實力,并在文化傳承、文化積淀、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等方面卓有成效,能夠引領全國文化潮流或文化發展走向。深刻理解這一內涵,對于定位圖書館在文化強市建設中的角色與使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五、圖書館在文化強市建設中的地位與角色
(一)明確圖書館在文化強市建設中的地位
文化強市視閾下圖書館應具備的條件:一是在硬件建設上應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層次,包括圖書館建筑設施和配套設備都要符合文化強市的標準,并能夠代表區域文化形象,呈現現代化圖書館的水平;二是軟件建設上要有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與時俱進的法律制度、先進的技術手段、現代化的服務模式以及優良的文化環境;三是擁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包括傳統載體資源和數字資源,能夠保障不同層次人群對知識信息和文獻資源的需求、圖書館資源共享和公益化服務走在全國前列。
(二)圖書館在文化強市建設中的責任及使命
在文化強市建設中,圖書館的責任是:在精神文化建設上,培養公民崇高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體現區域人文精神和文明程度;在物質文化建設上,要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設施完善、載體現代、功能齊備、服務方便的現代圖書館體系。
(三)圖書館在文化強市建設中的發展目標
圖書館在文化強市建設中的發展方向是:要以本市市情為基礎,以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為支撐,以政府和社會投入為基點,以現有文化資源為依托,逐步實現由復合型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跨越。一是在建設好大型公共圖書館的基礎上,加大基層各類型圖書館建設力度,形成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力量為輔的投資體系,開辟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共建的多元化投融資渠道;二是建立區域文獻信息中心和覆蓋全省的文獻資源服務保障體系,整合圖書館各種載體信息資源,擴大圖書館館際聯網以及與個體用戶終端聯網范圍,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現代通信技術、數字化等現代信息技術武裝圖書館。
【參考文獻】
[1]魯曉紅. 西部大開發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變革[M]//耕耘與收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2]章兵. 對圖書館的再認識、改革與探索: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圖書情報事業[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3]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