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訓
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論述抓住了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特征,切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是對科技創新作用的新概括、新總結,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于全面深化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深化
關于科學技術的革命性作用及其發展規律,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過精辟論述。鄧小平同志根據時代發展變化,作了進一步提升:“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這就把科學技術提到整個生產力體系中的首位,創新了生產力結構理論,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注入了新鮮內容。習近平同志根據中國和世界發展新的實際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這就進一步將生產力結構排序引入現實經濟發展動力系統,在理論上使“第一生產力”進一步嵌入經濟運行,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深化提練,為我國新階段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第一動力”論突破了“發展極限論”等絕對化觀點。西方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所能利用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少,終將枯竭。這種觀點具有促使人們節約資源的積極作用,但它靜止地看待事物,過于悲觀,有絕對化傾向。按照這種觀點,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達到發達國家生活水平是世界上的資源難以支撐的,就會推導出發展中國家不要發展了的謬論。這也是西方有人制造所謂中國“發展極限論”的一個思想根源。顯然,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盡管在特定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但科技創新可以突破此類限制。“第一動力” 論引導人們向前看,通過科技創新,不斷開發新的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第一動力”論突破了以供給或需求拉動增長的發展路徑。西方經濟學中的供給學派認為,供給本身可以創造需求,增加投資就可增加利潤、開拓市場。但現實中,在資本積累規律作用下,消費需求嚴重不足導致供求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引發經濟危機。對此,又有西方經濟學家主張以擴張性財政政策等措施增加有效需求。這雖然可以一時緩解矛盾,卻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過高,并向勞動人民轉嫁負擔,飲鴆止渴,引發滯脹。相比之下,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學發展生產力,促進消費、擴大就業,提升廣大勞動者滿足需求的能力,使供給與需求聯動,形成良性循環,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長期動力。而且,依靠科技創新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第一動力”論將社會經濟循環的“四環節”豐富為“五環節”。人類社會經濟循環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其中生產是第一環節。提出“第一動力論”,表明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原來蘊含在生產之中的科學技術獨立出來,成為推動生產發展以及其他環節發展的第一動力。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這就形成了社會經濟運行的五環序列:創新—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是社會經濟循環理論的重大創新。
“第一動力”論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優勢。社會主義制度與科技創新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培育、發揮比較優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應變能力,不是通過經濟危機而是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習近平同志說:“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搭建釋放“第一動力”的平臺
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明確了新常態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的新著力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軌道。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質上是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階段,需要把經濟發展轉換到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的軌道上。
促使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集中整合。習近平同志說:“新世紀新時期,一些科技成果轉化速度非常快,一些新產業爆發釋放出巨大能量,使我們意識到必須推動要素集合,推動協同創新,形成創新力量。”如果我們不抓住“第一動力”,就會陷入被動和落后局面。因此,必須進一步明確資源整合的方向,引導各種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集中,主攻以新科技為動力的新產業。改變舊的發展定勢,將科技創新真正擺在“第一”的位置,需要政府和企業明確優化資源配置的方向,在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上動真勁、善整合、多投入、見實效。
構建同產業鏈相輔相成的創新鏈。習近平同志指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新鏈是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也是科技、管理、經營有機集成的重要載體。創新鏈與產業鏈相聯又相異,產業鏈一般是在成熟技術支持下的相關產業鏈條,創新鏈則包括基礎研究、技術開發、中間試驗、企業孵化(商品化)、規模化生產等環節。使創新鏈與產業鏈相適應,需要企業與研發機構聯合,組成產學研乃至產學研金政聯盟。“兩鏈”融合從理論上講有巨大綜合效益,但在實際運作中往往不能很快獲利,而且需要較大的前期投入。這就需要認真探索“兩鏈”融合的具體路徑,真正將創新鏈構建起來。
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第一動力”。習近平同志注重創新的層次性,要求基礎研究和重大項目主要靠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和科研骨干力量,打造創新高地;能夠很快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型項目,多數要靠廣大中小微企業和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這可謂重大項目“頂天立地”,中小項目“鋪天蓋地”;不是一哄而起,而是一個有指導、有培訓的過程,讓創新者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實踐逐步提高。就空間結構而言,創新也有層次性。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應發揮創新的領頭雁和重要基地作用;其他城市和鎮分層跟進,以雁行式格局有序展開,形成釋放“第一動力”的縱深陣容。
健全發揮“第一動力”的體制機制
習近平同志強調,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這就要求以市場機制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激發“第一動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要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更直接地面向市場,打通科技到產業的通道,需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運行規律,盡快把創新活力更順暢、廣泛地釋放出來。同時,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使科技創新既充滿活力又形成合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領軍人才尤其重要。必須破除對人才成長、流動和發揮潛能的束縛,同時改革教育體制,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
調動創新積極性,需要切實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實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保護知識產權,鼓勵以科技成果入股,以科學的分配機制鼓勵創新,使科技人員的利益所得與創新勞動相匹配。同時,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煥發科技人員的愛國熱情和集體主義精神,建設一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科技人才隊伍。
(作者: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