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
關鍵詞:電針;隔姜灸;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R681.5+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5-0076-0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針灸推拿科臨床常見病、難治病,是指因腰椎間盤變性或異常應力等因素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血管或脊髓等組織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等癥狀為特征的一種疾病。2012年筆者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統醫藥國際交流中心派出到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首都雅庫茨克市開展中醫藥交流服務工作,由于當地醫療條件有限,因地制宜運用電針配合隔姜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0例,收到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本組患者50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3 d,最長5 a。
1.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2治療方法
2.1電針療法患者針刺取穴采用局部取穴和遠端取穴的原則,以CT或MRI掃描所示病變的椎體棘突下為中宮,采用管氏脊柱九宮穴的方法,另加患側的秩邊、環跳、殷門、陽陵泉、委中、承山、飛揚,以及壓痛點等穴位。手法采用平補平瀉,待患者得氣后用青島產G6805-1電針儀,采用主穴配對,選連續波,每次20~30min。
2.2隔姜灸療法在患者用電針儀前取出坎、離宮穴的毫針,在兩穴使用隔姜灸治療,其中使用的鮮生姜片厚度約1cm左右,艾炷高約1.5cm,炷底直徑約1.5cm,每次施灸3壯。當灸治患者皮膚出現紅潤、有灼痛感時,可將姜片和艾炷一起向外側稍移。
兩法配合治療為每天1次,7 d為1個療程,休息2 d,再行下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復原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3.2治療結果治愈26例,好轉2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4典型病例
患者,女,46歲,于2012年3月4日初診。主訴: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1月余。查:腰部活動受限,L4棘突右側旁輕度壓痛,并向右下肢放射,右下肢直腿抬高35度,試驗陽性。MRI掃描顯示:L4-5腰椎間盤向右后方突出。患者面容痛苦,舌質暗紫,苔薄白,脈弦澀。當即采取患者俯臥位取L4-5棘突間為中宮穴位,然后進針順序為:先中宮,次乾宮、坤宮,直接或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接巽、兌、坎、離、艮、震六宮穴依次進針,針尖斜向椎體,進針1.5~2寸。獲得針感后,按“洛書九宮數”施行,針刺另加患側的秩邊、環跳、殷門、陽陵泉、委中、承山穴位。手法采用平補平瀉,待患者得氣后配合隔姜灸療法再用中國青島產G6805-1電針儀,采用主穴配對,選連續波,每次20~30min;每天1次,7 d為1個療程。經4個療程后,患者治愈,半年后隨訪腰腿痛無復發。
5討論
脊椎九宮穴,是管正齋老醫師常用的經驗穴組之一,具有取穴獨特、針法特殊、適應癥廣、療效顯著的特點[1]。九宮穴的針刺方法正是基于陰陽相合,五行生克理論,以人體的坎離宮為行針的主要部位,以利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同時可通達任督,調整人體陰陽,使之趨于平衡,從而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2]。針灸具有鎮痛、解痙、消炎等作用,可以減輕病變局部的水腫、炎癥,并可以減輕疼痛,緩解對神經根的壓迫;同時配合隔姜灸具有溫經散寒、疏經通絡、活血化瘀之功效,使局部水腫吸收,故而患者的腰腿痛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加之當地俄羅斯人平素沒有接觸針灸治療,對針灸治療格外敏感,思想高度集中緊張,從而激發經氣,使得氣感強,治療效果斐然。
參考文獻:
[1]管遵惠,魯京平,徐杰,等.脊椎九宮穴的臨床應用[J].云南中醫雜志,1988,9(3):26.
[2]洪建云.深部夾脊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4):33.
(收稿日期: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