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蘭興 樊卓思



摘 要:生態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文章基于廣西366農戶的問卷調查,應用回歸模型對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有81%以上的農民愿意發展生態農業。農民的文化程度、生態農產品價格高、少用農藥化肥、國家政策支持、鄰居生產行為對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意愿影響顯著。應采取加強農民教育、加快生態農產品市場建設、完善激勵政策、樹立生態農業生產典型等多種措施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農民;生態農業;意愿;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4-1494(2015)02-
生態農業不但可以維持農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助于我國糧食安全長期目標的實現[1]。同時,發展生態農業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保障。因此,生態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然而,農民是生態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如何,對生態農業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本課題組于2014年7-8月對廣西3縣1郊區366農戶(民)進行問卷調查,目的是了解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意愿及影響因素,為政府職能部門制定相關農業政策提供參考。
一、調查內容及數據特征分析
1975年美國學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茲(Ajzen)提出的“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認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為之前,會綜合自身的價值判斷,考慮別人可能會產生的看法及社會規范。1985年由“理性行為理論”與“多屬性態度理論”結合發展而來的“計劃行為理論”認為,通過“個人態度”、“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范”三個變量可以測量人的行為意向。一般來說,個人態度越積極、知覺行為控制越強、別人越支持,行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根據這一理論,結合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征,本次調查主要是考察不同個體特征的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受“資金不足”、“經營規模小”、“勞動強度大”、“產品產量低”、“少用化肥農藥”、“產品售價高”、“減少環境污染”、“技術水平低”、“國家政策支持”、“鄰居生產行為” 10個因素影響的認可程度。調查問卷中,將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意愿分為愿意和不愿意2種程度,將農民對“資金不足”等10個影響因素的認可程度分為非常認可、比較認可、一般、不太認可、很不認可5種情況。
本次調查的3縣1郊區,每個縣(郊區)發放問卷100份,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答卷366份。接受調查的農民女性占62%,男性占38%;年齡45歲(含)以上的占71%,45歲以下的占29%;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占2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家庭常年勞動力1人的占51%,2人的占40%,3人及以上的占9%。
調查結果顯示:共有297位農民愿意發展生態農業,占接受調查農民人數的81%。農民對“資金不足”等10個影響因素的認可(非常認可和比較認可)情況是:農民對“鄰居生態種養”的影響認可人數最多,達260人,占接受調查人數的71%,然后依次是產品售價高(237人,占65%)、國家政策支持(223人,61%)、技術水平低(153人,42%)、少用化肥農藥(150人,41%)、經營規模小(143人,39%)、產品產量低(132人,36%)、勞動強度大(125人,34%)、減少環境污染(117人,32%),認可人數最少的是資金不足的影響,只有106人,占接受調查人數的29%。農民對10個影響因素的不認可(很不認可和不太認可)情況是:農民對“資金不足”的影響不認可人數最多,達130人,占接受調查人數的36%,然后依次是產品產量低(121人,33%)、減少環境污染(102人,28%)、技術水平低(99人,27%)、勞動強度大(95人,26%)、經營規模小(95人,26%)、少用化肥農藥(95人,26%)、國家政策支持(77人,21%)、產品售價高(72人,20%),不認可人數最少的是鄰居生產行為的影響,只有59人,占接受調查人數的16%。見圖1。
二、分析模型建立與變量統計描述
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不愿意賦值為0,愿意賦值為1。解釋變量中,女性賦值為0,男性為1;年齡45歲以下為1,45歲及以上為2;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為1,初中為2,高中或中專為3,大專及以上為4;家庭常年勞動力1人為1,2人為2,3人及以上為3;10個影響因素的測評結果,非常認可、比較認可、一般、不太認可、很不認可分別賦值為5、4、3、2、1。根據數據及變量的特征,建立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式中y為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意愿,α為回歸截距,βi為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xi為解釋變量,u為誤差項。模型變量統計學描述見表1。
由表1可看出,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意愿平均值為0.8115,這表明,總體上農民是愿意發展生態農業的。農民對影響因素認可度較高的是鄰居生產行為、產品售價高、國家政策支持,認可度均值分別為3.6757、3.5135、3.4595;然后依次是技術水平低、少用化肥農藥、勞動強度大、經營規模小、減少環境污染、產品產量低、資金不足。這與前述的農民認可率與不認可率高低的排序基本一致。
三、模型運行結果與影響因素討論
運用 SPSS21. 0 軟件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在模型中有5個因素對被解釋變量影響顯著。其影響的方向、具體影響程度及顯著性分析如下:
(1)農民文化程度。農民文化程度對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有正向影響,非標準化系數為0.641,顯著性為0.012。即農民文化程度每提高1單位,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概率增加0.641單位。農民的文化水平屬于農民自身的條件,屬于知覺行為控制內在控制因素。文化水平通過影響農民的行為信念從而間接影響農民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并最終影響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行為意向和行動。所以,農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發展生態農業。endprint
(2) 產品售價高。對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有正向影響,非標準化系數為0.596,顯著性為0.013。這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發展生態農業首先考慮的是經濟利益問題。目前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商品率不斷提高,發展生態農業農產品品質好,得到商販的青睞和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農產品價格高,有經濟利益。所以,生態農產品價格越高,農民越愿意發展生態農業。
