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要:中國的民間曲藝音樂文化淵源流長,每個地方都含有獨具民族特色的戲曲音樂。而在歷史文化悠久的浙江麗水,也孕育著獨具特色的說唱藝術——麗水道情。文章對麗水道情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推進麗水道情的傳承和發展,促進麗水民間曲藝音樂文化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麗水道情 傳承 保護 發展
中國的民間音樂,可以說是具體的,也可以說是抽象的。其中的戲曲發展尤為廣博。麗水道情是一種說唱形式的戲曲,有著自己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屬性,它是麗水人民的口頭文學,是麗水民間曲藝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麗水道情演唱曲調通常一曲多用,多為拿現成的漁鼓節奏和旋律直接填入不同的唱詞而成,是一種典型的“說唱藝術”。其唱腔不受限制,可按本人的嗓音特點自定音高,自由發揮。演唱時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筆者想通過對麗水道情現狀及傳承發展進行研究,了解麗水道情,保護麗水道情,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了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麗水道情的起源
麗水道情又稱漁鼓道情,流傳于松陽和遂昌兩縣。麗水道情源于何時,眾說不一。一般認為源于唐代道教的“經韻”,后吸收詞調、曲牌,演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也稱“道歌”。因唐代著名道教法師葉法善是松陽縣人,他家四代為道,精通道教音樂,被唐高宗召入宮內,并封為越國公,拜鴻臚卿。晚年回故鄉松陽建道觀,唐玄宗親賜名“淳和仙府”。葉死后,唐玄宗又作《葉尊師碑記》悼法善,故麗水道情的形成是受道教音樂影響的。麗水道情的興盛期是晚清和民國初年,抗日戰爭后逐年減少。在交通阻塞、信息封閉的年代,走村串戶的曲藝藝人充當著信息的媒介,成為舊時代農工士商、村夫民婦接受教化、享受藝術的主要來源;在抗日戰爭時期,麗水道情成為了新文人喚醒民眾的號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麗水道情繼續為我國經濟建設鼓吹吶喊。麗水道情繼承了金華道情“唱新聞”的特點,有說有唱,以似說似唱的唱句為主敘事,以聲腔塑造人物,唱詞口語化,并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內心世界的刻畫,輕敲重擊,扣人心弦。表演語言以官話為主,夾帶遂昌、龍游、金華等地方或俗俚語。從鄉音土語到唱腔唱法,從心理刻畫到情趣韻致,都有獨特的藝術特色。新中國成立后,著名藝人有松陽的劉新滹、葉華燦、劉福運,遂昌的吳炳榮、潘長壽、陳秋余等。至今,專業藝人已不復存在,只有小數傳人在村里業余演唱以自娛或應邀在一些文藝晚會上表演。
二、麗水道情的藝術特征
麗水道情沒有固定的曲調,常常由演藝者自行根據嗓音特點和說唱曲調隨意發揮,以好聽入耳為目標,因此,麗水道情在很長時間內流派紛呈,在曲藝界獨樹一幟。由于其演唱曲調的自由性以及說唱相結合的特點,且只有部分搜集人搜集整理下一些音像資料,學徒仍舊通過師傅口頭傳承的方式進行表述,麗水道情的發展至今沒有被記錄下譜。由于內容的時代性,大部分都是由演唱者根據一個中心,臨時進行填詞,再與道情的基本曲調進行結合而演唱。這對作者的文化要求、時事了解以及對道情的理解需要深厚的積累和較高的要求。
麗水道情的內容大多以民間故事和戲劇曲目為主,亦可即興編詞演唱,比如譴責邪惡,勸人為善等。經過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傳承與創造,麗水道情的藝術寶庫題材豐富,其故事都源于麗水民眾的生活經歷,取材于發生在麗水的社會新聞,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民間生活的濃厚氣息和思想感情。
