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華
摘要:保護環境是重要的社會公德,也是新課程下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價值目標。語文教學活動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高中階段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環境教育,不僅可以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而且反過來也提升了語文教學的內涵,兩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是責無旁貸。
關鍵詞:高中語文;滲透;環保教育
一、分析課文內涵,深挖環保素材
中學語文課文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蘊含著環保教育方面的好素材。課堂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要在教學中把握好時機,巧妙滲透。
如高中教材必修一課文《沁園春·長沙》,它除了讓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外,也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此時,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引發學生感受地球母親的美麗可愛。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現代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佳作。讀著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麗的景象立即映現眼前: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像朦朧的幻夢。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詩情畫意之中,去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并將文本中的清新環境與現在的自然狀況進行對照。學生通過對照思考后,必然感受到社會無論怎樣發展,都需要一個天地人和諧相處的自然環境。同時,讓學生感受其情,深入其境,反復朗讀。尤其是有表情地朗讀,能與文本產生共鳴,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進而喚起他們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教師挖掘文本蘊含的環保素材,滲透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思想,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不僅語文課本有這樣的素材,語文讀本中也有直接或間接可以用來進行環保教育的好素材。如語文讀本②中徐遲的《黃山記》,作者將大自然人格化,用獨特的手法勾勒黃山奇景。“它煞費心機,創造世界”“大自然又毫不慳吝地賜予了幾千種植物”“大自然布置完畢,顯然滿意了”,讀完這些文字,我們心中不貯滿澎湃的詩情嗎?教師在引導學生領略黃山峰巒奇險而美妙的景色的同時,還應喚起學生熱愛我們的時代、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激情,將有關環境知識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入情入理的講析,讓學生明白破壞環境對人類的危害,會給我們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進而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環保教育應是一種情感教育,是通過潤物無聲的熏陶,促使學生在感情上對環境保護產生一種積極的、不由自主的認可態度。其實,進行環境教育并不需要占用太多時間,只要教師適時的三言兩語,久而久之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深挖教材潛含的內容,找準文本與環境教育結合的切入點,在語文知識的講授中巧妙滲透環境意識,加深學生珍惜環境的情感。
二、指導學生寫作,激發環保意識
語文學科的“文道合一”“文以載道”的特性決定了語文教育與環保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要站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將學生環保意識培養作為重要的價值目標和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融于高中語文學科教學中。而學生習作本身就是語文學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訓練方式。每個學期有計劃地安排二三次環境內容的作文,做到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相輔相成。
結合散文、游記等體裁可給學生安排題為《校園新貌》《春到校園》《家鄉的春天》等作文,讓學生在抒發對這些美景的喜愛的同時,既得到了美的教育,又激發了環保意識。如可以以“提高環保意識”為話題,要求學生寫一篇文章。寫作之前,指導學生理解人類自身行為對環境產生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全面看待環境問題。寫作中學生展開多角度思維。有的以《閩江河兩岸》為題寫閩江河的污染;有的以《魚蝦對話》為題,展開聯想和想象,寫成寓言故事,寫魚蝦受污染之后的種種慘痛之事;有的以《咱們村的環保紀事》,寫村開展環保工作之后的先進事跡;還有的寫《村里的保潔員》《文明村里故事多》《話說文明鎮建設》……這樣,通過寫作提高了學生的環保素養,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意識到只有善待地球,才能善待自己。
三、在語文活動中對話環境教育
教師不僅要將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貫穿在所教的課程中,而且應該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強化學生保護環境的緊迫感。
一是利用各種語文活動適時滲透環保教育。通過開展環保小故事的創作、綠化環境的漫畫設計、手抄報的制作等語文活動,使學生在親身實踐、親身體驗中不僅獲得環保知識,而且培養了接觸社會、獲取信息、與人合作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是利用新聞信息進行環境教育。當今新聞媒體快速發展,其圖、文、聲、色并茂的特點,為學生及時了解環境信息提供了捷徑。我們在培養學生關心新聞習慣的同時,可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了解那些近在咫尺且觸目驚心的、由于環境破壞導致的惡果,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適時進行討論,這樣既考驗學生捕捉信息的敏銳程度,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與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又能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的目的得到實現。
三是利用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環境教育。當前,城鄉污染日益嚴重,我們可利用語文綜合實踐課等機會,帶學生到垃圾填埋廠、河邊等地方進行實地考察,并不失時機地告訴學生:“美麗中國”,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美麗中國”,沒有了最美中國人,如無根之萍、無源之水,不具生命之美麗。以此促進學生觀察與思考,活生生的印象、深刻的感觸,必然引發學生心靈上的碰撞。回到課堂的環境保護問題中,教師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定能激發學生保護生存環境的義務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收到良好的教育實效。
盛世環保,教育為先。對高中生進行環保意識培養,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胸懷“綠色”理念,那么語文教學一定能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成功地滲透環保教育,收到可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