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臣
摘要:合作學習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它與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相比,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合作學習
小學科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并不僅僅意味著安排小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個任務,它需要教師對小組活動過程的各個方面,尤其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給予認真的思考和關注。科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學習形式,也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立即讓學生討論,或者教師提供實驗器材未說明目標、要求就讓學生分組實驗,或許教室里馬上就會出現一片熱烈討論或分組實驗的場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場面混亂;有的小組只是個別學生主宰“合作”過程;有的小組匯報積極,但未能表達小組的意見;有的小組心不在焉,一言不發。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罷了,小組合作學習似乎形同虛設。所以作為科學教師,不能單純地認為將幾張桌子湊在一起就算是小組合作,有“合作探究”就算是科學課,有討論交流才能熱鬧。事實上,在這種表面上的合作討論中,學生很難有實實在在的體驗和感悟。面對合作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研究,除其弊端,揚其所長,使這種學習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一、實驗前,講清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心理學研究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玩”的興趣占據主導地位,課堂上的實驗活動其實是他們認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這種純粹被玩的意識支配的實驗活動就難以收到成效,所以必須在實驗前講清目的。首先讓學生清楚科學實驗和玩的區別,我們的實驗活動是有目的和計劃的,是科學研究活動,而玩是一種無目的的消遣。其次在活動前要清楚為什么實驗,怎么實驗,注意些什么。作為教師,在實驗計劃的制訂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多地考慮實驗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把能預測到的都交代清楚。實驗的先后程序,觀察的重點要十分明了,盡量把指導工作做細做扎實,為學生成功實驗做好鋪墊。
新課程注重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提倡解題方法的多樣性,這一理念在科學實驗教學中主要體現為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一個問題通常有很多的解決辦法,讓學生從不同途徑去解決問題,體現了個性化的學習特色。在實施時,教師的指導就要因材施教,要善于對學生的方法進行歸類,會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對確定的各種方法一一作指導。學生實驗前一定要匯報操作的方法,把實驗方法說清楚,明白后再做。例如:在溶解實驗中,學生根據經驗提出通過攪拌、加熱、磨細的方法可以使食鹽溶解得快。這時就讓學生對每個方法提出驗證的方法,說怎樣去實驗,說需要注意什么,說出每個對比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實驗時要注意的方面,再讓學生選擇喜歡自己的實驗進行操作。這樣的過程既保證實驗方式的多樣,也能為學生實驗方法的科學性把好了關。
二、合理分工,明確職責
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的好處,是教師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有效途徑。在教學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當一個問題產生后,很多人一時無法回答,這時教師往往是會依靠個別同學的回答來替代全體同學的想法,殊不知其實大部分的同學尚處于一知半解之中。避免產生這種現象的方法需要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小組合作實效性的方法,就是要增強每個組員的責任意識。我們的學生在傳統“大鍋飯”觀念的影響下,如果內心沒有具體的目標任務,學習時就會產生一種從眾的心理。所以在分組實驗時,要給每個組員安排任務,小組內可以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記錄員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匯報員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教師為學生分組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性別和個性特點,學生的學習成績狀況,盡量實施合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密切關注學習弱勢群體,通過合理的調配把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個人資源形成共享。
三、采用多種評價形式來激勵學生
傳統的評價中,一般采取一張試卷定評價,偏重知識的考查。這樣僅僅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優劣,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生的成長中的閃光點和創新能力。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對培養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起不到積極作用,使評價不能很好地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我在科學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查形式和方法。例如:改以往的教師單一評價為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多種方式相結合。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采用評議法、杰出表現記錄、平時活動記錄、知識能力測試、教師觀察等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所有材料裝入學生檔案袋里。學期結束,在學生的檔案袋里,自己挑選滿意的10份觀察實驗報告作品,或小論文、小制作等,教師逐份審閱,分別標記“A、B、C、D”四個等級。再將學生參加科技競賽、小創作、小發明等獲獎情況分省、市、縣、鄉、校級分別加分,最終合成學生期末的等級成績。這樣評價既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有助于學生的自我提高和反思,還有助于我們及時總結經驗,改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