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 劉凱



摘 要: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指數,用市場化指數實證研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的農業經濟效應,并進一步提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應以市場化運作為主線、統籌地向開發性金融機構轉變。
關鍵詞: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開發性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5)02-0071-05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發展至今,已形成“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對“三農”金融服務力度不斷加強。同時,隨著自籌資金率的不斷提高、商業性中間業務范圍的擴大、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人員素質的提高、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等一系列具有市場化性的改革,其政策性目標完成的更有效率,整體效益明顯提高。因此,構建農業發展銀行的市場化指數,通過該指數實證分析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運作所產生的農業經濟效應,對探討該行的未來發展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一、金融市場化指數構建的概述
(一)金融市場化指數構建的簡介
金融自由化構成于經濟市場化,其政策主張是改革金融制度,減少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限制松綁,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使利率能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使有限的資金得到最有效率的運用,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國家開發銀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課題組,2006),重要的一點是要體現市場在配置金融資源的基礎性地位。最早成系統地以指標形式實證分析金融自由化的學者是戈德史密斯,他在1969年發表的《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文中,用金融相關率等指標來衡量不同國家的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水平,從而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論,為金融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開辟了新思路。
之后,中國學者提出了構建中國市場化指數和金融自由化指數的方法,主要分析市場化進程對中國宏觀經濟增長或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例如,樊綱,王小魯,馬光榮(2011)選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產品市場發育程度、非國有經濟的發展、要素市場發展程度、市場中介組織發育和法制環境等五個指標,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中國整體市場化指數和中國省際之間的市場化指數,并得出改革時期的經濟增長加速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首要的貢獻因素是市場化,不過,他們對市場化指數的測度沒有細化到行業或某一領域。在金融市場化指數構建方面,周業安,趙堅毅(2005)選取九大指標,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測度了中國金融市場在1978-2003年期間的市場化指數,但他們對各指標直接給予1或0的賦值,沒能體現金融市場化的漸進性,并且主觀的對利率因素賦予2倍的權重,其它因素以1倍的權重,使指數缺少一定的客觀性;莊曉玖(2007)用七項指標為變量,以各變量的改革內容為依據進行漸進性的賦值,最后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構建市場化指數,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化的漸進性,但主觀性過強。2012年,李靜構建了農業發展銀行的市場化指數,她分別選取信貸分配市場化、資金籌集市場化、組織架構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市場化、收入來源多元化、風險管理市場化等六大指標,大部分指標是采用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進行衡量,無法用數據刻畫的,對其賦值1或0,最后,對六大指標賦予相應的權重并相加得到農業發展銀行在2004-2010年期間的市場化運作指數。結果表明,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不過,該方法中各變量的數值雖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對變量簡單相加得出市場化指數就隱含較大的主觀性和缺少一定的嚴緊性。
(二)主成分分析的指標選取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Karl Pearson在1901年最早提出了主成分這一概念,當時主要用于非隨機變量的討論,而主成分分析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是研究如何通過原始變量的少數幾個線性組合來解釋原始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起到“降維”的作用。本文選取五大指標作為變量來構建農業發展銀行的市場化指數:一是自生能力市場化指標(P),它用來刻畫農業發展銀行在市場化競爭中的生存能力,用資產利潤率表示,它是經營利潤與資產的比率;二是市場化籌資指標(C),它體現農業發展銀行通過市場機制籌集資金的能力和參與市場活動的程度,用自籌資金率表示;三是利率浮動指標(I),它體現農業發展銀行運用資金的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偏離程度,體現其自主定價的權限,用利息凈收入與利息收入之比來表示,比率越大,表明農業發展銀行對資金自主定價權的提高,受政府影響越小;四是風險控制市場化指標(R),此指標反映農業發展銀行以市場為導向,加強信貸風險控制的能力,主要用不良貸款率表示,為了保持以正增長趨勢刻畫市場化指數,用不良貸款率的倒數形式來表示其數值;五是農業發展銀行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相關事件進行主觀賦值(M),主要包括兩方面:市場化的相關事件(包括激勵約束機制、金融業務范圍)和用工結構,前項進行漸進式賦值,權重分別為0.4,用工結構則是用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員工人數與總員工人數的比率來表示,權重為0.2,然后對其進行加權平均獲得第五項指標,由于2012年員工數據缺失,所以,2012年大專以上文化員工人數與總員工人數的比例是在2011年數據的基礎上加上2008年至2011年增加比例的平均數的和作為2012年大專文化以上員工人數與總員工人數的比例。
二、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指數的構建
通過查閱2005-2012年中國金融統計年鑒和2004-2013年農業發展銀行年度報告得到相關數據和事件。
之后,用spss22.0軟件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與方差貢獻表(Total為特征值,特征值大小反映了公因子的方差貢獻;% of Variance為特征值占方差的百分數;Cumulative %為特征值占方差百分數的累加值)。結果第一個因子的特征值為4.548,占總方差的87.304%(原則上,一般提取已包含80%以上信息的前幾個主成分),能比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
