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肖邦《g小調敘事曲》為案,通過對其創作背景的研究及深入的探析肖邦悲情民族性與其浪漫的音樂性之契合,將作為肖邦創作里程碑的g小調敘事曲,以四維視聽效果為方式的剖析手法,動態地將肖邦這個人物浮現在研究者和審聽者的面前。力求以時間、空間、人物,作為研究的特定時空畫面,還原肖邦創作此首作品的時空原像。
關鍵詞:肖邦 四維視聽 《g小調敘事曲》 民族性 浪漫 悲情
一、何謂四維視聽
本文的四維視聽指的是以除點、線、面以外以時間為第四座標,穿越到作曲家所生活的時空以及平面,深刻剖析當時的人物場景,視聽g小調敘事曲的演奏具象,還原再現18世紀的浪漫主義作曲家肖邦巴黎的生活場景。以似電影留白的方式,真實生動地展現肖邦鋼琴作品中悲情與浪漫的角色交織。
19世紀的法國巴黎時尚浪漫又瑰麗多情,寬廣的香榭麗舍大道彌漫著濃郁的歐洲上流社會的藝術氣息。建筑、文學、藝術大師們紛涌而至,熱情華麗的社會生活對初來巴黎的肖邦影響至深。巴爾扎克的小說、巴黎的時尚油畫和富麗堂皇的建筑等等美的元素變成了肖邦創作的營養。肖邦經常參加沙龍聚會和各類社交活動,很快擁有了自己的豪華馬車及隨從。肖邦作為時尚的鋼琴家生活多彩富足。但他與生俱來的浪漫多情和敏感的性格又讓他有些憂郁和不安。這也是他音樂作品中角色沖突的溯源。因為肖邦在思戀飽受戰火的故鄉——波蘭。
二、肖邦的悲情音樂之意味
(一)肖邦的個人悲劇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1849),是19世紀最富盛名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他這一生命運多舛波折起伏,自1830年因波蘭戰亂被逼無奈離開故土,終其一生都沒有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故土,成為了“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肖邦的悲情就在于他自感無力拯救自己受難的親人和國家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傾注了他的英雄性的意愿,1830年來巴黎不久他首次將敘事曲作為了他的重要創作體裁并以g小調這一具有憂郁色彩的調性來開始敘事曲的創作。
三、《g小調敘事曲》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g小調的特性及應用
《g小調敘事曲》(作品23號)創作于1831年-1835年,這是肖邦流離于巴黎所作。樂曲中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民族的悲情和悲壯的敘事。而g小調本身就具備憂郁的敏感的性質,更加突出了悲情的英雄故事,而肖邦本身通過此首作品,將自己化為這位年輕的英雄,實際上就是身在異國他鄉又心系祖國命的擔憂之情。
(二)敘事性的特性及應用
敘事曲,大多取材于大型的史詩性文學作品,通過歌頌英雄人物來喚起民眾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敘事曲作為藝術體裁的一種,用再現的手法,描繪著雋永的歷史。這首作品一方面受到波蘭詩人A.米茨凱維奇的敘事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示,《康拉德·華倫洛德》是一篇愛國主義的史詩,敘述十四世紀時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團的斗爭。立陶宛人倭爾特·馮·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團的撫養下長大。在戰爭中同時被俘的立陶宛民間歌手哈爾班,暗中以愛國思想感化倭爾特。倭爾特在他的潛移默化下,醞釀著復仇的大志。后來他被立陶宛俘虜過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兒阿爾多娜。夫妻二人以身許國,決心犧牲自己的愛情、幸福甚至生命和榮譽,來挽救祖國的命運。他們二人悄悄離開立陶宛,來到聶門河的對岸。阿爾多娜自愿以修女的身份,關在尖塔上的小屋里,直到死去。倭爾特改姓換名為康拉德·華倫洛德,回到日耳曼武士團,在對摩爾人和土耳其人的戰爭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團的信任,被任命為武士團大總管。掌握了大權以后。他在處心積慮的密謀策劃下,干了許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團虛耗國帑,失去有利的作戰機會,弄得民窮財盡,一敗涂地。后來事情終于泄露,在倭爾特以叛逆罪被處死刑的前夕,他和尖塔上的阿爾多娜作了悲慘的訣別,全詩都彌漫著一種英雄的悲壯。肖邦閱讀過此詩之后,深受震撼;另一方面則受到波蘭華沙起義慘烈失敗的故土不復存在的辛酸,有感而發些出了這首g小調敘事曲。當時的波蘭涌現出一大批的愛國之士,他們都是杰出的文藝家和思想家。這些人認為藝術要有屬于自己的鮮明名族特色,要有熱愛人民和渴望自由的高尚思想,要懷揣真摯的情感色彩。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曾經對肖邦這樣說過:“你是一個天才,去為了人民寫作吧!要寫的有通俗性、名族性!”肖邦花費4年時間創作了《g小調第一敘事曲》。這是肖邦人生第一首敘事曲,不僅為日后的敘事曲創作奠定了基礎,更為后世的作曲家寫作敘事曲這一體裁的鋼琴作品,提供了典范。
