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美國等許多國家都出現了金融詐騙事件,國內江蘇、浙江、內蒙和福建等地也出現了局部民間金融風潮和集資詐騙案件,嚴重影響了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文章歸納總結了監管缺位、風險疊加和傳染效應等金融風險特點和現象,運用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闡述了局部金融風潮的生成機理和傳導機制,提出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框架、明確金融辦的職能定位、加強地方金融協同監管、妥善應對金融突發事件、推進金融干部交流任職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地方金融風險;民間集資;龐氏騙局;金融突發事件;協同監管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4-1494(2015)02-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大宗商品定價金融化對河北產業的影響與對策研究》(HB13JJ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闞景陽,男,河北省委黨校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貨幣銀行、公司金融和金融熱點問題。
一、金融案件與地方金融風險動向
歷史上,金融恐慌、金融詐騙和金融突發事件層出不窮,郁金香泡沫(1637)、南海股票事件(1720)、密西西比泡沫(1720)[1]、上海橡膠風潮(1911)和龐齊騙局(1920),都堪稱金融史上的經典案例。1994年,俄羅斯的馬夫洛蒂(Sergei Mavrodi)集資案騙取了幾百萬人的積蓄,1997年,阿爾巴尼亞的集資事件引發了全國性騷亂,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2000余人喪生[2],波及面之廣,后續影響之大,舉世矚目。
國外金融詐騙手段高超,防不勝防。牙買加OLINT公司聲稱從事外匯交易,萊索托MKM公司的主要手段是預售墓地,哥倫比亞DMG集團則是販賣預付費的借記卡[3]。麥道夫騙局中的受害者包括眾多金融機構、西班牙女首富、國際奧委會,以及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斯坦福金融集團董事長艾倫·斯坦福曾試圖冒充斯坦福大學創始人利蘭·斯坦福的遠房親戚,但被校方揭穿。
從國內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江蘇鄧斌案、北京沈太福案,以及河北孫大午集資案都曾轟動一時,個別案件甚至拖累了地方經濟。近年來,江浙、福建、山東、湖南和鄂爾多斯等地民間集資案件多有發生,涉及金額巨大,受害者人數眾多,集中爆發地區經濟損失較大。對于這些集資案件,盡管采取了比較嚴厲的處罰措施,仍難以杜絕類似事件發生。
當前,地方金融風險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和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監管缺位
民間融資、現貨電子交易,以及P2P貸款等互聯網金融業務,或在監管體系之外,或監管職責不清,力度不夠。以P2P貸款為例,理財產品、高息募資以及虛假借款標等風險,盡管已引起監管部門的重視,但相關職責尚未明確。現貨電子盤雖然經過了清理整頓和重新登記,但相關糾紛和案件仍有發生。
(二)風險疊加
當前,地方金融風險呈現疊加態勢。部分企業利用信托、保險和擔保合同,從金融機構和民間套取資金。此外,還有部分企業和個人利用民間集資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投機失敗后,無法歸還債務而身陷囹圄或出走他鄉。此類事件使民間金融風險與正規金融機構信貸風險交叉疊加,地方金融風險更加錯綜復雜。
(三)鋼貿壞賬
國內鋼貿貸款大體經歷了不動產抵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和聯保聯貸三個階段。在鋼貿黃金時期,銀行審貸有所放松,信用風險敞口擴大,加劇了金融脆弱性。近年來,上海和廣東樂從等地集中出現了大量鋼貿信貸違約案件,鋼貿企業倒閉,銀行壞賬上升,鋼貿融資風險通過保兌倉融資模式,波及鋼鐵生產企業,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惡化了區域金融生態。
(四)傳染效應
在經濟上行區間,金融機構往往突破信貸安全邊界,向部分高風險客戶和項目發放貸款。經濟形勢逆轉之后,通常收緊銀根,危及企業資金鏈。在互保聯保模式下,部分企業過度融資,擴張過快。危機一旦爆發,就會沿著產業鏈和擔保鏈迅速蔓延。其中,典型案例就是2011年溫州的老板跑路風潮,產業集群、金融生態和地方經濟遭受了較大的破壞和損失。