表3顯示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指數是呈遞增趨勢,2004年到2007年市場化增長幅度較大,之后五年較平穩。此趨勢在表1中各變量的變化幅度中可以尋找到原因,以上五指標變量從2004年至2007年數值增長幅度明顯大于之后幾年的。由于農業發展銀行在2004年之后的幾年,市場化舉措比較多,使市場化指數在開始幾年增幅較大,之后有些指標達到了市場化的臨界點,進一步增長的空間較小,所以,市場化指數的增幅在后幾年就較平緩。表3中的市場化指數只是刻畫了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運作水平的上升趨勢,并不表示它的市場化達到的某種程度,它不是百分制市場化指數中所達到的程度。迄今,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并沒有給出一個百分之百市場化的模式和范例,想以一個“純粹的”市場經濟為參照系來衡量市場的絕對程度也是不現實的(樊綱,王小魯,馬光榮,2011),因此,更沒有以標準的市場化指數來測度農業發展銀行的市場化程度,學術界也無法提供公認的標準指標來測度各領域的市場化程度。本文得到的市場化指數是為下文分析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運作所產生的農業經濟效應而進行構建的。
三、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運作的實證分析
我國市場經濟建設是由政府積極推動的,市場化的各方面仍處于不斷完善之中。從理論和歷史經驗數據中可知,市場化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是各領域發展不可缺少的階段。在實證方面,樊綱,王小魯,馬光榮(2011)通過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的改進,得出中國市場化對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貢獻作用;在金融方面,周業安,趙堅毅(2005)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不同金融產品在市場化過程中存在某種互補效應,這種互補效應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銀行業方面,中國銀行自由化對儲蓄和資本形成具有正效應(米運生,劉仁和,易秋霖,2008)。本節主要是定量分析農發行市場化指數的農業經濟效應。
在樊綱等人(2011)改進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他們增加了E這一要素,表示人均受教育水平,其中全要素生產率(TFP)①所代表的是扣除了物質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之后的其它因素。(1)中MI作為農業發展銀行的市場化指數,它本身包涵了其治理結構、業務水平、員工素質等因素,所以,可以用來代表扣除農業發展銀行資本和人力以外的其它因素,即全要素生產率。
Y表示的產出是農業發展銀行的年末貸款余額,因為農業發展銀行作為中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是為彌補農村商業性金融服務的空白,同時也是服務于國家重點支持的農業領域,其貸款資金都用于農業領域,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農業發展銀行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1)式右邊的MI表示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指數,是全要素生產率;物質資本(K)投入用農業發展銀行的總負債規模來代替;勞動力數量(L)用農業發展銀行的員工總數來代替,由于2012年數據缺失,就在2011年數據的基礎上加上2008年至2011年增加人數的平均數之和為2012年員工總人數。
各變量都通過了在5%下的顯著性水平,調整后的R平方為0.997,模型的擬合程度很高,回歸效果很顯著,收尾率趨于零,拒絕系數為零的假設。
在估計系數中,總負債余額、員工人數的對貸款余額的彈性分別是0.765、1.348,市場化指數的系數是0.028,在保持總負債余額與員工總人數不變的前提下,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每提高一個單位,總貸款余額將會增加2.8%。總負債余額作為資本投入,對總貸款余額具有較高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負債相對應的是農業發展銀行向資本市場、企業法人及政府的借款,而人力資源是三系數中最大的,這也部分反映了農發行作為全國統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其員工人數對促進農發行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表4中,農業發展銀行從2007年開始,員工總人數呈上升趨勢,因為農業發展銀行由2004年的11項業務擴展到2012年的18項業務,政策性支農金融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中間業務也呈快速增長,這都需要大量人員的投入,特別是高素質人才的引進。
四、結論
市場化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效益的提高具有很大促進作用,但市場化不是商業化,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利用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實現資源最有效率的配置;另外,農業發展銀行市場化運作還體現在自身內部治理結構、風險控制、激勵約束機構和與其它金融機構在業務上的互動關系等方面。在(3)式中,雖然對貸款余額貢獻度最小的是市場化指標,但不能否認市場化作為一種運作手段給農業發展銀行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另外,在既要完成政策性目標又要保持財務上的可持續性,農業發展銀行必需平衡好政策性目標與市場性目標之間的關系,而這種平衡點就是應以市場化運作為主線,統籌農業發展銀行向開發性金融過渡。
首先,在農業發展銀行支持領域,注重市場培育。在農業政策性領域,政府作為制度的設計者,往往是自我主導式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各種市場主體一般沒有發言權,這使得制度設計缺少全面性和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農業發展銀行作為農業政策性主導金融機構,積極協調利益主體積極推進市場化建設,特別是關系到“三農”根本性問題的土地市場、金融融資市場、要素流通市場制度的建設可以起到先鋒作用。
其次,以市場化運作加強自生能力建設。今后,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不能再主要依靠財政資金的支持,必須有自我獨自生存的能力。其中,可以借鑒作為開發性金融機構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融資模式,即,“政府選擇項目入口——開發性金融孵化——實現市場出口”,在實現國家政策目標的框架下,提高貸款資金的回收率。農業發展銀行應建立具有國家信用并獨立發展的金融機構,在完成國家政策性目標的前提下,以市場業績為支撐,實現財務上的可持續性。
最后,外部環境的優化。在農業政策性金融領域,我國法律仍然是空白,這不利于農業發展銀行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發展銀行可以利用政策性金融機構這一優勢,積極深入到農村經濟各領域,收集信息,為國家優化農村金融外部環境的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參考文獻:
[1]賈康等.戰略機遇期金融創新的重大挑戰:中國政策性金融
向何處去[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2]黃金老.金融自由化與金融脆弱性[M].北京:中國城市出
版社,2001.
[3]國家開發銀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課題組.開發性金融論
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
[4][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
周朔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吳明隆.問卷統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6]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2008.
[7]樊綱,王小魯,馬光榮.中國市場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貢
獻[J].經濟研究,2011(9):4-16.
[8]莊曉玖.中國金融市場化指數的構建[J].金融研究,2007(11):
180-190.
[9]周業安,趙堅毅.我國金融市場化的測度、市場化過程和
經濟增長[J].金融研究,2005(4):68-78.
[10]李靜.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市場化運作程度的測度[J].
財政研究,2012(2):38-41.
[11]米運生,劉仁和,易秋霖.中國銀行自由化的數量效應:源
于儲蓄、資本形成的經驗證據[J].當代經濟科學,2008(4):
80-87.
(責任編輯:熊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