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熠琳
古人有云:“師道尊嚴”,更有天、地、君、親、師之說。這種思想的流傳使得我們現在的老師們不能接受或難以接受教師所授知識被學生的沖擊和冒犯……這種教育的誤區無疑會扼殺學生的個性。然而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社會信息化、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我們只有通過個性教育,才能培養出現代化的人才;也只有通過個性教育,才能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一個動作,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表情都會影響到你的學生。你給學生一個肯定的鼓勵,那么學生就會回復你一個好的反饋;你給學生一個否定的批判,那么學生自然也會垂頭喪氣、失去信心。下面我就具體引用兩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一、無情的扼殺個性
也許大家都對這段教學案例不陌生:
師:同學們,雪化了是什么?
生:是春天。
接著老師批評了這名學生,告訴他正確答案:是水。
我們不禁感嘆這名學生絕妙的想象力,更扼腕于這名教師及不藝術的教學手段。這名老師也許沒有想過:所謂的正確答案毀滅的不僅僅是一個“錯誤”答案,它扼殺的是學生天真爛漫的個性。
反之則不然,如果這位老師可以贊賞的給予肯定,鼓勵和提倡創新的思維和個性的展現,也許日后這名學生會成為一個浪漫的詩人……
二、展現個性的光芒
我讀了這樣一個教學片斷,下面與大家分享:
在小學語文《落花生》一課中,學生質疑:“老師,課文中桃子、石榴、蘋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呢?”
我馬上肯定這位學生愛動腦筋,然后抓住疑點引導學生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閘門打開了:
生1:“老師,我覺得桃子把果實高掛枝頭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覺得這沒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長的同學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華,你能說是炫耀嗎?”
生2:“我就比較喜歡蘋果、桃子,它們既好看又好吃,還富有營養。”
生3:“我也喜歡蘋果、桃子、石榴。它們掛在枝頭為自己作廣告就不好嗎?”
……
師:“不管是表現自己也好,還是默默無聞也好,我們都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p>
同樣是學生給出了一個個性的答案,這名教師沒有對此進行扼殺,而是以此為契機,給了學生們一個感悟、交流與溝通的機會。在無意中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張揚了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的個性之光感染了整個課堂。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進行的個性教育的典范。日后的我們也會走上三尺講臺,我們一定要向這名老師學習。
綜上一正一反的教學案例,促使我們思考:什么是個性教育?怎樣才能進行個性教育?
所謂個性教育,即發展個性的教育,也就是重視個性、發揮個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素質提高相結合的教育。
新課標中要求“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由于人的先天素質及所在環境的不同,學生中必然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教師理應從全體學生出發,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進行個性教育。
為此,我認為要做到個性教育教師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深入的了解你的每一個學生。因為只有你了解他們的喜好,你才能在他們有創新、有個性的時候不感到慌張失措,不去硬性的糾正正確答案。常言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雖然這并不是講的教育,但我認為是一樣的道理:只有深入徹底的了解才能正確與果斷的引導。
(2)教師要完全把握教育的目的,不要輕易對學生說錯。像第二名老師那樣,學生的答案有異議不要緊,他的答案有偏頗也不要緊,重要的是最終將學生引導到真正的目的上即可。至于過程,不要輕易對學生說錯,現在普遍看來不都已經將“標準答案”改為“參考答案”了嗎?
(3)教師自身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我們說要想倒滿一碗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如今的學生的視野再不像我們學生的時代,現在有Internet,有假期可以外出旅游,甚至可以出國度假飽覽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作為老師再不要抬著高昂的頭顱不屑一顧,只有不斷的學習與吸收,我們才能填滿年齡的代溝。
最后,我要說:世界上本就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治觀念……現如今的社會可以容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又為何不能接納學生那張揚的個性?教師本來就應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與學生本來就無所謂地位的高低而只存在術業的交流。讓教師走下教育的神壇,真正的融入學生發掘“因材施教”的魅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閃現個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