二、“老板跑路事件”的經濟學解釋
根據Minsky(1986)的“投資的融資理論”,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兩套價格體系,一套是當前產出的價格,另一套是資本的價格[4]。資本的供給價格,類似于凱恩斯的“貸款人風險”,其價格曲線向上傾斜。資本的需求價格,相當于凱恩斯的“借款人風險”,其價格曲線向下傾斜。資本的供給價格是現貨購買價格和反映時間風險的融資成本之和,資本的需求價格取決于投資預期現金流的貼現值,企業投資包括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投資水平由需求價格曲線與供給價格曲線的交點決定[5]。參照圖1, 為資本需求價格曲線, 為資本供給價格曲線, 為預期收益曲線, 和 分別為內部融資數量和總投資數量。
根據財務狀況,Minsky將借款公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套期保值企業,這類企業的預期收入總量上大于債務額,在每個時期,其預期現金流也大于到期債務本息之和,財務狀況良好;第二類是投機融資企業,這類企業的預期收入總額大于債務總額,但在借款后的一段時期,預期現金流小于到期債務本金,存在債務敞口;第三類是龐氏融資企業,這類企業在短期內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付利息,不斷地借新還舊維持運轉,寄希望于將來取得高額利潤清償積欠的債務。
Minsky將信貸周期分為三個階段,來闡述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第一階段,外部沖擊改變了經濟預期,投資和生產呈上升態勢,經濟整體走向繁榮。第二階段,信用擴張和經濟繁榮相互推動,往往伴隨著資產價格的不斷攀升。第三階段,負面沖擊與“泡沫”崩潰,投機性繁榮達到頂峰,市場出現恐慌、拋售,經濟崩潰。市場繁榮與衰退之間的轉折點,稱為“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Minsky認為,市場中的套期保值企業越多,宏觀經濟就越穩定。景氣周期越長,投機融資企業和龐氏融資企業的比重就越高,宏觀經濟穩定性越差。endprint
接下來,對Minsky模型進行小的改動,將資本供給價格改為二元價格,一是正規金融部門貸款利率 ,二是民間金融部門的借貸利率 。其中, 大于 ,企業的外部融資既包括正規金融機構借款,也包括民間借貸,借貸利率 大于 ,小于 ,其它條件不變。曲線 為外部融資全部為民間金融部門借貸時的資本供給曲線,同理,曲線 為外部融資全部為正規金融部門貸款時的資本供給曲線,曲線 是正規金融部門貸款和民間融資組合后的資本供給曲線。其中, , , 和 分別為兩種融資所占比重(參照圖2)。
根據Minsky的“投資的融資理論”,如果實際的現金流 持續小于預期現金流 ,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投資供求平衡點向左移動,投資趨于減少。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改善經營狀況,提高收入水平,或者出售存量資產還債,或者債務重組,申請貸款延期及利息減免,調整企業股權結構甚至出售等等。
在二元資本供給價格背景下,宏觀經濟形勢下滑,商業銀行的信貸政策將收緊,貸款申請難度上升,銀行加大貸款催收力度,企業在資金鏈條緊張的情況下,將不得不增加民間借貸數量,逐步淪為投機融資企業,甚至龐氏融資企業。
在企業互助擔保盛行的溫州等地,部分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之后,市場恐慌迅速蔓延,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這種互助擔保機制,在經濟上升期,降低了銀行的審貸成本,推動了信用擴張。在經濟下行區間,則放大了金融風險。
企業在資金鏈頻臨斷裂之際,往往選擇借入更多的民間資金,盡力維持經營,反過來又加速財務狀況的惡化,直到喪失信心,選擇放棄,引發民間金融借貸崩盤,企業迅速倒閉,銀行壞賬上升,區域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三、地方金融監管配權及協同監管機制
基于上述分析,后危機時代地方金融風險越發復雜,僅靠一行三會對正規金融機構的合規監管和對民間金融案件的事后介入,已經遠遠不夠。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金融監管權限,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框架,構建協同監管機制,勢在必行。
(一)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框架