(三)《g小調敘事曲》的演奏源塑
《g小調第一敘事曲》,愛情與悲情是這首作品戲劇性沖突的焦點。愛情就是描寫家園親人和熱戀中的姑娘一種依戀,溫暖的和聲抒情的旋律,婉轉的女高音充盈在曲子中,悲情是對國家被分割的心靈劇痛,作品中運用減性和旋給聽覺制造了尖銳刺激,描訴的猶如英雄在戰場上受到的創擊。開頭是一個七小節緩慢的宣敘式的引子,猶如老藝人的開場白。兩手齊奏,渲染出一個莊嚴神圣的氛圍,淳樸的聲音將我們引入悲壯的史詩中去。呈式部從第8小節到第35小節出現了短句式的疑問和不斷在嘆息。第36小節用堅定的英雄式的和聲出現來回答。但小調性又給了這段旋律很多敏感的不確定因素。第56-65小節,是以憂郁的情懷為基調,做一個大的舒緩;第66、67小節,用柔和的旋律引出浪漫的曲調,似英雄對愛人的告別,又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69-93小節,這段溫暖的旋律其實表達的是肖邦本人對故鄉的戀戀不舍,但他最終卻要舍開,從而引出第94小節緊張的旋律持續到第105小節,逐漸以英雄形式出現。106小節以右手屬七和弦,左手以變和弦相互交織出一幅英雄為愛而戰的悲壯旋律,推至全曲高潮。第126小節,右手2度音程的出現,再現了戰爭中殘酷的景象;第166小節英雄的旋律再次出現,右手的五度音程,左手以琶音的分解和弦相容,肖邦自己對全曲廣泛地采用了和弦外音,附加音和變和弦運用豐富的轉調和離調來增強全曲的敘事性;并通過大小調互相轉化滲透交織,屬七、屬十三等和弦的連續進行和遲緩解決,使整部作品酷游強烈的色彩變化,將推動整首曲子延伸發展。
這首g小調敘事曲,不單單是一首具有流動的音樂線條的作品。其“民族性”和“悲劇性”,是他個人最深切的愛國情懷的體現。全曲主要表現了兩個主題。第一主題從波蘭風格的旋律開始,時而沉著,時而憂郁,時而似發出陣陣嘆息,仿佛在講述一個受盡壓迫與磨難的民族的血淚歷史;連接部則是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一個樞紐,連接部短促干脆的音符,表現的逐漸昂亢奮,逐漸的鏗鏘有力,從焦急到澎湃的轉換,推動全曲不斷發展進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則顯得平靜優美,明朗又抒情,充滿祥和的氛圍,宛如波蘭人民心中的凈土,典雅又圣潔不可侵犯。
(四)《g小調敘事曲》的藝術價值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且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币魳分兴倪@種悲劇色彩往往是一個人自身生存境遇的體會,這種對人生形而上學的追問和思考已屬于哲學的范疇,肖邦音樂中的這種悲情主義,存有其高深的歐洲文化淵源。黑格爾的美學認為藝術作品已被看做“美”的范疇。只有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鮮血與靈魂,音樂才能是真是有觸感的。思想如果只是平鋪在紙上,注定只能是蒼白無力的。
都說文字停止的地方是音樂的開始,悲情終止的地方是激情的開始。肖邦用自已獨特的語言發出的吶喊將生生不息。舒曼曾這樣稱贊肖邦的音樂:“像影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它像世界莊嚴宣告‘波蘭不會滅亡”!肖邦在音樂方面獨具匠心的創作與其精神碎片散落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在西方音樂史的長廊中,會經的起崢嶸歲月的考驗,時至今日仍經久不衰。這些作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聽覺盛宴,為增添生活情調,而且是用音樂家獨特的思想來感染帶動大眾。通過自己的思想、品德以及事跡,來訴說表達——每一個音符它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不僅僅是音響,而且是充滿深刻含義的“語言”,它透過作曲家向我們傳達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對我們理解生命的真諦有導向性作用。被稱為鋼琴詩人的肖邦,無疑是這方面得佼佼者,他用他的作品,訴說著自己生命的傳奇。
“祖國,我永遠忠于你,為你獻身,用我的琴聲永遠為你歌唱和戰斗”。肖邦那深情的呼喚將久久飄蕩于人世靈魂之巔。
作者簡介:
時江月,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