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技能的場所,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教育的關鍵。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本文對如何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探索。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提高;中學地理教學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建立在國民能夠在科學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這就要求中學地理教學不僅要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基礎知識,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基本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更需要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基本問題,從而使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等基本觀念。[1]
一、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高效的地理課堂
(一)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美國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利用已有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成為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例如,在講授“常見天氣系統”一節的“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與天氣”時,教師講述了火燒葫蘆峪的故事。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的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對方全部燒死。豈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汕頭司馬氏得以死里逃生。學生聽后疑惑重重不知這與地理有何關系,更加激發他們探究地理知識的興趣。通過老師講解氣旋,學生明白原來葫蘆峪的那場大雨不是“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制造的。因為熊熊的大火使葫蘆峪山地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也就是說,葫蘆峪下了一場氣旋雨。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產生了地理興趣,進而有效學習了地理知識。
(二)運用地圖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新課程標準明確顯示:初中地理主要使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2]然而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規律。因此要通過培養讀圖能力,實現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讀“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圖分析四季的形成;讀“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圖分析地轉偏向力的作用等等。
(三)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地理素養,是一個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地理情感等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要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應立足于我們手中的地理教材和地理課堂。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學,以大量呈現地理案例取代以往陳述性的經典結論,這就要求地理教師應該創設一定的地理情境,舉一些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例如,在講授“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時,新課開始學生對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無從分析,老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假如你是一個服裝加工廠的老板,你該如何對工廠進行選址”。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出了影響工業的主要因素有工人、原料、運輸、市場、土地等等。
二、以教師為主導提高地理課堂教學
(一)提高地理教師專業素質正確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科學重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培養“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 面向現代化”的人才。顯然要培養新世紀的優秀人才地理教師也要面臨很大的挑戰。若要提高學生素質首先地理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即地理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綜合的分析能力,板書、板圖能力等等。除此之外,地理教師還必須擁有一些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比如用數學知識求算太陽高度角,用化學知識解釋侵蝕地貌等等。總之地理教師應該做到“學高為師,身正是范”,這樣才能正確指導學生的學習。
(二)將學為主體教為主導貫穿于地理課堂。新課改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不僅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課堂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所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積極引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上升到教學的重點,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多采用發現法、探究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教學方法,讓地理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富有趣味。另外,地理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方法作出靈活的選擇和組合,做到“教學有法”與“教無定法”的最佳結合。[3]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地理教學發展。新課改要求地理教師應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地理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能力,還要關心他們情感態度的變化。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以人地關系為核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從而促進地理教學的全面發展 。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廣大地理教師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以改革為動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為目的,通過自身的積極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來打造高效的地理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胡良民,袁書琪,關偉.地理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孟春青(1989—),女,漢族,山東巨野人,碩士,單位:聊城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研究方向: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