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昭寶
不久前,我拜讀了于漪老師的《思念》。文章講述了于老師和一名特殊學生——小郝的一段真實感人的故事,小郝是一名在特殊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個性倔強、桀驁不馴的女孩,小郝來到于老師的班上后,于老師開始接近她,了解她,尋找她的優(yōu)點,不僅尊重她的人格,尊重她的個性,與他交上了朋友,走進了她塵封已久的內心世界,還與他在平等的關系中交流,矯治了她性格中的缺陷,從思想上和知識上引導她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時隔多年,小郝在國外成了博士后,于老師對她還是念念不忘,并以“思念”為題寫下了這篇文章。文中處處閃耀著于老師高超的育人藝術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讀完此文,我想了很多。首先,于老師為什么能與桀驁不馴的小郝成為朋友呢?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于老師善于讀懂學生。于老師在文中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我不禁自問:“你讀懂你的學生嗎?你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嗎?”
就在前天下午,我正在辦公室里批改作業(yè),忽然在外面?zhèn)鱽硪魂嚦臭[聲,有大喊大叫的,有哈哈大笑的。這是不是我們班的學生在鬧呢?這一節(jié)是體育課,徐老師已經帶學生去操場了呀!可是,這聲音分明是從我們班的教室傳來的呀!我趕緊站起身走向教室。我一看,傻眼了,教室里還有幾位女生和兩位男生,其中一位就是小牛——他的嗓門最大,是班里的吵鬧大王。我徑直向他走去,高聲地說:“小牛,來!到辦公室來!”他沒有站起來,昂著頭問:“為什么叫我去?我有沒有大喊大叫!”剛才那么大的聲音不是你發(fā)出來的會是誰?“我反問他。是我?不是!”他用這么強硬的態(tài)度跟我說話,這還是第一次。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便轉身問其他人:“是誰在高聲地叫喊?是誰在大笑?”其他幾個人低著頭,沉默不語,還是小牛大話了,他說:“大聲笑的是程燦偉,他走了;大喊大叫的是程志軍。”他一邊說,一邊指了指沉默不語的程志軍。我問小牛:“那你留在這里干什么?”“是徐老師讓我留下來管他們的。”他理直氣壯的回答讓我不知所措。這反映出我對他是有成見的。我冤枉了他,他當然用那種態(tài)度對我了。羅蘭在《美德小語》中說:“用不存成見的心情來欣賞與評判事物,才不會以偏概全。遇事多從各種角度去了解,尤其要多從與自己意見相反的方向去了解,才不會產生偏見而得到合理的結論”。我正是犯了用成見來評判學生的錯誤。讀懂學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必要前提。我不用心去讀懂學生,怎么能教育好學生呢?
我為什么不能像于漪老師那樣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和解讀學生呢?我想,于漪老師能自然而然地那樣做,是源于她對學生的愛和對學生的尊重——從思想上、感情上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正應為如此,于老師看學生時才不存成見。比方說,文中的小郝,在別的老師眼里已經是個不可救藥的壞孩子了,可于老師卻從她身上找到了不少優(yōu)點:上課鈴一響,她就走進教室,從不遲到;課上從不與任何同學交談,有相當?shù)淖钥啬芰Γ簧险n時聽到新奇的知識,眼睛會發(fā)亮……對于一位把門框當單杠,且在上課時胡亂圖畫并與老師經常頂嘴的女學生,于老師卻從她身上發(fā)現(xiàn)了那么多優(yōu)點,真的不簡單啊!
一個個學生,是一本本無字書,是精彩的,是難讀的,又是耐讀的。我想,我們只有對學生愛到了極致,才能真正讀懂學生。如果我們讀懂了學生的喜怒哀樂,讀懂了學生的身體特點,讀懂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我們就會破解學生的心靈奧秘,就會與他們交上朋友,就會使他們體會到老師的眷眷之心,感受到老師濃濃的情、深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