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萱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是現代社會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更是數學教育教學自身發展的需要。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將生活于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增強數學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許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教師更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善于情景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巨大魅力。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數學生活化教學呢?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數學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數學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著重視基礎知識講解,忽視培養學生興趣的現象,嚴重制約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立足于實際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作用于生活,因此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難題,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就小學生而言,其思維是形象的、具體的,因此進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尊重了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生活體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通過生活化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自覺地運用所學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難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背景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把數學知識問題還原到生活原型、活動情景和矛盾沖突中,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數學的學習。低年級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題改變為一個個生活場景、一幅幅畫面,就是以情景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生活背景中學習數學。對于舊教材中一些脫離現實背景的內容,我們可以對其進行“整容”,利用實物、實例、動手操作、童話故事等創設情景,還可以現代媒體再現生活。如教學“簡單的統計”,教師啟發學生用畫“正”字的方法統計教室內不同顏色的氣球的個數,教師先利用媒體展示生活場景:同學們正在裝扮“慶祝元旦”聯歡會的教室,在教室的周圍掛著不同顏色的氣球,有紅、黃、藍、綠。提出問題:老師想知道各種顏色的氣球分別有多少,誰能告訴老師?面對這樣一個真實的 情景學生很快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他們忙碌地觀察、記錄,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情景的刺激下,學生興致盎然,他們的學習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維由淺入深,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統計方法,在親身經歷數據搜集的過程中體會到統計思想方法的價值。
2.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學生探索的材料
如利用在超市中購物后的小票,我們可以研究統計表的有關知識,可以研究商品中“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再如:教學平行線的畫法時,學生如何畫平行線呢?我就啟發學生觀看紗窗平移,是什么保證窗戶邊平移前后所在的直線一定互相平行?(靠著軌道滑行)那么我們在畫平行線時也讓它有個依靠(對、靠、移、畫)這樣學生理解了難點,畫平行線就受到了啟發。這樣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從數學的角度研究和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逐步形成數學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還有利于學生從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客觀事實出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數學問題并進行思考、探討,獲得對數學的真正理解。
3.獲取與數學知識相聯系的生活現象
生活中有許多學生熟悉的現象,我們可以把它們與數學知識、數學方法、甚至數學思想聯系起來。如:計算5.1-2.3+3.9-1.7,這是同一級運算,調換數的位置,數與數 前 的符號要一起移動才可以是計算簡便,但有些學生加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干擾,對運算符號要怎樣變化始終搞不清,單純地依靠講解難以奏效。我引導學生并把它與學生調換座位是人和書包要一起移走聯系起來,他們從生活經驗中一下子據悟到了問題的實質,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又如:教學+1與-1相加時,可以互相抵消時,可以叫一名生在講臺上演示一下,先站在一個地方,向前邁一步,又向后退一步,最后又回到了原位。
三、結語
總之,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必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能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使學習變得通俗、有趣、生動,使數學教學實踐變得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