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勝君
摘要:伴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教學結構中應用信息化技術具有現實意義,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為教學效率的優化提供保障。文章中分析了新課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集中闡釋了具體的教學優化措施,旨在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開展針對性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信息技術;問題;措施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整合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確保教學流程能貼合學生的基本需求,為后續教學體系的全面優化奠定基礎,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一、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盡管多數學校都開設了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課程,但是,在實際教學機制和管理結構建立的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1]。
(一)教學模式單一化
在課程改革進程中,教學改革成果較為客觀,教學內容也實現了部分調整,但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就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化以及教學流程較為滯后的問題,導致整體教學體系和教學流程受到限制。一方面,教師依舊采取傳統“灌輸式”教學流程,不能有效落實興趣教學的結構,就會造成學生學習主動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因為高中信息技術受到課時的制約,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為了完成教學工作,教學模式并不靈活,就會出現課堂結構枯燥無味的現象。除此之外,教師在長期教學框架結構中受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制約,會出現課堂教學結構單一化嚴重的問題。
(二)教材實踐教學脫節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合理性完善教材內容十分關鍵,但是,目前依舊存在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課程重視度不足的問題,就造成學生上機實踐操作的時間被壓縮,多數學生只能是借助課本了解相關知識,并不能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另外,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的積極性較差,沒有正確認知信息技術教學的重點,就造成整體信息技術教學結構和教學質量滯后的問題[2]。
二、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優化措施
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要想合理性順應課改內容,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落實更加系統化的教學框架體系,教師要從教學方式創新入手,完善后續教學流程,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優化奠定基礎。
(一)創新教學方式
教師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體課堂的教學結構,因此,教師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合理性完善教學流程,充分發揮創新化思維,確保課程安排效果更加合理。
第一,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充分踐行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要求,整合課程體系的同時,確保教學環境和教學效果更加貼合實際。也就是說,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基本需求完善教學框架體系,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完善學習知識框架[3]。
第二,教師要充分落實教學目標和教學框架,確保教學方式能貼合學生的基本情況,且整體教學結構能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方式選擇方面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充分結合班級學生的基本水平,優化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操作教學的協同效果,為學生信息技術上機技能能得到有效落實。
第三,教師要將教材作為基礎和核心,完善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的聯系,避免盲目按照教材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在教材內容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整個教材中的教學模塊,確保學生和教師之間能形成良好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完善課程結構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質量,就要從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理念出發,確保其能有效重視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流程,在滿足新課改要求的基礎上,提升教學質量的綜合水平。
一方面,學校教師和學生要強化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程度,合理性安排相應的課程結構,保證教學過程質量和基本水平符合要求。另一方面,教師要端正自身的教學態度,在完善備課體系的基礎上,也要合理性處理教學內容的落實情況,保證教學內容更加貼合學生的基本需求[4]。
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知高中信息技術的意義,并且指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科學化安排學習時間和實踐操作,在不耽誤基礎文化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進行上機練習。并且,學校要和家長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動教學模式,避免學生沉迷網絡。
(三)建構完整的實踐計劃
為了順應新課程改革發展需求,教師要強化實踐操作技能教學,確保學生能在完成理論學習后有效借助上機操作得到實踐。教師可以借助邊講解邊操作的方式指導學生掌握上機基礎性技能,或者是在理論知識講解后要求學生進行分組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操作綜合水平。
另外,教師可以借助定期小組活動或者是主題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能夠將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整理高中物理某一冊書中的物理公式,借助excel進行匯總,然后進行對照,不僅能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匯總能力,也能優化學生的計算機上機水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完善硬件和軟件建設
多數學校不能合理性開展信息技術教學也是受限于自身計算機設備,因此,為了有效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水平,教師要結合現代化教學機制和要求,優化硬件系統、軟件系統等,強化計算機資金投入水平的同時,確保能建構更加系統化的計算機教學環境。學校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選取貼合學生基本需求的軟件,從不同層面提高教學操作的基本水平[5]。
結束語:
總之,信息技術是學生進入社會必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科學、合理、優化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框架,能夠引導學生在提高理論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并最終完善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綜合能力。因此,高效開展信息技術方面的教學改革與實際順應大數據時代發展需要、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必將為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海軍.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23):185-186
[2] 陳東裕.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現狀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7):283-283,296