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俊萍
摘要:要建設新農村,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和保證便是通過對當下的氣象服務作進一步完善,來提高農業的防災能力,進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農業。文章對我省農業氣象服務的現狀做了簡要分析,并指出了其所存在的問題,并對農業氣象服務的發展思路與趨勢做了探討,以供研究。
關鍵詞:氣象服務;現狀;趨勢
前言:農業生產受氣侯條件的影響很大,天氣和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每個環節都意義深遠。所以要對當地的天氣有所掌握、要懂一定的氣候知識,農業生產才能順利進行下去。氣象部門隸屬公共服務部門,其職責之一便是向社會和公眾提供農業服務。農業氣象工作要因時而動,因勢而行,要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業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的應用而做靈活調整,來滿足“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對氣象服務的新的需求。
一、農業氣象服務內容
迄今而言,我省已形成一套現代化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并且發展態勢良好。農業氣象服務屬于氣象事業基本業務,由縣、地、省、以及國家四個氣象機構構成。農業氣象服務的服務對象為廣大農民群眾,以及各級黨政領導機關。農業氣象服務每年都在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方面創造極大效益,作用不可謂不大。
防災減災、增產增收、創造生態環境是氣象部門中農業服務的基本目標。其服務內容大致可分為防災減災、人工增雨、氣象情報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四個方面。
(1)對災害性天氣做出預報。就干旱、洪澇、酷熱、低溫、霜凍等富于災害性的天氣按持續時間的長短對農業部門和廣大農民做出精確預報,以方便農民事先做好相應的防災措施來應對即將到來的氣象災害。
(2)提供決策依據。基于素日研究,為氣象部門提供災情數據,并就干旱、霜凍、高溫等氣象災害制定相應對策。
(3)農業氣象監測。通過太空上的衛星數據,以及地面上的農業氣象網數據,對天氣、氣候條件、土地的含水量、災情的嚴重度、農作物的長勢等作出監測和預測,并對氣象條件的利與弊進行分析,按照趨利避害的原則,給出利于農業生產的建議。
(4)提供作物生長及農業氣象產量預報。將關于播種、施肥等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預報提供給農民和相關部門。然后依據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作物長勢、以及氣象條件,對農作物的產量進行預測,按期提供預報結果給國家及省市各部門,從而更好地服務農業經濟的發展。
(5)農業氣候資源分析及區劃。每二到三年,就要系統地對我省各處的農業氣象資源做出分析,然后根據分析的結果來分區,以便于農業區域化生產的發展,以及全省的農業結構的調整。
(6)人工影響天氣。在每個春季到來時,都要進行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以保證作物生長所需水分的充足和預防冰雹對于農作物生長的危害。
(7)為生態建設服務。天氣氣候條件直接影響生態環境的變化,所有氣象部門對生態變化的監測,以及涉及生態的氣候資料及論據,都能對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數據支持。
二、農業氣候服務存在的問題
1.服務與國民經濟發展需要不適應。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種植業的結構也發生重大調整。當下的農業氣象服務,因為其常規而單一的特點,已無法滿足市場經濟和農業生產多樣化對于農業氣候服務的需求。為此,就要基于當地農作物的特點,及時改變農業氣象觀測的重點,充實情報服務的內容、擴大觀測品種的范圍、拓展農業氣候服務的領域,提高時效性。
2.基礎設施落后,現代化程度低。基礎設施配備不足,儀器設備過時、觀測技術落伍、資料處理慢而繁瑣、技術人員專業知識欠缺,且人員數嚴重不足,這些都無法滿足當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
3.服務領域拓展存在許多問題。本來農業氣象的服務領域拓展空間十分廣闊,但卻被一些問題拖了后腿。例如:(1)真正意義上的拓展和創新較少,預設方案和實施操作不搭,不足以形成強大的業務服務能力;(2)在設立生態環境監測點、調整農業氣象觀測內容等綜合性項目上,部署混亂、安排失當,而且步伐緩慢;(3)農業氣象業務服務信息化程度不夠,新一代現代化農業氣象服務系統仍未建立。
三、我省農業氣象服務發展思路與趨勢
1.發展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新技術
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包括農業氣候資源、草原氣候資源、以及森林與濕地氣候資源等,為農民提供示范服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依據,促進農民的致富增收。增強氣象科研在特色農業、精準農業上的應用服務能力,搞好區域農業氣候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優化生產布局,對區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進行研究,將農業自然資源根據類別和評估數據進行分區;為區域生態農業產業結構布局調整、農民致富增收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2.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抵御能力
積極開展氣象災害的預測與警示服務,鼓勵和支持農民進行當地氣象觀測,允許農村在合法的前提下設立氣象站、氣象哨,將氣象信息及時通過此種方式傳遞給廣大農民;逐步將氣象和雨量監測點在農村設立,以對當地的氣象資料有充足了解;通過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做出氣候災害風險評估,來為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提供依據;組建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氣象應急能力,以應對重大氣象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對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評估及控制作深入研究,以保證災前警示、災中跟進、災后評價及災情控制的實現;研究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及控制技術,使之與氣象部門的氣象監測網絡相結合;研究區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及其優化布局技術,氣候變化對區域糧食安全的影響及應變對策。
四、小結
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增加氣象部門對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認識,和積極采取相應措施來解決。為此,就要對氣象服務者進行專業培訓,進一步提升農技人員的專業水平,在提高氣象人員服務能力的同時,也要改進他們的服務態度,讓他們將“促進農業增產、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工作的目標,以保證提供給廣大農民更高質、更精準的氣象信息。
參考文獻
[1]畢先奎.關于做好農業氣象服務的幾點思考[J].氣象.2012
[2]牛衛東.氣象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調研與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