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蕊坤
摘要: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才能真正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才能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從某種程度來說,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關鍵詞:中學生;環保意識;法律觀念;自我提升;素質培養
前言:中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一直在教育問題上備受關注,重要的不僅僅是書本教育,面對經濟發展尤為迅速的社會環境,如何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在繽紛繁復的世界中,提高自己的法律觀念更是重中之重。
一、中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
(一)中學生環保意識發展現狀
對于中學生來說,所擁有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都還沒有發展成熟,在許多方面的觀念和看法因其沒有完全形成,所以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教育部聯合進行的對全國中學生環境意識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前我們中學生所具備的環境意識還處于較低的水平,環境保護意識不強且常處于一種被動狀態。
(二)提升中學生自身環保意識舉措
大多數的中學生事實上都沒有很強的環保意識,往往會覺得環境保護問題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但其實,環境保護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提升自身的環境意識水平,也會給環境帶來巨大的改變。
1.培養節約意識
培養節約意識主要體現在水、電、紙的使用上,很多中學生覺得水與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使用起來不注意節約,甚至常常浪費。因此作為中學生,我們要提倡節水、節電環保意識。比如說學習過后及時關閉臺燈,洗漱后及時擰緊水龍頭,洗臉后的水可以用來洗腳……盡管這些都是隨手小事,但是積少成多,對于環境保護來說,這是進步的一大步。我們中學生因書本紙張是必需品,所以也是紙張需求量最多的群體之一。每生產一噸紙需砍伐20 多棵碗口粗的大樹,消耗一百噸水、六百度電,身為中學生中的一員,應該反對單面印刷,支持雙面印刷,同學之間可以將教材輔導書相互借閱使用,節省書本紙張。
2.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減少使用塑料袋
作為中學生中的一員,我們會有很多外出就餐、在超市購物的時候,餐廳和超市常常會讓我們有很多機會使用一次性筷子與塑料袋,它們的使用實際上對于我國環境也是一種無形的破壞。我國林業資源有限,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更會造成森林資源的匱乏,作為中學生,在去餐廳吃飯、定外賣的時候可以使用自己準備的筷子,這對保護我們的森林有重要的意義。每次去購物,自己帶著環保布袋,不僅節約金錢,更是保護了環境。
3.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
作為中學生應該樂于參加學生自發組織興趣小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參與各種環保組織的活動,倡導環保意識,比如植樹造林活動、環保知識競答、環保征文、演講比賽等。從實踐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體驗,積極投身到環保行動之中去。
二、中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
中學生法制觀念現狀
很多同學只重視應試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習成績,而忽略自身法制觀念、法律常識的培養,因此很多中學生都缺乏法律知識和自身的保護意識。
1.欠缺法律知識
大部分學生對于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不予重視,缺乏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從而易產生錯誤的觀點。不知法、不懂法成了中學生的常態,甚至還有很多同學都認為 “只要不違法犯罪,學習法律便一無是處”,顯然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2.缺乏法制觀念,法律意識淡薄。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同學的守法的自覺性存在明顯的缺陷,因中學生年齡較小,社會經驗不足,因此權利意識也十分淡薄,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提升中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
1.學習法律知識,提升自身法律權利義務意識
法律意識與其他的思想觀念不同,它不是自身所具有的意識,而是要通過后天的不斷學習和積累,從而達到提升的效果。作為中學生,應該認真在法律知識課堂上聽講,面對法律案例和實例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理解和領悟法律法規,提升自己的法律觀念,做到知法懂法不違法。
2.參加與法律有關的活動,喚醒法律意識
在平時的法律知識學習過程中,可以觀看一些法制節目,這其中常常會有許多經典案例;積極聽講法制講座,這樣既能夠了解當代時事和法律發展狀況,又能體會到法律的威嚴,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還可以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通過自己模擬法官、檢察官、律師、原被告等角色,掌握訴訟程序,提高守法意識;同學們還可以旁聽法院庭審,從更為直觀的角度,貼近自己與法律的距離。
3.提高文化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觀念與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為是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首要條件。社會環境繽紛繁復,拜金主義、享受主義等負面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因此,作為中學生一定要有一定的自我意識,能夠正視自我和社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提升文化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法律觀念。
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真正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面對權利侵犯時,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提升中學生的法律意識,也能更好地預防和減少學生的犯罪行為,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三、結論
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才能真正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才能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從某種程度來說, 能夠真正意義上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韓世強.資源再造:法治與德治及“第三力”[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3):72-75.
[2]馬雷軍.校園法律指南. 經濟出版社,2005,5.1.
[3]汪太賢,艾明.法治的理念和方略[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129.
[4]李春華.環境科學原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4).
[5]葉文虎.可持續發展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