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松章 1968年12月生,河南省鄭州市人。齋號“冠玉堂”。師承李剛田、孫慰祖、徐正濂、劉一聞先生。
現擔任《青少年書法》雜志主編。為西泠印社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院研究員、河南書協篆刻專業委員秘書長、河南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河南省青年書協副主席,《書法導報》篆刻版特約編輯。
篆刻創作以漢玉印和鳥蟲篆印為主,印風純凈典雅。書法創作以漢金文為主。
作品獲獎情況: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全國第五屆篆刻藝術展銀獎,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三等獎,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提名獎,全國第七屆篆刻藝術展優秀獎,第四屆中國書法篆刻電視大賽一等獎,第二屆全國銀河書法大賽金獎,西泠印社第三屆篆刻評展優秀將,西泠印社60后社員選拔展“青年社員優秀創作獎”,河南省第二屆篆刻藝術展一等獎等。
作品參加展覽情況:第二、三、四、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第七、八、九、十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四、五、六、七屆篆刻藝術展,中國美術館當代篆刻邀請展,中國篆刻院“江山多嬌”慶建國60周年篆刻展,“金石永壽”壽山石篆刻藝術展,“和平頌”神七太空飛行藝術之旅(作品搭載神七飛行),上海世博會“中華藝術·國家大師藝術珍品薈展”,東方既白——中國國家畫院30周年院慶系列藝術展,海峽兩岸篆刻名家邀請展,當代篆刻藝術大展,當代書壇名家五百家精品展,中國當代篆書名家提名展等。
著述:《中國篆刻創作解讀·漢印卷》(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篆刻章法百講》(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鳥蟲篆印技法解析》(重慶出版社,2006年)、《當代名家印譜·谷松章卷》(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秦漢私印賞析100例》(江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合著有《中國篆刻技法全書》(河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等。
學術論文多次參加重要學術研討會。參與新華出版社等多家中小學書法教材創編。作品、論文、專題介紹發表于《中國書法》、《中國書畫》、《東方藝術·書法》、《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等專業報刊。作品被中國美術館、西泠印社、中國篆刻院等收藏。
在當代印壇中,谷松章不是一次獲獎、一次出名的“暴發戶”,其書法篆刻創作及理論研究成果是三十年來一點一點積起來、一步一步被人們所認識的。并且這種對他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越來越顯示出其選擇的創作之路的價值。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松章的篆刻創作偏重于漢玉印及鳥蟲篆印,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漢玉印古雅溫潤的風格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鮮活的再現。民國以來,不少印人熱衷于漢玉印式的創作,其作品視覺效果明凈文雅,但又去古質而趨今妍。而松章則致力于漢玉印古雅美的表現,在工致流暢中不失漢印的質樸之氣,刀筆酣暢而氣味古質。這種選擇既出于他內在的氣質稟賦,也與他生長于斯、游藝于斯的黃河故土息息相關。松章傾心于鳥蟲篆印創作有年,他廣泛搜集資料,潛心研究,思考觸及到許多前人未到之處,在所著《鳥蟲篆印技法解析》一書中多有體現。他的鳥蟲篆印遠紹秦漢,兼習近人,貫通于心,自出機杼,嫻熟地掌握了鳥蟲篆印的技法規律并創立“谷家”新樣,承秦漢之精神,現時代之新貌。其漢銅印式的鳥蟲篆印作品圓轉流暢,飽滿豐潤,屈曲縝密中見古厚質樸。其漢玉印式的鳥蟲篆印紋飾古樸多變,氣息古雅,刀筆俏麗,對這種技巧難度頗高的篆刻藝術形式的出色把握,表明了他對古鳥蟲篆印的深刻理解和扎實的技巧根底。他嘗試以戰國兵器鳥蟲篆文字入印,以“印化”手段,舍棄了其中繁復的鳥形裝飾,將字形與線條簡化后納入印面,把戰國鳥蟲篆那種奇詭譎異又優雅華麗的氣息很完美地在印面上表現出來,古調新彈,頗具新意。這一領域尚屬“印外求印”的處女地,沒有任何可參考的先例,松章利用考古新成果和古文字新資料進行的篆刻創作探索還剛剛開始,但已在傳承古典中表現出藝術創作的想象力。在鳥蟲篆印創作中,印人往往會出現過分突出美術裝飾意味,炫耀工藝技巧,以至將印章刻成花邊圖案的現象。松章以清醒的篆刻意識來對待這一誤區,時刻注意保持“印味”的淳正。在他大量的鳥蟲篆印作品中,把握好篆刻藝術的印章屬性、書法屬性、工藝屬性以及美術屬性之間的度,把握篆刻藝術語言的獨立品質,表現出清醒的創作理念及獨到的形式表現力。
松章對多種印章形式均擅長。其漢白文印端莊飽滿,漢風純正。戰國玉璽風格的作品刀筆清健,古趣盎然。漢金文、元朱文等偶有涉足,也都別饒情趣。他的印很好地把握了篆刻美中古意與雅意的關系,也就是質與妍的關系,天籟的自然美與藝術家的巧思妙構之間的關系,表現出“碩人頎頎”的大度之美,而不以奇怪或者小巧炫人。
在當代篆刻創作標新立異的潮流中,或許有人認為松章的觀念有些“舊”,作品有些拘謹,個性張揚的旗幟不夠鮮明。但我覺得,這不是一種創作能力上的缺陷,而是作者對篆刻的主動把握,是對篆刻美的獨立選擇。松章以為只有深入篆刻藝術博大的傳統之中,才能獲得創新的靈感和啟示,創新不是向壁獨造,而是入古愈深,創新的可能就愈大。對于創作激情的表現,松章以為應該是諳熟傳統之后的一種自然優游,游刃恢恢,“合于桑林之舞,而中經首之會”,而不是因無知而生出的無畏。對于創作個性,松章也不去刻意追求,首先他要把握由篆刻歷史積淀而成的“共性”,自己的個性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自然形成。一味鼓吹張揚個性而無視篆刻歷史積淀而成的“共性”,刻意自我設計出一條創新之路而無視篆刻自身的規律,終將被篆刻藝術自身的“凈化”力量所排斥。
松章的篆刻集即將付梓,可喜可賀。這其中包含著他的許多辛苦、許多智慧,也包含著成功時的歡樂與徘徊時的苦惱。當然,許多年后自己再來讀今天的這本篆刻集,或許又會生出一些遺憾,但在這一過程中體現著人生、體現著價值。成果固然重要,過程同樣重要。對于人生來講,過程就是目的。松章正在追求目的、享受過程之中。如魚游水,冷暖自知,局外人不可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