麗水道情多為單檔坐姿說唱,以竹筒作鼓板,情簡作鑼鼓。藝人演唱時,左手抱漁鼓在懷中,并持竹板或竹簡節拍,右手用除母指外的四指擊漁鼓底面,發出“崩崩、七崩崩、七崩、崩七”等可隨意變化的不同節奏。演唱者邊唱邊演奏,且一人多角,以敘事為主,代言為輔,語言以本地方言為主兼帶語讀音(地方普通話)。代言時,要裝男象男,裝女象女,模擬雞鳴狗吠、嬰兒啼哭的聲音,也要越象越好。藝人說:“道情道情,道出根源,唱出情”。麗水道情曲目十分豐富,分正本和湯(攤)頭兩類。正本前的短段曲目,稱為“湯(攤)頭”,用以招徠和等待聽客,如《十二月花名》《二十四節氣》《武松打虎》《秦香蓮闖宮》等。湯頭多無故事性或只有簡單情節;湯頭之后所唱的“正本”曲目,既有傳統的,也有新編的,以傳統為主,有《雙珠鳳》《玉連環》《吞蛇記》《西廂記》《西游記》《青梅記》等60余個。
麗水道情還有“擅唱新聞”的傳統。新聞有大有小,大新聞為長篇,列為正本演唱,小新聞為短篇,多用于“湯頭”。其曲目有《戒烏煙》《剪辮子》《殺漢奸》《送子參軍》《土地回娘家》等。
麗水道情的音樂氣質平和,屬五聲音階,旋律以級進為主,跳進相間,整個曲調由經過反復或變化反復的主曲體形式單一反復構成。在伴奏上道情的形式多以附和以上演唱曲調進行伴奏,類似于節奏鼓點式的打擊樂敲打也是這類曲藝的特點,與唱句語音的強弱相符合。有時也作為簡單的連接部,為下句唱句或者唱段作一個鋪墊,烘托出一種娓娓道來的氣氛。
三、麗水道情的傳承現狀
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基于農耕文明的麗水道情的傳承與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從事麗水道情表演的藝人,在麗水的只有十多位。這其中大部分是來自各行各業但對道情藝術有高度熱情和愛好的商人或學者。他們把道情當做自己的另一份事業,把道情的保護和傳承視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現今愿意學習和表演這門藝術的年輕人非常罕見,靜心觀賞麗水道情的人也多半步入老年。經濟的繁榮,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現代文明和現代傳播手段的進步,人們的眼光和興趣一下子被五光十色、應有盡有、充滿誘惑和刺激的現代節目所吸引。道情藝人們受到冷落,借此謀生的藝人逐日減少,那些鮮活的音容笑貌、悲壯的沙場拼殺、富麗的宮殿樓閣、纏綿的愛情故事、激烈的善惡之爭、無盡的人間恩怨,統統沉默了。靜心觀賞聽道情的多半是些老年人,大部分年輕人對此不屑一顧,后繼乏人,給傳承和發展帶來了難度。
四、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隨著經濟和現代化的不斷快速發展,麗水道情的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老一輩道情藝人的老齡化,而青年人對自己本土的傳統曲藝不感興趣,不愿學唱,導致傳承的脫節,麗水道情正面臨著傳承無力的現狀。
麗水道情是一種具有極強的地方性、民俗性和獨特性典型的民間文化藝術,是以口頭傳授為主要方式,非文字記錄的、寶貴的、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麗水道情藝術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通過先繼承再發展的方式,正確處理傳承保護和革新發展的關系,讓舊時代的音樂不單單只是舊時代的音樂,加入新的元素和思想,通過社會各界開發利用相互結合并保持統一,確保麗水道情能獲得最高效傳承、發展并利用。以下根據四個方面闡述對麗水道情藝術的保護、傳承、發展和相應對策:
(一)收集整理資料
現今很多藝術的形式和歌曲隨著時光的流逝減少甚至已經消失,當它在現代的社會藝術理念下很難傳承下去的時候,我們首先要通過運用各種現代化科技手段,將其表演特征、表演手法、以及表演節目、唱詞、唱腔進行相對的科考和收集整理,通過科學的手段將其進行完整地記錄并匯編成文字資料;對很久之前保存下來的部分略有損壞的音樂資料進行科技手段的還原,對無記錄的只有口頭傳唱的表演過程進行錄音攝像,制成光盤,進行保存和展示,從而使這種古樸而珍貴的民間藝術作品得到最好的保存。這樣的措施既是對道情藝術的還原、保護和記錄,也是對促進保護現代文化的反思和提升,其保護和傳承的意義重大。
(二)動態的保護
