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摘 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材培養模式的重大進步。傳統教學模式主要強調教師的講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把學生的頭腦當成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能力的發展。如何在高中物理新課改理念下,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課題,也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關鍵詞】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學
一、興趣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有位哲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物理課的興趣,這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興趣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實踐也證明,對學習沒有濃厚的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去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的強烈的探索欲望,盡可能地增加情景教學,引導學生把“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資源。
用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類的興趣與好奇心緊緊相聯,培養好奇心的關鍵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之外,即出乎意料以外。
人的心理活動起源于問題,有疑問才會思考。疑問是學習新知識、產生新思想、發展新觀點的起點。一個好的問題能引發學生極大的興趣和探究熱情,從而使其主動參與物理活動。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為了有效地發展學習,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學應該讓學生“在做中學”,使學生養成創造的習慣,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科學的核心是探究,也是培養學生興趣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中學物理教學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科學探究、理解物理知識、學習物理技能、體驗物理過程和方法,進而理解物理學的本質,形成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探究性實驗教學是通過:創設情景→提出假設→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學以致用,這一過程,注重實驗過程,尊重學生探究欲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發現法教學”,他指出:把一門科學教給一個人,不是要把他的結果記在心頭,確切地說,就是要教給他參與知識建立起來的這一過程。實驗設計是一種要求較高的實驗能力,高中階段要求較高。它主要過程為:提出實驗課題,設計實驗方案,討論方案的可行性,實驗操作,對實驗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在設計實驗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創作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建立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思維信息多邊交流的新型關系。
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運用物理學科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時,教師本身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熱愛物理學科的情趣,帶領學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秘,就會對學生的興趣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經過精心設計,將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廣泛搜集物理學科最新成果,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包裝,隆重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實驗法、談話法、調查法、文獻法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方式中解脫出來,進行自主式研究性學習,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先進的教學媒體走進課堂,教師還可以借助投影儀、計算機等先進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
三、加強實驗教學
高中學生不愛學習,喜歡調皮是普遍現象,但是對新鮮事物、奇特的東西有一種非常好奇的心理特點,并且表現出極強的執著精神和強烈的探秘需求,多數學生對物理實驗抱有濃厚的興趣,樂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秘,都希望自己能夠掌握一些實驗操作技能。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個積極的心理因素,創造條件,加強實驗教學,值得提出的是,這里所指的實驗絕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和課外小實驗,實驗教學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課下;可以使用實驗室所配備的器材,也可以自備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進行實驗,經常使學生身邊的熟悉的物品做實驗,更有利于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發。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教材內容,巧妙安排現象明顯、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實驗,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不言而喻。還可以改進實驗教學方式,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或學生演示實驗,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物理知識,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實驗器材,觀察儀器的構造,體會工作原理,分析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歸納實驗結論,得出物理規律、原理、公式,體驗物理世界的奧秘,消除對物理知識的神秘感,認識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養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直接興趣和操作興趣,使學生想學、善學、易學、樂學。成立物理實驗小組,開展課外活動,進行小實驗、小制作,搭建學生之間交流、學習、討論問題的平臺,也是發展物理興趣的好形式。
四、授課緊密聯系實際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自然界的現象、生產技術中的問題、生活經驗中的事實等各個方面與物理知識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從觀察自然現象和研究社會生活實際中引出物理問題,把教學與生活問題、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結合起來,不斷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了解生產,認識世界,源源不斷地提出生活中的問題,又通過所學的知識解釋分析物理現象,使學生覺得生活中充滿著物理,物理就在他們的生活中,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從而保持學習物理的興趣。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物理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回到實際中去,幫助學生消除知識結構上的疑點,如講授了勻速圓周運動以后,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高速公路轉彎處為什么外高內低,學習了動量定理以后,應引導學生解釋從高處跳下為什么要做下蹲動作。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有關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講授家庭用電后,可以布置學生實際調查自己家里的用電情況,并計算選用的保險絲規格,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感到學有所用,進一步理解、掌握物理知識,從而保持和穩定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師講究授課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教師賴以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信息媒介,語言深入淺出、形象生動,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象生動的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表象,促進學生的想象。直觀形象的教學語言最常用的是比喻法和模型化。如在講解質量和慣性的關系時,為了使學生加深對當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不容易改變時,就要盡可能地增大它的質量,當要求物體的運動狀態容易改變時,就要盡可能地減小它的質量的理解,以結合體育運動現象充分說明,身材苗條模特不可能充當拳擊運動員;而略有臃腫的拳擊運動員不可能充當短跑運動員或體操運動員。如說到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徑等于100m的大球,那么原子核只相當于直徑為1cm的一個小球。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聯想的余地,既降低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難度,又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經驗表明,教師組織教學時注重語言的直觀形象性,能夠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求知的快感和啟發學生的智力,增加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