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平
摘要:課外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具備較廣闊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課外拓展和延伸,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課內閱讀對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和獲取知識經驗所起的作用相當明顯,但如果沒有課外閱讀的輔助,不管課內閱讀的效率有多高,都不會收到明顯的成效,甚至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要訓練和培養學生閱讀的熟練技巧,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只有通過有計劃的、大量的閱讀,以及進行多種閱讀方式的訓練。課外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具備較廣闊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能力。當新的學習內容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就會比別的學生學得更好、學得快。由于學生把廣泛閱讀積累的大量詞匯和寫作方法遷移并運用到自己的學習與寫作中,語文能力便會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正如呂叔湘先生說的一樣:“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的是得益于課外閱讀。”
小學生語文能力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需要不斷地日積月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當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獨立獲取、自覺探索知識等多種能力的重任,課外閱讀是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學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語文教學的課外延伸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培養興趣,讓學生樂讀。
課外閱讀指導要從“興趣”入手。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當學生在頭腦中樹立了強烈的課外閱讀意識,才能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課外書籍。特別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尤其應該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和樂趣相聯系。用“興趣”“樂趣”這兩把“金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扉,引導他們步入知識的殿堂。
(一)課文引伸
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對課本知識的補充和拓寬。課外閱讀正是符合了“教學與活動的統一”這一教學策略。為了培養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習慣,我們應當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的,能動的心態投入課外閱讀,變教師的主觀愿望為學生的主觀要求。讓學生拓展思維的空間,擴大閱讀的面。
(二)榜樣引路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可根據小學生都很仰慕英雄、名人的心理特點,經常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毛澤東、高爾基、老舍、葉圣陶、冰心等名人讀書的故事,幫助學生認識他們能有偉大成就的關鍵在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而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學生身邊同齡人讀書的事例,對他們產生的影響更大。我在班上對學生分別調查課文閱讀的情況。結果發現,優秀生的課文閱讀習慣好,閱讀量大,收獲也大;學困生沒有養成讀課外書的良好習慣,閱讀量少,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讀課外書,讀不出什么收獲。從而,使每個人真正感受到了讀課外書的重要性,紛紛表示要認真讀課外書,班上很快形成了濃厚的課外閱讀風氣。
(三)活動激情
小學生的意志品質正處于逐步形成發展之中,他們往往缺乏堅持閱讀的恒心。開展課外閱讀方面的活動,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堅持閱讀。除此以外,課外閱讀活動還可以促進學生互相交流閱讀心得,進行合作式的閱讀。讀書交流活動的形式要豐富多彩,可以是專題性的活動。如“長征詩歌”朗誦會,安徒生童話故事會等。通過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成果展示出來,使他們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去。學校每學期舉行“我愛讀書月”的傳統讀書活動,開展各種類型的讀書報告會、讀書交流活動、書籍展評會、藏書交流會、閱讀競賽等,還邀請學生家長到校參加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熱情。
二、授以方法,讓學生會讀。
如果學生僅僅有了閱讀的興趣,不懂得如何去讀,如何學會技巧,學以致用,閱讀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 。”然后讓學生用課上學到的學習方法去指導課外的閱讀實踐。
(一)選讀法
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而書籍卻是浩如煙海,一個人要想讀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建議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地閱讀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書多了,還要選文質兼美的書讀。在選的內容上,教師還要注意把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結合起來,結合教材的特點,以落實重點訓練項目的課文為“經”,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以優秀課外讀物為“緯”,引導學生運用讀書方法,從而構建“經緯”交錯的閱讀教學網絡,促進知識的遷移,使課內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二)精讀法
即逐字逐句精研細讀,咬文嚼字的閱讀方法。小學課文大多語言雋永,文質兼美,運用典范,以這些作品為憑借,指導學生精讀,引導學生抓住精要,進行圈點批畫地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思考邊批注,逐漸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三)略讀法
現今科學突飛猛進,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字斟句酌地讀,很難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因此,我們還應教給學生略讀法。以培養其迅速“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而略讀法的特征是翻看讀物,首先要看看序言、目錄,或開頭、結尾,然后從頭至尾地瀏覽,力求迅速準確地從全局上把握讀物的脈絡和主旨,明確內容。平時要放手讓學生圍繞研究主題尋找信息,利用圖書館、書籍報刊、網絡、電子讀物。當然,應讓學生明白,略讀也不等于走馬觀花、漫不經心,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掃視。
(四)讀書筆記法
為了養成學生踏實認真的讀書習慣,鞏固課外閱讀成果,寫讀書筆記是個好辦法。寫讀書筆記的要求不求千篇一律。如:學生可摘錄精彩詞語,為作文積累詞匯;概括故事大意,歸納寫作特點,培養概括能力。如閱讀議論文可要求學生摘錄、評注警句、格言,用以陶冶情操,為寫議論文積累論據;閱讀文藝作品,則要求歸納任務性格、品質,評論藝術手法的作用,培養分析能力;還可以從一個角度,寫一篇讀后感,進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鍛煉培養學生的分析和寫作的能力。讀書筆記形式多樣,但讀一本書、一篇文章,不必面面俱到,應該重點突出、講究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