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摘 要】項目式學習是以“項目”為形式,“成果”為目標的一種學習模式。項目式學習強調情境真實具體,學習途徑研究手段多樣。其主旨在于讓學習者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以發展多方面的能力,借此應對未來工作生活的實際需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較新的學習模式也會面臨一些問題,例如班級規模的大小以及學生的適應程度都是本文將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項目式教學;英語;問題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語言教學的教學模式。它符合語言學習的認知過程,滿足內部心理機制與外部環境所需的基本條件與語言的發展,即社會交往。以“項目”為形式,“成果”為目標,通過團隊合作,使學生在項目過程中思考和探索,鍛煉他們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應該指出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式的教學也需要結合其他的教學模式,這樣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項目式教學的特征
項目式教學是一個相對較為具體的學習項目,它充分調動學習資源和實踐經驗,優化利用內部資源,并探索創新以獲得更完整的知識和專業知識。它是專業技能的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學習發展模式。
該項目教學的基本特征是:①研究內容的全面以及開放性。參與項目學習的問題大小不一,但都是全面開放的。綜合性是指項目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的學習,包括知識、技能等多方面;開放性是指它不局限于書本,不局限于從某一個角度來看問題,這個問題相關的是實踐,不斷的變化和發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②學習情景真實而具體。根據學習的要求,項目通常是基于未來的工作和學習,學習者有現實的、具體的需要以探討該項目的解決方式。③研究手段數字化和網絡化。項目學習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下學習。學生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結合自我學習和協商合作,在實踐中學習。④學習的路徑是多樣的,并且在合作中完成最終的目標。項目的學習往往需要通過實踐經驗,學習書本知識,發揮創造想象等多種途徑來完成,項目教學能使學生學會在探究的過程中與不同水平不同特性的同學進行合作以達到最終的成果。⑤學習收獲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學生在進行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也需要具體實踐操作。不但鞏固了理論知識也增強了實踐操作的能力。并且在與其他同學共同協作中學會合作。
二、項目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項目是教學除了是一種教學模式以外它也融合了多種教育理念。這其中包括建構學習理論,多元智力理論,終身學習理論。
建構學習理論是指學習者基于與外部環境的作用。建構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積極非被動地建構知識。項目式學習就是通過真是的情境讓學習者建構個人的知識系統。
多元智力理論則是強調每個個體的差異性。每個學習者都有其特點長處。在項目式的學習中學習者將根據自身的長處解決問題。項目式教學其重點在于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學生通過項目式教學可以獲取更多地社會實踐經驗為將來的工作做準備。通過項目式的學習,學生在發揮自己各自優勢的同時也將提升其相對較為薄弱方面的能力。
終身學習理論。終身學習理論強調了社會化的培養以及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理論需要學習者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習能力。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在完成真實目標的過程中發展學習者自身能力的學習方式。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將會盡可能地為學習者提供機會和條件讓學生自己完成項目目標。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終身學習者
三、項目式學習需要注意的問題
項目式學習不是一種簡單地教學模式,其教學目的的實現主要是基于教師合理地指導。它要求教師有足夠充分的理論以及教學實踐的經驗并且教師需要具有相當的靈活性以及極大的熱情來面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突發的不可預料的問題。在比較大的班級中往往需要更多地師資投入。教師之間需要協調與平衡。隨著班級人數的增加,更多地精力和設備以及資產投入將會增加??紤]到師資的有限以及各方面外部條件的限制,項目式教學并不適用于較大的班級。
四、學生在項目式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在項目式教學中,尤其是當今的大學生,他們學習英語的環境多半曾經是以教師為主題的學習環境?,F在讓學生轉而融入項目式教學有一定的挑戰。他們往往需要更多地努力來適應項目式的學習模式。由于類似學習經驗的缺乏,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面臨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將很可能令他們受挫。項目式學習同時也是一個團隊學習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中管理問題也值得重視。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可能會導致其間的矛盾沖突,并且在該項目中成員的分工有所不同,努力也會有所差異,這些將會導致的問題不容忽視。這要求指導老師善于管理協調以建立合作者之間良好的關系和合適的溝通方式。指導老師應善于協助學習者解決各種問題,選擇構建合適的團隊完成目標在團隊中建立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高艷.項目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界,2010(6):42-48.
[2]劉祥福,蔡蕓.浸泡式英語教學實驗報告[J].現代外語,1997(3):44-51.
[3]劉景福,鐘志賢.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2(1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