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軍
【摘 要】什么是教學藝術性?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英國哲學家、教育家羅素認為:“教育就是獲得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傳授的藝術。”以上從教學的吸引性、效用性、表演性等不同側面揭示了教學藝術的內涵。我認為,教學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藝術參與性和愉悅性,教師既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更是學生參與行為的欣賞者、點評者、關注者,學生在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中,既獲得了參與的樂趣,同時也掌握了教學內容。
【關鍵詞】物理;教學藝術性;有效課堂;引導作用
教學藝術是通過誘發和增強學生的審美感以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這種手段的運用能使學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積極愉快的求知氣氛中,獲取到知識的營養和美的享受。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成功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掌握了這種藝術,就可以使物理課滿堂生輝,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情緒。物理教學藝術是物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技巧的高水平發揮,是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勞動的集中體現。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下面僅就課堂教學,談談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
一、教師要善于設計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造藝術教學的氛圍
即使是剛學物理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知識的了解總有些“前科學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誤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景:實驗裝置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由于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那么準確界定一樣,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接著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這樣的引入,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來,具有可操作性,創設的簡易實驗把學生帶人一個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就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結論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只有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學內容變美、變活,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中,實現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學生將對物理學和物理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樣才能產生出藝術的效果。
二、教師要善于運用藝術語言開展教學,實現有效課堂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吝嗇鬼不慎掉入河中快要被淹死時,岸邊有一人準備將他拉上岸,于是在伸出自己的手的同時說:“請把你的手給我,我把你拉上岸。”可那溺水者就是不肯把自己的“給”岸上的人。而另外一個人同樣伸出自己的手,卻很快把溺水者拉上了岸,原因就是他說的一句話:把我的手給你,請抓住,我把你拉上來。兩個營救者目的和做法完全相同,可第二個人卻抓住了對方的心理,注意了語言的藝術性,成功地將溺水者救上了岸。這雖只是一則笑話,但卻告訴我們注意語言藝術的重要性。一堂物理課,從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來看,都要求我們不能只注意體現物理的科學性、嚴密性,只體現物理學的難、抽象等等,更應注意語言表達的藝術性,充分把握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使用一些相聲藝術,充分利用漢語言文學的寶庫,加入一些合理的幽默,使課堂松弛有序,使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調節,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在藝術的氛圍中學習物理,使他們聽得輕松,學得自然,同時能使學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對物理教師的親切感。
在語言藝術方面,還應包括必要的形體語言的配合,教師的一個點頭,一個微笑,一個轉身,一個停頓,一個徒步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語言魅力是無窮的,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它,使其能充分發揮其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從生活中獲取的經驗,學生感受比較深。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在物理的教學過程中,把學到的物理規律,力求使之貼近生活,去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現象,把物理規律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對號入座。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規律的理解,又會使學生覺得物理知識非常用,從而激發出對物理的濃厚興趣。例如在講授蒸發時,可以先給學生講一個生動的貼近生活的故事:中國的茅臺酒在參加國際評酒會時,國外參展的酒,由于其包裝精美,受到與會廠商、官員青睞,而中國的茅臺因包裝粗糙無人問津。這時中國外交官急中生智,立即將一瓶茅臺摔在地上,此時展廳內酒香飄逸,從此茅臺酒打入了國際市場,馳名中外,給國家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接著問:“飄逸的酒香怎么來的?”引入所講的內容。接著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蒸發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蒸發的概念。最后,利用學生舉出的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曬衣服的例子,啟發學生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四、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實驗探索”,體會學習的樂趣
教科書中呈現的知識,通常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已形成定論的知識,固然學生在學習時并不是去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或聯系,但它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輸的一切,把自己充當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會以自己的認識基礎、心理狀態為依據,有選擇地吸收外部輸入的各種信息,教學藝術的“基調”就在于找準學生心理狀態的“固有頻率”,使教學信息收發達到同步,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同時,物理知識的傳授,它應是一個學生自己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習活動不僅是由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實驗探索”可以深化學習興趣,這一過程,教師應處于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要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講的過多,統的過死的弊端,使學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環境中學習物理。
五、教師要善于充分挖掘物理自身美的藝術性
物理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之美。教師要努力去發掘出來,并通過自己的教學將它藝術地展現給學生。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觀察、體驗、欣賞物理的美的話,物理學仍只是一堆事實和公式的堆砌,物理學習也只會讓學生望而卻步或索然無味,學生最終的體會也只是物理難學。只有教師通過立美活動,在知識教學_中融合美的發現、美的表演、美的意境,使學習在主動探究的愉悅心境中進行,使物理教學成為求真與立美的統一。物理課堂教學就是要充分去展示這些美。
例如,物理內容的簡單美表現在物理概念、規律的表達上,科學、準確、簡潔。熱是眾多物理學家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問題,卻以“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十個字做了結論;物理學的對稱美,給人一種圓滿。勻稱的美感,運動與靜止,勻速與變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電”和“電生磁”,平面鏡成化電荷的正負。磁場的兩極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質存在、構成、運動及其運動規律的對稱性而產生的美感。物理學理論內部相互間的融洽而展現和諧美,自由落體、豎直上拋、下拋以及各種直線的勻加速與勻減速運動都可以統一于運動學的速度和位移兩個公式中,牛頓力學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體與天上的星體統一起來。神秘的對稱,驚人的簡單,美妙的和諧,均是物理學中無窮的美。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享受到物理的美,使我們的課堂也更加完美。
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藝術的效果,最終實現有效課堂
上課具有教學藝術,必然會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藝術和教學效果緊緊相連,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肯定沒有教學藝術。教學藝術和教學效果是成正比的。教學運用了精湛的教學藝術,學生就樂學上進,大敞心扉,思維活躍,或浮想聯翩,或低首心折,或暢所欲言,或流連教境,學生開竅,閃爍著他們聰明睿智的火花,教學順水推舟,將出現教學的最佳境界,師生合作共同收獲教學效益的碩果。總之,教學藝術的含義中必須具有向生性、吸引性、綜合性、獨特性和效果性等因子,缺一不可。所以教學藝術的含義應該是;教師激勵學生樂學,為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技術,富有個性形象的完美綜合。
張弛有度的教學節奏課堂教學要在有限時間內按時完成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學的節奏既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與接受能力,又要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使學生學有所得。正如古人所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上課之初,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這一節課上來,形成有意注意。在講授新課時可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無意注意,但在講授教材重點、難點時,節奏要放慢,使學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解決問題。而對那些學生一看就懂的簡單知識,教師只要略加提示,一言帶過,加快教學節奏。當學生保持一段時間的高度緊張的有意注意后,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講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學生適當放松。在課堂要結束時,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提出明確要求,使學生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有意注意。張弛有度的教學節奏,使學生思維進入積極、活躍的境界中。
參考文獻:
[1]張武升著.《教學藝術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杜威.《藝術即經驗》.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