(3)少用農藥化肥。對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有正向影響,非標準化系數為0.459,顯著性為0.063。發展生態農業一般不用或少用化肥農藥,不僅可以減少農民購買化肥和農藥的支出,提高農產品質量,而且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進而提高農民生產和生活環境質量。這表明,發展生態農業農民不僅關注自身經濟利益,而且與農民環境意識不斷增強相關。
(4)國家政策支持。對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有正向影響,非標準化系數為0.250,顯著性為0.097。國家政策是農民發展生態農業主觀規范參考的重要對象。國家約束性政策工具的應用,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和規范農民的生產行為;國家激勵性政策和基礎服務性政策的應用,有利于提高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國家政策支持對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影響較大,表明了目前農民的政策意識增強,只要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愿意發展生態農業。
(5)鄰居生產行為。對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有正向影響,非標準化系數為0.204,顯著性為0.074。一個人的意愿和行為既與他的態度和價值觀念相關,又容易受社會環境尤其是周圍人的觀點和行動影響。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視野不夠開闊,所以在農業生產中從眾心理比較重。一般來說,周圍的人種什么,如何種,很多人就會跟風效仿。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生態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通過對廣西366農戶的調查及運用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有81%的農民愿意發展生態農業。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影響因素有多種,但影響顯著的,主要是農民的文化程度、生態農產品價格高、少用化肥農藥、國家政策支持、鄰居生產行為。要提高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應高度重視這些影響因素,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二)政策建議
1.加強農民教育,提高農民文化和農技水平。生態農業是在生態生產力觀指導下,運用生態工程技術武裝的優質、高效、集約農業[2]。目前農戶要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農產品產量,要生產出衛生安全、質量達標的綠色農產品,需要農民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越高,視野越開闊,越容易掌握生態農業知識,越能發展生態農業。因此,要進一步抓好農村教育,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業職業教育;舉辦各種農技培訓班,如“生態農業科技示范戶班”、“村支書大專班”、“生態農業建設帶頭人班”等指導廣大農民,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用生態農業理念武裝頭腦[3]。
2. 加快市場建設,擴大生態農產品有效需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識不斷增強,生態農產品需求不斷增加,市場價格不斷提高。但目前生態農產品市場的建設仍滯后,生態農產品的流通不順暢。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地區農民生態種養,然而當把產品拿到集市上去賣的時候,很多消費者不會辨別什么是生態農產品,產品的真正價值還無法通過現有的市場體系得以實現,農民沒有獲得相應的利益。加快生態農產品市場建設,首先是要完善生態農產品認證制度,讓消費者放心購買和食用。其次是完善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差價體系,對同一品種不同品質的糧食設定差價,以普通品種糧食為基礎制定最低收購價格,然后對優質品種及生態糧食給予適當加價[4],合理拉開不同品質糧食差價。再次是理順生態農產品的中間物流環節,協助生態農產品進入大型超市、形成品牌效應。同時,要求農民合作社嚴格按照生態農業的生產標準和企業訂單,為農戶提供合格的生態農產品生產原材料,并組織農戶認真負責地生產,為市場提供合格的生態農產品。
3.創新激勵政策,增強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動力。發展生態農業承擔著較大的機會成本,如使用環境友好型的投入品和操作規程勞動強度較大、時間較長、產量偏低,而且風險加大。這會使一些農民對生態農業持懷疑和恐慌態度,農民缺少發展生態農業的熱情。然而,發展生態農業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受益的是整個社會,因此,采取相應的補償措施促使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是合理與必要的[5]。政府應出臺農業生態投資補償、生態農業優先貸款、優惠銷售生物性肥料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引導農戶、企業及社會各界向生態農業投資;財政投入適當向生態農業傾斜,并把生態農產品質量標準、生態農業科技推廣等體系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區域性、公益性的生態農業建設科技服務網絡,切實加強公益性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農技服務[6]。
4.樹立先行典范,引領農民共同發展生態農業。有學者認為,在我國一些地區,農民不愿接受生態農業并不是反對生態農業,而是有其他社會需求的考慮,如嫌農家肥臟、臭、不衛生,使用農家肥怕人瞧不起,靠人工防蟲太耽誤時間等[7]。所以,要發展生態農業,應鼓勵一些農戶發展生態種養,為其他農戶樹立榜樣,消除眾多農戶的種種懷疑和顧慮,增強其發展生態農業的信心。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結合市場需求,開展生態農業試驗區,建立一些操作性強、效益顯著、輻射性強的“樣板性示范工程”[8]。同時,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和引導更多農戶發展生態農業。
參考文獻:
[1]付恭華,王 瑩,鄢幫有.生態農業與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J].江西農業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 2013(3):289-294.
[2]羅賢宇,俞白樺,曾麗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策略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1):22-26.
[3]黃 璜. 湖南生態農業建設的難點與對策[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2):10-11.
[4]蘭錄平.我國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效應和問題及完善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05):513-517.
[5]陳洪昭.生態農業建設中的農戶行為探討[J].當代經濟管理, 2010(5):40-42.
[6]董友濤.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研究——以桂北經濟區為例[J].桂海論叢,2010(6):83-86.
[7]崔海洋.試論發展生態農業中思想的轉變——韓國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比較[J].當代韓國,2008(4):30-34.
[8]肖清清,周炫.重慶市循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初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85.
責任編輯 莫仲寧
通訊地址:廣西南寧市大學路188號 廣西民族大學5坡27棟2102號
郵編 530006 凡蘭興 收
電 話:13878816596 E: fanlanxing@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