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書 陳曉燕
高佩書:女,本科,主管護師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一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穩定型心絞痛,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又分為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及非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極易導致血管內皮下膠原組織暴露,引發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冠狀動脈被不完全阻塞時,引起不穩定型心絞痛[1-2]。目前在臨床中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或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是主要治療方式,由治療結果看,傳統常規的治療和護理方法一般較為有限,因此,有效預防和治療仍是常規治療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由于疾病反復發作且病程較長,多數患者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早期癥狀以及術后并發癥并不十分明確,因此,稍有不慎,極易出現不良并發癥狀,導致病情的再次復發,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的同時,增加患者的不安全感以及焦慮、抑郁程度,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為了更好地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患者術后的安全感,為患者術后恢復創造一個良好環境,我院嘗試將全程健康教育表應用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護理中,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確診并接受治療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45 ~74 歲,平均(58.12 ±3.72)歲;其中前壁梗死18 例,下壁梗死17 例,廣泛前壁梗死5 例。試驗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46 ~77 歲,平均(59.72 ±3.84)歲;其中前壁梗死20 例,下壁梗死16 例,廣泛前壁梗死4 例。經過排查,兩組患者無1 例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及其他器官功能不全、有明確細菌病毒感染、急慢性炎癥性疾病、系統性炎癥性疾病者;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慢性白血病、各種原因致凝血功能障礙等血液系統疾病、合并周圍血管性疾病或栓塞性疾病者;肌炎/肌病、腫瘤進展期患者。經檢驗,所有患者均無1 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期應用低分子肝素、停用低分子肝素12 h 內患者以及房顫或靜脈動脈血栓形成需長期服華法令抗凝患者。入組患者術前均累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9 個月以上。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我院對兩組患者統一進行臨床上經皮冠脈介入治療以及常規的護理以及健康教育模式,用藥采取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但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繼續接受全程健康教育表干預措施,主要包括表現癥狀、并發癥和注意事項3 個方面的內容。
1.2.1 表現癥狀
1.2.1.1 內容(治療前)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一般早期并發癥狀較為普通,常表現為發作性胸痛、胸悶、心律失常等癥狀,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因此在全程健康教育表中,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早期表現癥狀應該作為首要健康教育的重點對患者進行宣教,以便引起患者的注意,盡早對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
1.2.1.2 形式 對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表現癥狀,主要采取集體宣教的方式,以宣傳冊的形式對患者進行發放,并以病房為單位,由護理人員進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早期癥狀講解,并輔以個別輔導,可結合患者具體病情,使講解過程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1.2.2 并發癥
1.2.2.1 內容(治療中)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在治療后極易出現臨床并發癥等不良事件,如再發心肌梗死、中風(缺血性、出血性或類型不能確定)、復發心絞痛、再次血運重建等,這些并發癥不僅使患者產生較大的不安,而且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因此在患者剛住院時就應該加強患者的預防意識,特別是在經過介入治療后,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基本并發癥的早期癥狀以及預防方式,并給予適當安慰勸解,并叮囑患者定期復查,一旦發現并發癥癥狀,應立急治療。
1.2.2.2 形式 在患者剛入院時建立患者基本信息調查表,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仍以集體講授的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講解,在日常應加強對患者臨床癥狀的監護,一旦發現不良癥狀及時向醫師匯報。當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應有專人每周對患者進行隨訪,定期與患者交流,詢問患者目前的病情,并給予適當指導,并叮囑患者以及家屬繼續做好并發癥的預防工作。
1.2.3 注意事項
1.2.3.1 內容(治療后) 在宣傳冊和集體宣講時,護理人員要重點宣教指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項,在日常飲食時,尤其是出院后,要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優質蛋白及纖維素的食物,少食甜食、膽固醇高的食物,忌煙酒,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家屬應常伴左右。
1.2.3.2 形式 除了發放健康教育表以及電話隨訪外,我院主要采取光盤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宣教,根據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病癥特點以及注意事項,由護理人員錄制光盤,分為“飲食篇”“運動篇”“病癥護理篇”,護理人員從3 個方面對患者進行注意事項教學。在光盤中護理人員還錄制了一些代表性的飲食制作過程、鍛煉方式對患者進行具體范例指導,保證依從的連續性,以圖文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全程宣講。
1.3 觀察指標 在不安全感方面,我院主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負面情緒進行測評,將測評得粗分×1.25 =標準分,標準分>50分者即可以確定為焦慮狀態或抑郁狀態,患者的抑郁或者焦慮情緒越深,不安全感越高[5-6]。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進行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50 51.83 ±3.74 33.02 ±3.50對照組50 50.81 ±3.13 43.82 ±3.03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抑郁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抑郁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抑郁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50 47.32 ±5.92 31.82 ±6.23對照組50 46.81 ±6.12 39.71 ±4.37
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病較急,危害較大,極易給患者帶來較大創傷,嚴重危害患者生命。有研究表明[7],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癥狀發作不到1 h 內接受治療的患者6 周死亡率為3.2%,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精神壓力以及負面情緒,極大增加了患者的不安全感,因此,幫助患者掌握疾病早期癥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有著重要意義。為此,我院有針對性的將健康教育方式融入患者的常規護理之中,借以此影響患者行為,消除治療過程中潛在的危險因素,有效預防疾病,保證患者對醫囑的依從性。在患者不安全感方面,由于急性冠脈綜合征一般極易復發,有著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患者表現較為痛苦,因此在術后,患者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滋生不安全感,極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如表1、表2所示,試驗組患者在采取全程健康教育表的護理模式之后,術后的焦慮、抑郁得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全程健康教育表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消除不安全感,重新樹立樂觀的態度以及恢復的信心。
全程健康教育表以認知療法為基礎,通過向患者傳授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知曉率,以此消除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提高臨床治療效果[8]。從本次研究看,針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全程健康教育表主要包含3 個方面,即臨床癥狀、并發癥以及注意事項,時間從患者住院開始直至出院,有針對性、有重點對患者整個治療過程進行健康宣教,既提高患者對疾病的知曉率,而且為患者出院后疾病的繼續防治提供了科學參考,使患者做到有據可依,較傳統護理,不僅更加體現護理的連續性,而且使整個護理過程以及宣教方式更加富有人文氣息,從而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盡快建立安全感,為患者的連續治療贏得寶貴時間,提高了臨床治愈率以及生存質量。護理人員要重視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力求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糾正患者的負面態度和信念,保證醫囑用藥的連續性和有效性,充分發揮患者的主動性,對患者的長期恢復是有益的。
[1]潘燕春,張陽芳.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急救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3):1237-1238.
[2]袁海珍,楊水秀,李 俠.患者及家屬全程教育的護理模式在化療患者行PICC 置管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11):108-109.
[3]范玉蘭,徐 曉.急性冠脈綜合征352 例護理體會[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5):521-522.
[4]馬先莉.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搶救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20 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7):28-29.
[5]武翠鳳,潘玉印.階梯式健康教育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12,25(4):302-303.
[6]覃瓊芬.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對成人AIDS 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20):13-14.
[7]楊麗娟,隋 捷,劉曉波,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護理干預及健康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2):39-41.
[8]林曉華,楊 平,林靜宜,等.急性冠脈綜合征30 例圍術期整體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