民間融資和企業集資活動,涉及面廣,情況復雜,相關部門職能分工不清,監管難度較大,成本較高。一行三會在地市級以下的派出機構和監管力量較為有限,而絕大多數民間金融機構都在市縣級以下,一行三會的相關監管力所難及,地方政府也面臨較大壓力。基于上述情況,建議改變當前的“單線多頭”監管模式,賦予地方政府適當的金融監管權限,逐步向“雙線多頭”監管模式轉變,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框架,厘清地方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邊界,強化地方政府與金融監管部門的分工協作機制。
(二)明確金融辦的職能定位
目前,全國有200多個地市級以上城市和部分縣級政府設立了金融辦,對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但金融辦通常屬于政府的派出機構,不是獨立法人,開展工作缺乏法律依據。建議國務院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地方金融辦的法律地位、行政級別與職權范圍,使其在法律框架下,代表地方政府協調地方與金融系統的關系,在轄區內行使法律賦予的金融監管職責[6]。由各級金融辦負責,協助商務部門和金融部門,做好擔保、典當、商品現貨市場交易和小額貸款公司等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監管協調工作。
(三)加強地方金融協同監管
相對于金融機構,地方政府處于強勢地位。在賦權的同時,必須建立制衡與協調機制。建議效仿一行三會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依托人行的“大區分行——中心支行”監管架構,以地市級為重點,構建地方協同監管機制。金融機構方面,由各地人行中心支行牽頭,負責協調轄內一行三會分支機構,與地方協調對接。地方政府方面,由地市級金融主管領導負責,市縣金融辦會同市縣商務局、工商局、公檢法司和金融監管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并確立例會制度、緊急事件協商機制和金融信息共享制度。
(四)妥善應對金融突發事件
目前,僅靠“一行三會”對正規金融機構進行合規監管,對民間金融案件事后介入,已經遠遠不夠。建議針對企業集資活動和地方金融風險,建立預警機制,實施動態監控。針對突發金融事件,制定應急預案,提高地方金融監管的快速反應能力和防控能力。從國內外處置集資詐騙案件的經驗教訓來看,金融監管機構和司法部門獲取信息后的快速反應至關重要。初步調查甄別定性之后,迅速控制當事人,果斷凍結資產,通常能夠最大限度地挽回損失,而拖延不決則可能導致事態惡化,出現衍生和次生事件。
(五)推進金融干部交流任職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的垂直管理模式逐步強化,有效降低了地方行政干預,但也出現了一些小問題。例如,絕大多數地方干部對金融業的發展態勢、業務模式和風險防控了解不夠,也很少有機會進行系統學習和實踐,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任務較重,又離不開金融部門的支持。因此,應加強金融干部的交流與培養。建議推廣山東與甘肅的做法,對接一行三會和重點金融機構,定期選拔干部到地方掛職或任職。同時,選送地方干部到金融機構掛職交流,為地方政府抓好金融工作、化解金融風險培養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查理斯·P.金德爾伯格著,朱雋,葉翔譯.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金融危機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8-53.
[2]危素華.關于金字塔集資的思考:以阿爾巴尼亞為個案[J].東歐中亞研究,2001(04):71-77.
[3]Hunter Monroe,Ana Carvajal,Catherine Pattillo.龐氏騙局之害[EB/OL]. http://www.imf.org/external/chinese/pubs/ft/fandd/2010/03/index.htm.
[4]海曼·P.明斯基著,石寶峰,張慧卉譯.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53-195.
[5]汪新波,李雪.從流量平衡到存量平衡——明斯基“金融凱恩斯主義”的方法論貢獻及其政策含義[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03):39-46.
[6]闞景陽.基于新型農村金融視角的地方政府金融監管研究[J].甘肅金融,2012(10):50-53.
聯系地址:石家莊學府路9號 中共河北省委黨校 河北發展戰略研究所
郵編:050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