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春
摘要:該文作者先分析中學美術欣賞課教學存在的問題,然后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完善、創新的方法。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通過采取欣賞與實踐相結合、比較分析、開展自主性學習以及引入鮮活的現當代藝術內容等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積極性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美術欣賞課;特點;教學方法
一、美術欣賞課的概念
所謂欣賞,作為欣賞者來說,一幅作品表現形式往往在畫面上具有生動性,某一方面上容易觸動觀者記憶當中的某些形象畫面,且作品往往來源于從生活,能夠反映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滿足人們從某一感情程度上的內心情感。因為藝術形式的不同,所以對人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沒有藝術欣賞,就不會有藝術教育。藝術教育作為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審美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個性,發展智力的方式。
二、中學美術教育的特點
美術教育是一門發展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技術性學科。在美術教育進程中,情感投入是必要的環節。情感投入,一方面是教師能夠把所講述內容的情感傾注于美術課堂之中,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學會去欣賞、體會美術作品的精神和情感。在美術課教室里,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課程資源,比如剪紙或泥塑,剪紙或泥塑相對而言藝術感染力濃厚,比較淺顯易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自發性學習的成效會更好,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可以加入課堂戶外教學,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大自然的藝術魅力。在這種多樣化教學中,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同時形成一種與時俱進的創新型美術教學。
三、中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
(一)搜集素材,線索教學
上好一節美術欣賞課,不僅要備好課,寫好教案,還要通過網絡、書籍等其他渠道搜集與這課有關的很多資料。比如在八年級上冊《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這一課時,我搜集了《江帆樓閣圖》《游春圖》《溪山行旅圖》《富春山居圖》等幾幅作品相關的所有資料。我首先在網上搜尋到了《溪山行旅圖》全畫的Flash,在課堂上播放Flash可以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作品磅礴的氣勢,領略作品的美。另外,我還搜集了與《富春山居圖》有關的文字資料:作者生平、作品先后的經歷等,給學生拓展《富春山居圖》為何最終變成《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只有這樣,一節美術欣賞課才會生動有趣,才會讓學生在欣賞一幅作品的同時,在不經意中拓展了很多的書本以外的知識。
《自然意境——中國山水畫》,本課的線索是按照山水畫的發展歷史,時間順序為本章節的主線。山水畫的萌芽在東晉時,《洛神賦圖》里雖然人比樹高,樹比山高,但人們已經意識到畫山水,想表達山水畫了。到隋、唐,有了青綠山水,宋代的山水畫多是水墨山水,更具有文人畫的氣質。元代山水畫家寄情于山水,例如黃公望,一生愛好云游,當游至富春山一帶,決定居住于此,并在78歲時,開始提筆創作此生唯一的一幅作品《富春山居圖》。到了明清時代,山水畫的發展一直在延續,比較著名的畫家有明四家,亦稱“吳門四家”。原本是蘇州的學生,講起沈周的墓在陸慕,講起唐寅桃花塢就在身邊,他們更覺得原來藝術就在身邊。
(二)自主探究,層層深入
新課程實踐表明,在欣賞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組織教學,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欣賞清代朱耷《游魚》這幅水墨畫時,我首先請同學說說這幅畫畫得如何?不少學生會說,眼睛畫得不好,像死魚。我此時很同意他們的觀點。我會讓他們在paid上搜尋朱耷的其他作品,發現他的作品全部是眼睛畫得“不好”,為什么?水平太差?顯然不是。我再引導他們查查他的生平:明亡室的后裔,清初四僧之一。什么樣的遭遇讓一個皇親國戚去做和尚?他那時的心情如何?此刻我再給出一首朱耷的詩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學生從根本無法理解,到完全理解作者作畫的心情,那些魚眼其實就是作者自己冷眼看世界的寫照。此刻我再拓展西方繪畫亦是如此,梵高、塞尚等人,當時畫家們面對照相術的沖擊,不得不尋找出路,作品更多強調作者的心情及思想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層層深入,才會對這些美術作品理解深刻、透徹。有的繪畫作品側重于時代背景和歷史故事,有的繪畫作品側重于藝術家奇思妙想的構思,有的則側重于技法的表現……如何找出該繪畫作品的賞析重點、美點,教師要根據此來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創設探究的機會,教師可直接提出探究問題,亦可由學生提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大家共同參與探究學習,學習過程中要產生新的問題,層層深入,共同進步。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提問或回答持有正確的態度,讓學生嘗到探究的成果,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和愉悅,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才能引發學生求知、探究、創作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問題。
(三)師生互動,自由言論
互動教學講究教的藝術,創設簡明的、呈現梯度的問題情境,從而使學生真正領悟。以師愛營造積極、寬松、開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新,激發學生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動機,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潛在的創新才能。例如在七年級上冊《抒情與寫意——中國花鳥畫》一課中,我會引導學生區分宋徽宗趙佶和清初四僧之一朱耷的花鳥作品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與身份有關嗎?甚至有學生大膽質疑,宋徽宗會不會把宮廷畫家們的畫拿過來欣賞后,敲上自己的印章?當我講到“黃家富貴、徐熙野逸”黃筌父子與徐熙不同的畫風時,我給出了徐熙的《玉堂富貴圖》,孩子們紛紛質疑:為什么徐熙的畫也是有富貴的氣息?在教學中我把自己融入學生群體之中,成為其中一員,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在這種新型師生關系中,學生把我當作是共同解決問題的朋友,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這樣長期養成的師生互動,自由言論的美術課堂,對于孩子們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大有益處。
課堂上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狀態,這種語言交流不僅在教師和學生之間,而且還應該在教師和學生群體、學生個體之間展開。即使學生的欣賞結果不是很全面,或者與權威的評價相比存在偏差,教師也應給予鼓勵與贊美,要讓學生放下思想負擔,自由發表言論。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方向,給以引導,師生在共同參與、平等切磋的過程中,完成教學活動。當然,這一切都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包括情境設計、問題設計等。
結語
美術欣賞課是提高中學生整體素質的寶貴資源,是完善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美術欣賞課可以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培養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環境的熱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素養,讓學生能通過微妙和溫柔的情感表達出具體的藝術作品,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萬慶華.中國當代文藝理論探索書系—藝術欣賞[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