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內容摘要】政治課堂需要不斷地把學生主體性體現出來,在學生的學習發展過程中,教師也要積極融入學生群體,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把更加先進和便利的方式利用到課堂中來。只有這樣,高中政治課堂的實效性才能夠不斷體現出來。
【關鍵詞】高中政治 課堂教學 實效性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處于一種“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依照教材的內容按部就班式地進行教課,學生根據教師教課的內容來學習。這樣的模式不僅不能夠帶動學生積極思考,而且還會讓學生無法從政治學習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降低了教學效率。所以,教師們應該關注到政治課堂的實效性上來。本文就針對提高高中政治課堂的實效性來進行探討。
一、注重師生之間的感情聯系,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課堂實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要不斷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與學生構建起一個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和諧關系,才能夠不斷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才能夠為今后的教學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早一點到教室,關注學生們在課間都在做些什么,并且可以加入學生群體,同他們一起參與活動。還比如上課時,可以用一句話來問候學生們:“同學們今天你們心情怎么樣啊,有沒有準備好和老師一起上政治課呢?今天我們會接觸到這樣一些話題……”以這種平輩之間的話語來和學生進行溝通,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師的關注,學生才能夠隨著教師的思路和授課方式來學習。
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們的課外活動時間進行一些有關政治的游戲組織活動,比如根據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課的綜合探究活動“正確對待金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擬各種各樣的消費場景,并且讓學生自己去演繹生動的消費情景。教師在觀看學生們的演繹情景后,要綜合各種各樣的消費觀念進行說明,并且找一些典型演繹情景中的學生來解釋自己的消費觀念,讓學生對“金錢”和“消費”有著自己的認識。這樣的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讓師生們在活動中形成融洽的關系。并且活動的主題也與政治教材的內容緊密相關,這就極大體現了政治教學的實效性,讓師生們不僅構建起強烈的感情基礎,也同時鞏固了對教材知識的把握。所以師生之間的感情聯系應該是教學的基礎,教學的實效性也需要這樣一種師生的情感基礎體現出來。
二、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來增強政治課堂的感染力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當今現代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教師能夠利用各種各樣的教學設備來豐富課堂氣氛。所以在政治教學的課堂上,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工具,來到達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與課堂主題相關的影視資料,可以利用計算機系統來處理學生考勤情況。這些渠道都是一種非常恰當的方式,為教師的教學帶來更多便利。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中的第二單元“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根據教材內容可知,我國政府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人民也有權利監督政府的行為。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觀看一些與這些教材觀點相違背的新聞事件,學生觀看之后,教師問:“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政府的行為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新聞事件中出現的例子反映出政府并沒有及時給予應當的服務,而人民群眾也未能及時稟告這些政府失職行為,這反應了什么現象呢?”學生們觀看完新聞事件后,就會進行積極地思考,認識到政府執行權力時有著不符合其宗旨和目標的行為,而人民群眾由于缺乏法律和政治意識,從而未能及時舉報政府的失職行為。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作用,把相關的信息完整地傳遞給學生,并且啟發學生進行思考。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極大地增強課堂感染力,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展示進一步感受到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也激勵著學生們積極地把政治理論落實到生活中去,這也體現了政治課堂的教學實效性。
三、加強體驗式的教學方式
在政治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決定著課堂效率的高低,教師要轉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方式,只是教師說教而學生只能聽從的教學方法。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一切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要積極為學生創造更多體驗的機會,把學生的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使學生在體驗中能夠明悟到政治道德和人文修養,對學生自己的生活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創造一些環境來演示出“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些教材內容。比如學生可以扮演一個家庭情景,表現出爺爺給自己的孫子孫女講故事的狀態,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孫子孫女長大了,而爺爺已經過世,但是爺爺曾經講過的故事仍然深深銘記在孫子孫女的腦海中,并且激勵著他們不斷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努力。這個情景就體現出了“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的道理。學生們還可以演繹出一個反面例子,比如可以表現一個家庭中父親正在訓斥母親的情景,然后兒子看到后便在自己同學面前也學著他的父親進行訓斥,這個情景就表現出了“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道理。所以,體驗式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牢記這些教材知識,到達教學實效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