搭建文化活動平臺,培育文化生存的土壤,配合類似文化“三下鄉”活動,每年不定期的讓道情走進社會各個機構,如學校、社區、單位、生產基地等進行慰問表演。比如說建立農村“文化禮堂”,演出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培養興趣。盡最大努力把它和老百姓的民俗活動、節慶活動、以及民間商貿活動結合起來,讓道情藝術與廣大人民群眾深入的接觸,尤其是年輕一代,使它成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組織隊伍到其他的省市做專題宣傳、推介形式的演出,以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讓廣大群眾參與進來,加大力度對其進行宣傳,提高麗水道情影響力的同時促進各地文化的交融和傳播。在以上各類傳播方式演出的同時抓好麗水道情曲藝的創編排練,推陳出新,在內容上除了保留優秀傳統節目外,要有所創新,使得道情藝術能夠在當下這個文化頗為繁榮的時代通過本身的變化而成為新文化的一部分,做到除了讓老年人能喜歡,也能吸引年輕一代的眼光進而有興趣去進行傳唱。另一個方面,要對創辦曲苑書場等進行進一步的擴大,給道情藝術、其它曲種以及藝術家們開展系列專場表演的機會和更大空間,讓老百信來檢閱它的發展情況,從而更好地促進道情藝術的傳承發展,讓它真正成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三)培養專業的傳承隊伍
藝術,尤其是曲藝藝術,自古都是通過學生們不斷學習和發展才能使之壯大。因此社會各界應讓具有代表性的道情藝術家、傳承人開班帶徒授藝,國家政府給予扶持,并設立和舉辦相應的文化活動或比賽。采取措施給予扶持或一定的補貼,把生活困難的民間藝人納入“低保”范圍,使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享受各項福利待遇和優惠政策。以麗水市文化館為基地、曲藝團為龍頭,以道情藝術為主要內容,建立地方與民間文化傳承機制,對傳承人進行資助扶持和鼓勵。每年定期邀請民間老藝人、藝術院校的專家進行座談、授課、培訓,組織舉辦定期或不定期培訓班。結合演出活動,使演唱道情在文化宣傳演出中發揮到宣傳教育的作用,通過聽道情了解政策,明事理、辯是非,使人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促進社會和諧安定。通過這些專業人才的培養來帶動和壯大道情藝術的文化分量,傳播力度和發展水平。同時,開展優秀道情節目的評比,從而將當地具有代表性作品和麗水道情的淵源、形式、內容、特征、唱腔以及表演手法等進行整合匯編,編寫進鄉土教材,在職校、藝校和小學開展民間藝術的普及教學。對麗水當地的中小學教師進行有關麗水道情的課程學習,包括唱、寫以及保護理念的灌輸、傳承思想的深刻學習。通過學校教育,傳授相關知識和技藝,培養少年兒童對民族民間藝術的感情。挖掘、培養本土人才,培育新一代道情藝術傳承人,從而更好地促進道情藝術在中小學課程中的發展,使得這門古樸而珍貴的道情藝術能夠在中華民族民間曲藝文化這條藝術的長河中永流不息。
(四)擴大曲藝市場機制
政府對文化傳播這一模塊也是越來越重視,在政府對民間曲藝文化的大力宣傳下,對各個演出單位的有力扶持,也是對活動力度的加大。更是構建發展麗水道情的文化傳播平臺,營造利于地方文化傳播的環境,保護好這些文化歷史遺產。成立專門的研究麗水道情的研究部門。可以專門從這個保護地方曲藝的方面出發,來寫作一些文章通過網絡媒體等來傳播對地方曲藝保護的重要性。加大財政對麗水道情的投入,建立人事部門專門管理,以及財政保障機制,多做政府性演出宣傳,形成發展麗水道情的保護機制。
綜合以上四點結合做好對文化的保護、繼承和發展,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正確處理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促進搶救保護,開發利用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統一,確保麗水道情獲得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才能使這個我國璀璨曲藝文化中的一顆珍珠——麗水道情得到深遠的壯大,使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真真正正地被人們所知、所學和所用,豐富人們的生產生活的情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的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武藝民.中國道情藝術概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2]湯草元,陶雄.中國戲曲曲藝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3]樓亞群,董生偉,葉英盛.談義烏道情的藝術革新[A].中國音樂研究論文集編委會.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