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貴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培養學生在課堂中有效提問,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像平靜的湖面上投入的一粒石子,它能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叩開學生想象的大門,鼓起學生探索的風帆。
現代教學提倡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會質疑問難,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并非所有小學生都敢問、愛問、會問。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提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知學習。
一、給出足夠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學會提問
學會提問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開放性問題的材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怎么想就怎么問,問錯了沒有關系。同時引導學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現象到本質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慢慢地學會有效提問。
例如:我在教學測量圓的周長時,給學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幣、象棋子、在紙片上畫出的圓、細繩和直尺等材料,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它們的周長。學生很快測量出硬幣和象棋子的周長。當學生用細繩測量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時,感到不方便,學生便疑問頓生,有的還自言自語地說:“這個圓的周長怎么測量呀?用什么工具呢?”“是否還有其他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呢?”同桌的學生很快就主動地討論起來。然后,我又因勢利導,在細繩的一端拴上一橡皮塊,進行旋轉,形成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觀察,順勢提問:這些圓的周長大小一樣嗎?為什么會不一樣呢?你有什么發現嗎?一下子課堂氣氛熱烈起來,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創設和諧民主的氛圍,使學生勇于提問
學生對于剛剛獲得的知識,往往會萌生這樣或那樣的疑問,但有些學生盡管心中存疑,也不敢當堂直述己疑,一怕被學生取笑,二怕被老師責怪,久而久之,當疑問越積越多,而學生自己又無法解決時,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對學習數學缺乏信心。因此,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應努力創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求知過程中,不懂就問,毫無拘束之感。其次,教師應打消學生顧慮,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說出心中的困惑。對勇于發表自己見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與表揚,并重視所提問題,或組織討論,或啟發點撥,或分析講解,讓提問學生意識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及老師喜歡勇于提問的學生。
例如,在復習“數的整除”這一單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題:一個自然數不是奇數就是偶數。在班中絕大多數學生對此深信不疑時,一位學生卻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認為這句話是錯誤的。一個自然數如果不是奇數并不一定只能是偶數,還可能是一些別的數。如自然數“2”不是奇數,但可以是質數。他的這個問題涉及到的知識正是本課教學內容之一,我順勢引導學生從自然數的分類上思考,問題很快得到解決。通過思考討論,學生一起總結出:自然數按能否被2整除,可分為奇數和偶數;按約數的個數,又可分為1、質數、合數。這樣既復習了上述幾個概念,且對自然數的分類等相關知識理解的更為透徹。問題解決后,我表揚了這位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和面對壓力敢于提問的勇氣,同學們對他投以敬佩的眼神。
三、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樂于提問
布魯納說過: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問題的提出者不僅僅是教師,也包括學生。樂于提問的學生說明正積極參與新知學習,這樣的學生才真正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開拓者。有的學生滿足于會解題,卻不深究為什么這樣解,有沒有其他方法,學習知識淺嘗輒止、不求甚解,這樣學后而無疑,無疑也就無問。為此,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喚起學生求知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例如:教學“倒數”時,當學生學會了求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倒數后,我讓同桌學生互相說數,要求另一方很快說出所問數的倒數。學生間提問,顧慮較少,氣氛很活躍。但在巡視中,我發現學生所問的數僅限于真分數和假分數時,就啟發學生思考:除了學過真分數和假分數,我們還學過哪些數?這一問激活了學生思維,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提出了求帶分數、自然數、小數的倒數,也研究了0的倒數,還自己歸納出求各類數的倒數的方法。這一堂課,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扎實,成就感強,也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創設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善于提問
開放性的題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例如:在復習分數應用題時,我安排了這樣一道題,“小強看一本180頁的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三分之二,第二天看了全書的20%,_________?這樣一道沒有問題的應用題,請學生提出一個自己認為合適的問題。由于這樣的開放題具有發散性,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通過補充問題的形式,既鍛煉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又照顧到了全班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后進生都得到了質疑的機會。
學貴有疑,但小疑不解,最終可能積為大疑,而成為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所以,有疑定要及時明疑。當堂質疑問難,不僅幫助了自己,也促進了別人,使疑問成為求知道路上的墊腳石。教師應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意識,提高學生有效提問的能力。學生通過不斷地質疑,不斷地明疑,使得智力得到發展,能力得到培養,主體意識得到加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